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众步天下,携手雅行——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汇文保爱好者志愿行”系列活动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郝丽君 参加讨论

    
    张庆捷为队员讲解九原岗壁画
    
    任毅敏在窦大夫祠讲解古建知识
    
    王益人介绍丁村旧石器遗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创办的考古科普网站“考古汇”(www.kaoguhui.cn)上线已经三年了,随着访问量的不断扩大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更广泛、深入的公众体验模式。2013年,考古汇开始走到线下,连续举办的十期“岁月传奇——考古汇公益沙龙”吸引了300余人次参加,反响热烈。由此固定了本土的一批爱好者,包括媒体、学校和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群体,队伍还在持续扩大。
    
    经过这些实践,我们又在思考,如何进一步让“考古汇”活起来。是否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体验更加饱满、知识更加丰富、心灵更加纯净,同时也积累社会价值。关于文化遗产的行走学习,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方式。于是,2014年,考古汇开始出行了,我们把它叫做“文保爱好者志愿行”,作为线下活动的户外篇。
    
    至今,我们一共举办了三期文保爱好者志愿行活动。队员都是提前通过网站报名的方式招募的,下到花季的中学生,上至耳顺的退休职工,甚至还有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的爱好者不远千里赶来参加。大家因为共同语言而熟悉,许多甚至最终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找到志趣相投的好友圈。出于遗址和文物安全考虑,每一期活动我们限定人数都在10~20人(第一、二期10人,第三期20人),前后三期,总计报名参与的爱好者有80余人。
    
    三期的活动主题各有不同,有依托山西考古新发现的“考古探秘”主题,有依托国宝级古建筑的“古建巡游”主题,还有依托新建的晋国博物馆去寻访晋国故地的“回望历史”主题。我们每一期都会邀请考古及古建专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全程随行,或现场定点,为大家进行深入的专业解读,让出行不只是饱眼福、更要饱耳福、饱心福,使大家有更加深刻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收获。我们在线路设计时,尽量让成员可以在一条线路内完整参观到不同类型的遗址和文物点,使大家能够更加充分地行走和交流。
    
    记得一位爱好者在路上分享心得的时候说:“我参加活动,是想要寻找一种‘存在感’!”我想,所谓的“存在感”应该是自我精神的内省和发现吧,这也正是考古学的意义所在:观古人之为,察古人之思,和古人对话,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在与古人的精神碰撞中认识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而且,只有更好地了解过去,方能更好地建设未来。
    
    考古探秘——考古汇第一期文保爱好者志愿行记
    
    2014年4月12日,考古汇第一期文保爱好者志愿行活动启动,来自山西、河南等地的11位社会公众通过网站报名的方式参加。
    
    第一期考古汇文保爱好者志愿行目的地选择在“晋北锁钥”的忻州举行,第一站就是山西最新的重要考古发现、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的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由该项目的考古发掘领队张庆捷老师亲自为大家讲解。志愿者中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身临其境地走进考古现场,面对1500年前宏大的墓葬,生动各异的人物形象,光怪陆离的神鬼世界,队员们看得出神、记得认真。因为不能拍照,有队员就拿起画笔记录下眼前的片断。对墓葬的背景和发掘工作充满兴趣,关于墓葬的结构及功能、墓主人身份、壁画中出现的人物、建筑、神怪形象、盗墓情况等问题,向专家咨询,展开讨论交流。
    
    第二站就近前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洞寺。该寺保留了忻府区现存最早的北宋时期木构建筑转角殿,队员们在梁柱上分别找到了金代、元代、明代的题记,殿内两层楼阁式神龛更是精美绝伦的金代珍品。
    
    忻州有一位名人家喻户晓,他就是金元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历史学家元好问,他那句经典“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更被后人广为传唱。此次志愿行的最后一站即是元好问墓,在那里,队员们诵碑、谒墓,凭吊这位伟大的忻州籍文豪。    古建巡游——考古汇第二期文保爱好者志愿行记
    
    2014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 第二期考古汇文保爱好者志愿行活动拉开帷幕。来自山西省、河北省、天津市的10位爱好者和“山西省文博志愿者之家”的十几位志愿者参加了活动。
    
    本期活动,选择太原市北郊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和净因寺。
    
    窦大夫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而建的祭祀建筑,重修于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明清续修,其中献亭、大殿均为元代遗构。
    
    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的任毅敏老师在窦大夫祠现场为大家实地讲解古建筑知识,从屋面、梁架、小铺做到保护修缮理念一应包罗。队员们在任毅敏老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俊老师等几位专家的讲解下,认真观察窦大夫祠中所见的建筑结构,了解了古代屋面的几种形式,面阔、进深的计算方法,元代斗拱和明清斗拱的区别……大家记录、作画、拍照、读碑、思考。任毅敏老师说:“古建筑修缮要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减少维修产生的二次破坏,在救命的前提下保存原状。”队员们表示理解,古建筑保护绝不是复原或是重建,而是历史信息的保存。
    
    净因寺位于太原市西北的土堂村。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前院大佛阁坐西朝东,是一座重檐歇山式二层阁楼,在高10米,深20米的砖券洞窟尽头是一尊高达9.46米的土雕大佛“阿弥陀佛”,与前面分立的“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是净土宗“一佛二菩萨”的特色组合。队员们在大佛阁内感受这尊大佛的庄严震撼,感叹古人的信仰与技艺。
    
    后院地藏殿内供奉“地藏菩萨”、十大阎君、两位城隍和四个判官,塑像造型生动,表情惟妙惟肖。队员们一一赏析,流连忘返。
    
    回望历史——考古汇第三期文保爱好者志愿行记
    
    6月14日至15日,在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之际,考古汇第三期文保爱好者志愿行活动悄然开始。本次活动主题为“回望历史”,22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考古爱好者与考古工作者一起来到晋南,前往曲沃、侯马、襄汾等地,寻访晋国故地、领略丁村民居民俗、亲临丁村旧石器遗址发掘现场。
    
    第一站:晋国博物馆。14日上午,由山西省文物局与临汾市政府联合主办的“走进曲沃•感知晋国”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山西省主会场活动在位于曲沃县的晋国博物馆召开。队员们近距离参观了曲村—天马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参观了遗址厅展示的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晋侯及夫人墓葬,收看晋国博物馆主题宣传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王俊老师、山西大学文博学院的王炜老师等专家现场为队员们解读晋国历史,讲解两周墓葬制度以及相关考古知识。如此直观感知晋文化源头、了解晋国早期诸侯墓地,队员们大呼过瘾。
    
    第二站:晋国古都博物馆。14日下午,队伍驱车来到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精美陶范及侯马盟誓遗址出土的珍贵盟书引起了队员们的浓厚兴趣。
    随后,队员们前往活动第三站——金代董氏砖雕墓,大家深入墓室内部,近距离参观八百年前的精美砖雕,王俊老师为大家讲解山西地区的金代葬俗和砖雕体现的建筑式样和杂戏等相关题材。
    
    第四站:侯马新田遗址。6月15日一大早,队员们前往位于侯马市的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大家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李永敏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有地面建筑残存的马庄故城和平望古城宫殿台基遗址,李老师为大家一一介绍了晋都新田的历史、地理、水文以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状况。当天下午,志愿行活动转战襄汾,参观丁村文化陈列馆和丁村民俗博物馆,感受史前文化的雄浑壮美以及明清民居艺术的典雅奢华。随后,队员们来到丁村旧石器遗址发掘现场,参观并近距离接触了石器标本及古生物化石,并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益人老师现场讲解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相关知识。
    
    至此,三期的考古汇文保爱好者志愿行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得到了参与公众的支持与肯定,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文物保护理念的过程中,让大家有机会认识考古、了解考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中国文物报》2014年8月29日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