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国子监,松柏深深,紫藤花开灿烂,芳香四溢。身穿红色上衣的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的身影,更给古韵悠悠的院落增添了几份生机。 “我们保护文物,我们健康、年轻” “我们保护文物,我们健康、年轻!”朱文凤老妈妈说。老妈妈今年75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我认领的是宋庆龄故居,作为服务对象。我家在什刹海边上,离宋庆龄故居特别近,我们也特别爱我们的文物”,老妈妈自豪地说。4月12日,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共同开展的“北京市文物安全保护志愿服务行动”在国子监辟雍殿前正式启动。老妈妈这天接过了“志愿服务上岗证”,正式成为北京首批文保志愿者。 和老妈妈一起成为北京首批文保志愿者的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学生、离退休人员,还有名人明星。他们共同的愿望就是为文物保护做点事情,愿意在工作、学习之余或其他业余时间,参与到身边的文物安全保护行动中来。很多人说:“如果看到有文物古迹被破坏,会觉得很可惜,做文保志愿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文保志愿者在行动 “北京市文物安全保护志愿服务行动”招募工作从3月27日开始,截至4月11日已有近千人报名。目前北京辖区内有不同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多年来,北京市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文物安全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由于专职从事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的人员数量有限,所以需要全民参与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说。“发起北京市文物安全保护志愿服务行动,有大家的参与就能及时处理涉及违法违规的文物案件,有大家的参与全北京市的文物就会更加安全。” “我志愿成为一名文物保护的志愿服务者,尽己所能,不计报酬,保护文化遗产,维护文物安全,我在北京,文物景点我维护,我在北京,文明游园我监督。”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王业等部分文保志愿者代表这样宣誓道。 志愿者经过培训后上岗,并有每月一次的文保技能培训。主要是对服务范围内的文物开展日常巡查监督工作,宣传文物保护理念、监督管理使用单位保护职责、及时发现文物安全隐患和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发现违法、违章的行为或文物安全隐患,及时向“北京市文物安全保护志愿服务行动”信息平台报告。信息平台将及时向市、区县两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报告,由文物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在维护文物安全的同时,志愿者们一定要注重保护自己。”北京市慈善义工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陈志斌强调。 文物保护 全民参与 保障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我国文物遗迹众多,面广点多线长。2013年3月,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国保单位1943处,国保单位总数达到4295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达到近77万处,一些地方政府相继核定公布了新一批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文物资源纳入依法保护范围。确保如此众多的文物安全,仅仅靠数量有限的专职文物工作者和管理使用单位的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招募文保志愿者或聘请业余文保员,无疑是确保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 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尝试聘请业余文保员或招募文保志愿者,他们大都生活在文物古迹附近,热爱文物。他们不仅是文物的安全监督员,也是文物政策的宣传员,又是当地的文物通讯员,他们奋斗在文保一线。一梁一柱一砖一瓦一木一石,文物的一点点动静,他们都会为之奔走呼喊。无数的他们汇聚成一支文物保护方面军。 “门头沟有很多文物,我愿意为我们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出一份力,我还要把文物保护志愿者行动告诉其他的村官和认识的朋友们,让他们也参与进来。”文保志愿者、北京门头沟的一位村官刘培培如是说。 刘培培带动身边的人,公众人物带动更多的人。北京首批文保志愿者,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栗坤向关心爱护文物古迹、热心文物保护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倡议:“倡议个人和团体积极提供志愿服务,倡议志愿者进行文保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倡议全民主动爱护文物,积极参与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无论何时何地不损坏、不盗窃、不哄抢、不非法占有文物,凡发现文物安全隐患或文物违法行为要立即上报有关部门依法处理。”这份倡议不仅代表她自己,更代表所有的文保志愿者们。 “希望文保志愿者活动能吸引更多热爱文化遗产的人士积极参与到文物安全保护工作中,形成文物保护工作全民参与的氛围。”舒小峰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