继往以开来 袭故而弥新——《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读后 ![]() 王宇信先生著《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1949-2009)》(以下简称《六十年》)是一部有关甲骨学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旨在回顾与总结新中国60年来有关殷商都城遗址遗迹和商周甲骨文的发现发掘、研究探索等。 回想起来,30年前,为了介绍建国以后30年间有关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的重要成就,同时也是为了纪念甲骨文发现80周年,王宇信先生曾著有《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光阴似箭,又一个30年过去了,甲骨学研究取得了更加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六十年》正是在《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基础上的继续与深化。 李学勤先生曾在他给《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所作的序中写道:“他的这本书确实是‘利人不利己’的”。的确如此,学术史一类著作的撰写既要特别重视文献资料的考订,又要特别重视学术发展脉络的梳理,还要特别重视学术现象的高度概括等。而这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工作,都是十分耗时耗力的。不过,在笔者看来,一部优秀的学术史著作嘉惠学林良多,它能够使我们“继往以开来”、“袭故而弥新”,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笔者读《六十年》,特别是该书“下编”部分,至少于四个方面感触很深: 一、新材料的不断公布与“新发现”的频频爆出 不断公布的新材料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旧有甲骨材料的集大成,如《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等;国内单位所藏甲骨的再整理与著录,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甲骨卷》、《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等;流散海外殷墟甲骨文的整理著录,如《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英国所藏甲骨集》等;民间收藏甲骨的整理与公布,如《洹宝斋所藏甲骨》、《殷墟甲骨辑佚:安阳民间藏甲骨》等。二是殷墟甲骨文的出土与著录,其中最重要的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小屯南地甲骨》和《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三是殷墟以外商代有字甲骨,最重要者有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和河南郑州商代有字甲骨。四是西周甲骨文,如《周原甲骨文》。新材料的不断公布,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学界的认识:甲骨文不仅出土于小屯村,也不仅出土于安阳,甚至也不仅局限于殷商王朝。 频频爆出的“新发现”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山东昌乐骨刻文的发现,有媒体报道所谓考古专家的认定,昌乐骨刻文应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时代早于甲骨文。又如福建霞浦发现甲骨文,甚至出现了“甲骨文在红海”的疯狂猜想。由于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甲骨文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文字,所以说“昌乐骨刻文早于甲骨文”一类说法一经媒体推出,就备受关注。需要指出的是,甲骨文只是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成熟文字,而绝不可能是最早的文字。学界在探寻这类文字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但是这些工作都是科学审慎的。所以王宇信先生说,“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传统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界是不会跟着疯狂的”,要“维护甲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殷墟王卜辞“两系说”的构筑成功与甲骨断代新成果的重磅推出 就15万片左右的殷墟甲骨文来说,从盘庚迁殷到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共有273年的历史,如果仅把这些珍贵的材料笼统地限定在整个商代后期,则其史料价值、语料价值等无疑会大受局限。那么尽可能地探究清楚每一片甲骨究竟属于商代后期的某位商王时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甲骨学者在这方面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大体说来,先是五期分法,继之是主张殷墟卜辞分为王卜辞与非王卜辞两类,且王卜辞有村北和村中南两系,在分组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期。 随着新材料的持续公布,早期的五期分法理论现在已经鲜有学者在运用,而在分组分类基础上再进行分期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不过,殷墟王卜辞“两系说”甫一提出,便引起了激烈的论战,李学勤、裘锡圭、林沄、黄天树、彭裕商等力主“两系说”,该学说目前得到不少学者的响应。而肖楠、刘一曼、曹定云、方述鑫、王宇信、林小安等学者都曾撰文对“两系说”提出质疑。尤其是,刘一曼、曹定云两位学者本身是考古专家,而又是相关甲骨的整理者,其三篇论述武乙、文丁卜辞时代的论文(《论武乙、文丁卜辞》《再论武乙、文丁卜辞》《三论武乙、文丁卜辞》)影响很大。 众所周知,在甲骨文分期问题上,“文武丁卜辞之谜”曾一度困扰学术界多年,但20世纪70年代,其谜底最终得到“揭穿”。有理由相信,关于“历组卜辞时代”的论战可能还会持续,但总有一天其谜底也会揭穿。 三、客观事实的陈述与背后规律的思考 《六十年》第十一章第六、七节部分,是对《甲骨拼合集》成功所带来启示的思考以及对缀合研究新秀团队式成长的思考。第十六章第二、三节是对60年来古文字学研究生培养情况的介绍及其相关思考。该书在评价《甲骨拼合集》时指出:“是继2004年以蔡哲茂《甲骨缀合续集》为标志的甲骨缀合定位法求其全体的复原阶段的完成,并进入甲骨缀合的甲骨形态学考察时期取得新成果的里程碑式结集。……在这不长的6年期间,共发表甲骨新缀成果2337则之多……何以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甲骨文缀合形成了它发展史上的新高潮并取得成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思考的。” 该书同时还指出:“缀合研究成果的较快增长,与缀合理论的愈益完善,特别是‘甲骨形态学’的深层次观察,使表面的‘定位法’求其全体的缀合复原,向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缀合甲骨残片的方向前进,因而提高了缀合效率和准确性,甲骨缀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六十年》一书中既有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又有对事实背后所隐含规律的深度思考,这在以前的同类著作中应该是十分鲜见的。 四、前辈学者的以身垂范与后起之秀的脱颖而出 老一辈甲骨学家以身垂范,在甲骨学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也正是在学术前辈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新一代甲骨学者脱颖而出,逐渐成长起来。从甲骨学“四个第一”人,到“甲骨四堂”“甲骨八老”“甲骨六外”“五资深”学者、“七领军”学者,再到“九新秀”学者,甲骨学研究代代相传,如今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处处有着强烈的对比,能够使我们清楚地记得在甲骨学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发生过什么;也能够使我们认真思考,现在拥有什么以及今后会发生什么。这是《六十年》给我留下的最大印象。 (《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王宇信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定价119元) (全文来源:《中国文物报》2015年1月2日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