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济先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首次自主考古发掘以来,中国考古学已走过了88年的实践历程。前辈们筚路蓝缕,开创之功,实属不易。几代学人戮力同心,已初步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发展之道、前进之路。成绩值得肯定,问题不容置疑——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考古学如何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如何将多年累积的经验教训“广而告之”? 本着实事求是的历史观,近日,吉林大学北辰博古学术沙龙承办了以“考古学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青年考古沙龙”。本期沙龙邀请到了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员,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栾丰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许宏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雷兴山教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永志研究员,发现中国文化基金出资人代表曲向东先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宾福教授。诸位嘉宾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讲述自己与考古结下的不解之缘,跨学科、多视角,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考古文博学科如何与社会接轨、青年考古学子如何肩负起历史使命等问题,由此引发广大师生对中国考古学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深层次的思索。 既然有缘相聚于斯共同领略考古学科独特而神秘的魅力,就要坚定意志、勇于在学科的继往开来中留下自己的足迹。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年轻的考古学子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寻根追魂 薪火相传 传,递也;承,接联。传承,须知“有何可承、所传为何”。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恢复民族历史记忆乃考古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经验总结:知史,方可明鉴。据悉,“李济考古学奖学金”设立的缘由之一即是为了扭转当前一些考古后生们对先辈渐趋淡忘的这一现实。因此,适时地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性的回顾是不可或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行之有效的经验要学习推广,失败的教训则引以为戒、以儆后人。借“纪念梁思永先生发掘昂昂溪遗址80周年”、“纪念宝鸡斗鸡台考古80周年座谈会”等重大考古发掘的庆典之际,回顾学科发展历史,形成线性知识,继而“串线成链”,可为考古学的传承发展带来重要契机,当为极好的先例。 传承须有道:考古学旺盛生命力的保持,与从其他学科里汲取营养的能力息息相关。跨学科交流是近年来科学方法讨论的一个热点。以笔者所在的吉林大学为例,该校考古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正是开阔学术视野、碰撞思想火花、交流研究心得的充分体现。 各高校间积极的学术交流,可为青年学子搭建一个广阔的互动平台。类似“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学论坛”的学生交流活动的坚持举办,将有效地活跃学术思维、增强创作灵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就近在咫尺。 以学术研究为最终归宿,打破行政区划等人为因素的制约,将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协作与进步。同一性质的考古学文化因所在行政区不同而称谓各异的乱象将得到缓解或根除。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变革注定会洪流涌动。中国考古学的现状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若要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科的重组和调整是必要的,注重发展应用学科、交叉学科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011年,考古学由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并下设6个二级学科: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史前及夏商周考古、秦汉至元明清考古、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专门考古。学科结构的与时俱进,体现了学科体系建设者的前瞻意识,由此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了中国考古学转型的机遇。 不破不立 革故鼎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考古文博学科的激流勇进,需时刻坚持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一门学科的超越发展需要以前瞻性的理论为思想指导,理论创新的基础乃创新型人才。2013年8月,“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实施的“2011卓越考古人才”计划,通过对各单位的优势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势必会形成一支创新型的科研团队。此考古学创新平台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今后更多此类计划的涌现,将为考古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具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鲜血液。 方法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鼓励科技考古文理兼收的招生模式,加大自然科学方法技术在考古学中的推广和普及力度等等都是大有裨益的尝试。例如,吉林省后套木嘎遗址对考古数据库、数字化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建设和应用,大大提高了考古发掘和后期整理工作的效率,有助于实现考古学研究的规范化、现代化,为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与遗址保护研究的探索工作发挥了表率作用。 实践创新:如何在中东部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势头有所放缓的情形下推进考古学的“西部大开发”?对于本科阶段的考古实习,有人“一见钟情、誓死不离”,也有人“避而远之、老死不往”。可否像美国一样,本科阶段施行“通识教育”以使学生们有多样化的选择,研究生阶段再通过“专业教育”进行技能培训。怎样改善因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的材料发表、文物展出滞后的现象,让考古成果更快更生动地面向大众、融入大众。能否成立专职的考古类公司从事田野发掘,实现文物部门发掘职能和监管职能的分离?展望未来,仍有广阔的天地等待着朝气蓬勃的新一代考古工作者去播种耕耘。 中流击楫 任重道远 前辈们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奉献着,为提高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中的话语权,赢得国外同行的敬重而披荆斩棘、鞠躬尽瘁。“路漫漫其修远兮”,未尽之事层出不穷,新一代的考古学者仍需不懈努力、砥砺奋进。固步自封意味着落后!无谓困难挫折,因为最大的困难正是“畏惧”;无谓一时得失,因为最大的歧途往往来自“计较”。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考古学如此,学术沙龙亦如是。北辰博古学术沙龙是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由2009级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自发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沙龙取名“北辰”,源于《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从成立之初的“北辰考古学术沙龙”到现今的“北辰博古学术沙龙”,一字之变,扩展的是沙龙的内涵,不变的是沙龙为广大青年考古学子搭建交流互动平台的初衷。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北辰博古学术沙龙将一如既往地博采众长、融合创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秉承“自由、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我们有信心将北辰博古学术沙龙越办越好!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