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大成若缺之楼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于建军 参加讨论

    迄今为止,我只去过一次楼兰,对于那里的一草一木,自然不敢说是了如指掌,也不能说感悟到了他们的内心。而来此十多年以前,有个朋友自编的民谣,唱到了楼兰,唱得我心里痒痒的。“我要去新疆,去那谜一样的地方……” 
    其实,没去楼兰之前,就想写一写楼兰的,做考古的,而且是在新疆干考古,不写写楼兰,不跟楼兰攀上关系,似乎总是说不过去的。可是没实际走一遭,没到楼兰现场感受,心里还是胆怯的。如今来了一次,还是很犹豫,毕竟写楼兰的人太多了,梦楼兰的也不少,我这样的文字,也许只是楼兰上空轻轻飘过的一阵风而已。
    哪怕轻轻的一阵风呢,却也带走了楼兰的轻尘。
    汗牛充栋的关于楼兰的文字层层叠叠于面前,不胆怯是不可能的,好在没有一览无余,也就不会妄自菲薄。于是对楼兰,也就有了一些无知者无畏的勇气,也就不怎么顾忌地写了下来。
    一路烟尘,我们钻进了楼兰。
    离开之时,似乎仍旧有着无法散去的尘烟。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楼兰的烟尘中,并没有走进过真正的楼兰,看到的依旧是蒙着面纱的楼兰。风吹起的更多是面纱,而不是尘埃。一层层飘拂在纯净的空中,飘散在四面八方,于是有了无尽的传说。
    风尘中的楼兰,成为了最神秘的废墟!而这种神秘,反过来吸引了更多的人,也就有更多的传说不停地流传,传说衍生出的新传说一样也在不休止地流传,纷纷扰扰,直至无际。 
    黄昏中的楼兰,越发朦胧,落日照在楼兰保护工作站的旗帜上,猎猎作响。楼兰的上空或许一直飘荡着他们真实的故事而不被人知。风声风语的讲述,有谁能真正知晓其中的真意呢?笼罩着层层轻纱的楼兰梦,浩大无垠。与楼兰对视的结局往往就是被楼兰降服,因此而对楼兰迷恋不已,这正是楼兰迷雾愈发浓郁的原由吧。
    
    工作站黄昏
    
    
    楼兰文物保护车
    
    
    楼兰文物保护站
        
    迷蒙楼兰
    以残缺来修饰已经成为一种符号的楼兰,实在是不合时宜的。
    然而事实如此,楼兰有知,估计也会为此有一定程度的欣慰。楼兰的上半身已经飘散在历史的时空中,化为尘埃,沉淀在罗布泊的荒凉里,沉淀在红柳、芦苇之间,也随风飘散在四面八方了。即便如此,这些飘散的风尘似乎又是互有联系、互成一个整体的,从这一点来看,以残缺来修饰楼兰又失之于偏颇了。
    楼兰似乎从未残缺过,外在的流失,不过是其以一种更为松散的姿态渗透到各个角落去了,覆盖的面因此更为广泛,恰如今天站在荒凉的楼兰上感受到的浩瀚与不羁。
    楼兰的下半身深埋在历史尘埃之下,即使不时有纷扰来袭,依旧还有着过去的风致。首次进入楼兰,一下子激活了我记忆中所有关于楼兰的记忆。对于此,我并无系统的认识,曾经一本《去楼兰》的幻想书给我一些空旷虚幻的印象,而日常生活中,所有关于楼兰的符号或者象征、或者商标无不过眼留痕。日积月累的结果,发酵成为一种亲临现场的渴望了,这种渴望只会越来越强烈,直至实现。本以为来了就够了,没想到,来了一次,想到的更多了。除了留下了再来的念想,还想着更进一步的深入。
    历史的一幕幕在楼兰的表象上也是破碎的,如烟尘,如残墙,如枯树,如密裂成衰老皱纹的梁柱,如挖开暴露在烟尘与阳光下的墓穴……
    夜色里的楼兰,寂静无边,星空闪烁。恍惚中,人影无数,绰约有致,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热闹与喧哗。在这里,人们往往会忘却现实与梦幻之间的界限。只有屋顶上掠过的一丝声响,会惊醒喧哗中的寂静,会回到无边的荒凉与沧桑之中。皓月无声,蕴示无限,在这样的深夜里,遇见千年之前的行旅,似乎都不会引起惊奇的。
    散乱的红柳和枯败的芦苇交相辉映着朝霞在楼兰上的抚摸,红色染满大地,金色耀眼天空。那就是楼兰过去的辉煌吗?在那些光芒的背后,穿梭着奔跑不息的楼兰。
    必须承认,在楼兰的现场,近距离呼吸了楼兰上空的气息,必然被打上了楼兰的印记,这正是不断吸引人们去了又去的原因吧。任何人到了楼兰,都会被楼兰的尘埃所感染,姑且称其为楼兰尘吧。楼兰尘,渗入到每一位驻留过楼兰墟的人。
    我一直不想把这里称作楼兰废墟,或者楼兰遗址,因为这里的生命依旧在延续,楼兰墟是这里的需要。
    
    楼兰墟
    我们往往行进在楼兰墟上,走在楼兰的上半身里,被楼兰萦绕,因此楼兰成为了许许多多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心痕,或者成为一种情结。因一把铁铲发现楼兰墟的斯文•赫定也是如此,后来的探险家也罢,考古学家也罢,甚至是盗墓者也罢,楼兰注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深刻的印记,刻骨铭心,即使讲出来、不断回忆也罢,故意遗忘也罢。
    二三千年来,有无数次或神秘或庄重的仪式在楼兰一幕幕上演,附近千年前的罗布泊,是否也曾经百舸争流呢?芦苇荡里的雁雀是否也曾经在空中奏响一阵阵的交响乐呢?即便如家长里短、锅碗瓢盆之日常琐事,也可以从今天发现的断简残牍、文书古卷中看出端倪。而悲壮的战事场面也不罕见。
    这些基于楼兰考古发现及其研究上的推断与想象,相对于整个楼兰来说,不及其百万分之一,也仅仅是循丝篦缕之径而已。
    可是,是否就可以因此以神秘一词来概括楼兰呢?以一个谜团套着一个谜团来描述楼兰呢?这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公众更多的好奇,更多的猜测,更无边际的联想也因此层出不穷……距离真实的楼兰只能是越来越远。这种做法的繁衍,不仅仅是新闻媒体,而且是不少的所谓专业人士,乐于见到的,所以总有一些人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着。
    历史上的群像恰如西域荒漠上的大风,迅疾消失在茫茫的天地边缘。以绿洲为基础的楼兰,是否也曾经在西域这块广大的土地上叱咤风云、啸傲一时?只是当北面以牧业为基的部族逐渐强大以后,两方势力的消长扭转了各自的地位,质子的方式也因此有了变化。这些在古老的史籍与文书中,可以发现或模糊或清晰的线索。
    更遥远的则需要更细致、更多的考古工作来回答。
    理所当然要记住1900年3月28日这一天,对于楼兰,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人们开始对楼兰这片广大的莽莽戈壁重新审视,并重新认识。也就在那一天,宁静的楼兰墟变得热闹起来,一拨又一拨的队伍在这里逗留往返,寻觅着、翻动着,惊扰了一个又一个曾经飘渺多年的梦境。
    
    楼兰中的部分遗址
    
    
    三间房
    细节在历史的复原中,不容忽视。残牍断简的不断发现,让人们得以看到过去真实生活的片断,关于楼兰政务、商务、军务、生产的公文、档案、信札和发现的文物确凿无疑地告诉我们这里1600多年前曾有的驿站、寺庙、府衙、医院、客栈,以及民居,更有许多家长里短和离别。用布匹换马,或者人口的交易,在熙攘往来的丝路上,成为了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时常会发生在各种人之间,即便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也许用蒙太奇的办法来观照这些文书中的场景,我们可以知道的更多。
    简牍之中,其中分配和买卖粮食作物的内容最多,这里是否曾经也是一个天然的粮仓呢?“去此百余里,岸柳水交集草木”、“绝域之地遐,旷险无涯”是否暗示了当时的环境?偶尔看见离别情怀的字句,“羌女白:取别之后,便尔西迈,相见无缘,书问疏简。每念兹,叔不舍心怀,情用劳结仓促,复致消息不能,别有书裁,因数字值信,复表马羌”,今天看来,仍然让我心动不已。 “卖之敦煌域外奴” 的凄惶,一样会激起诸多遐想的涟漪。
    简牍之中,还有各种身份的人们出现,甚至有对偷税者进行惩罚的税务官。我们可以了解到骑兵、弓箭手、长矛手等,以及兵车等战具。
    残牍断简之外,更有大量的丝绸被发现,还有佛像,还有各种各样的箭头、玻璃器碎片……
    历史的脉络在其碎片的拼合下隐约可见,沿着简牍文书、出土文物指引的方向,透过层层的迷雾,仿佛看到了生动的离别场景,仿佛直接面对了千年之前的楼兰人,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
    新的古城、新的墓地不断被发现,那是一个楼兰墟大发现的时代。有关楼兰的话题变得非常时髦,上层沙龙里要是不谈楼兰,似乎就很落伍。楼兰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吊足了无数人的胃口,对楼兰的猜想自是层出不穷。直至今日,依旧可以听闻其袅袅的余音。
    法国人勒华•拉杜里根据1326年雅克•富尼埃主教领导的宗教裁判所的审讯记录写的《蒙塔尤》一书,详细讲述了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一个名叫蒙塔尤的小山村的历史。这本严肃的历史学著作最终被许多人当作小说来读,成为了一本畅销书,吸引了大批读者前往蒙塔尤。楼兰的简牍文书,也许还不足以支撑起一本复原古代楼兰人生活的著作,但也为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批以考古与神秘紧密结合的相关小说相继出现,扩大了楼兰的影响。不可言说的神秘与玄学甚至更匪夷所思的杜撰成为这方面最常用的方式和导向。
    层层淤积的尘埃叠压着累积了千百年的芦苇,有时候很让人怀疑:一旦浇上足够的水,这些芦苇就会复活过来。
    遗迹为封,风沙为印,封存了楼兰所有的秘密。
    我们这次到楼兰,源于一起破获的盗掘古墓案。一直以来,对楼兰墟粗暴而又疯狂的骚扰屡屡发生,利益驱动下的寻宝风潮涌动在楼兰墟之上。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在荒凉的罗布泊,偶尔会看见丢弃的老吉普车、摩托车,偶尔还会发现现代的干尸……
    
    被盗壁画墓中的壁画
    那些冲向佛塔,掘开墓地,窃走楼兰先民遗物,打碎了楼兰安宁的人,是否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安宁?
    我们在2009年12月末到了楼兰,离开的时候,已经是2010年的1月了,跨了两个年头。一路上,天气逐渐变得晴朗,气温不高不低,天空湛蓝通透,路边仍然有没有融化的积雪,空气非常新鲜。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