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岗城址群:千年“大都无城”时代的变奏 (在“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提要 2014-12-6) 纵观中国早期都邑发展史,在春秋战国前历时千年的广域王权国家阶段,其都邑呈现出“大都无城”的状态。也即,宫城+郭区,不设外郭城,是从二里头时代至西周时代都邑史的主流。 ![]() ![]() 从聚落形态的角度看,二里头都邑是“大都无城”的一个最早的典范。进入二里头时代,聚落内部社会层级间的区隔得到强化,与此同时,对外防御设施则相对弱化。但随后的二里岗时代,二里岗文化不仅迅速覆盖了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区,而且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都有极大的飞跃。具有都邑性质的郑州城和偃师城,均为城郭布局;与此同时,都邑近旁和边地则大体同时地出现了一系列城址,形成二里岗时代特有的聚落景观。近畿地区的新郑望京楼、焦作府城,晋南的垣曲古城南关、夏县东下冯,长江中游的武汉盘龙城、云梦王家山城址等都围以城垣,有极强的防御性,同时显现出一定的经济功能。但在相隔了约200年军事攻防色彩浓烈的二里岗时代后,殷墟的聚落形态又呈现出与二里头都邑相近的状况,并正式进入了至西周王朝结束近500年“大都无城”的阶段。 ![]() ![]() ![]() 由是,二里岗城址群就成了千年“大都无城”这一中国早期都邑主旋律中的短暂变奏。城址群的忽兴忽废,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历史动因,值得深入探究。 (全文来源:许宏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2v6aw.html)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