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凌家滩第八次区域系统调查的体会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张朝智 参加讨论

    2013年12月,凌家滩举行了第九次区域系统调查,在吴卫红老师的号召下,本次调查吸引了来自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12所高校的18名学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本人有幸代表南京大学参加了前期田野调查及后期在省考古所基地的部分整理,颇有几分感触:
    调查前的队员培训
    调查方法的介绍及遗存信息的普及:本次的调查开始前,吴老师煞费苦心,通过教学PPT的方式向我们大量展示了地形、地貌、遗址、遗物的照片,并传授了调查的方法,使我们对区域调查有了一个宏观的把握。由于调查所在区域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很多,史前和历史时期的陶片往往交错分布,因此迅速准确地甄别出所要调查时段的器物,对于工作的有效开展极其重要。笔者大胆认为,可以尝试着建立调查区域的实物标本库,按文化序列排出,让队员接触实物,提前熟悉掌握该地不同时期文化遗物的特点,如陶质、陶色、器形、纹饰等,这对于提高调查发现的效率是不可估量的。当然,这要求该区域之前做过调查或发掘,积累下充足的实物资料来做标本。
    采集技巧的培训:调查末期做过的系列实验中包括在同一块10×10米的地表上,撒入同样数量的陶片,用相同时间进行采集,最后记录不同的人在这样同等条件下能采到的陶片数量。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发现,如何在地表上寻找遗物(多为陶片)也是一门有技巧、可训练的技术活。队员如果提前熟悉了陶片在不同地表上(如水田、旱地、草地)的呈现状态,在野外行进中陶片一旦进入视野,将更容易被发现。队员通过几次实验后,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总结,调整自己的寻找模式,确保全方位、无死角地扫视走过的区域。老师和同学都表示,前期培训可以加进这些实验,来培养队员的野外发现能力。
    调查队伍的组合排列
    正如吴卫红老师所讲,南方地貌区域调查的黄金组合就是5个人,队员以约30~50米横排拉开,队长居中,可以旁顾两侧队友,指导队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南方地貌此起彼伏、支离破碎、植被茂密,一旦超过5个人或间距较大,队形横跨的直线距离变长,队员往往很容易被岗地、土墩、林木、棉花丛等高出地表的物体所阻隔。两翼的队员也经常会消失在队长视野中,导致大量的时间耗费在队员位置的确认上。因此,5人的组合,30~50米左右的间距,具有反应迅速、灵活机动的优点,适用于长江下游沿岸复杂、破碎的地貌。但山东日照调查常用6到8人的组合,内蒙古蚌河、老虎山河流域调查可达百米的间距,也说明了区域系统调查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行进中的参照物
    实践中我们还发现,行进过程中,队员为保持自己的走向准确,经常要对照GPS,定位自己所在的经纬度,这导致队员的注意力和精力被极大的干扰和分散,无法敏锐地发现遗物、遗迹。显著的参照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宝。根据此次跑调查的经验,笔者将参照物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人,即旁边的队友,通过旁视两边队友,与队友保持相同的方向和规定的间距(一般30—50米),就可及时校正自己的走向和位置。然而,一旦同排队伍中某个人偏离正确的位置和方向,以他为参照的人也会随之走偏,整个队伍的队形和方向就很可能被打乱。因此,在队伍中完全可以进行分工,即队伍的中间核心位置可以让两个人前后行进,前面一个是队长,作为整支队伍的方向标杆,手持GPS,严格以设定的经纬度为准,按直线方式往前走,并时刻提醒方向走偏的小组成员归位;在队长后面的队员与其他队员并排,与队长走过的路线保持平行,并负责正常的遗物采集。该方法可适用于严格按直线方式往前走的采集方法,也可适用于如周原考古队在七星河流域、美阳河流域所做的高密度(人员间距为5米)拉网式调查。
    第二种参照物是线状参照物,也是本次调查中常见的参照物。有道路、河流、水渠、村庄边沿线(大多是村庄与田地的交界线)、电线,它们交错一起将地表分割成极其零碎,呈不规则多边形的小地块。选取适当面积的地块后,队伍的一侧翼贴着地块的最长边走,如河流、道路等。由于有了固定明显的参照物,所以一般不会有偏向;如果地块面积较大,则将地块再分割成几小块分别进行采集。
    第三种参照物是点、块参照物,有大有小,信号塔、电线杆、池塘、土墩、村庄等。这些参照物多标注在队员的地图中,或能在队员的视野中轻易被搜索到。队伍拉开前,队员先寻找熟悉这些标志物,充分把握自己所在的位置及周边地形地貌。队员一旦走散或者人员间被树木、岗地隔阻,通过无线对讲机指出其周围的标志物,便能及时地把握彼此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采集区完全覆盖遗址的方法
    将遗址完全划分为采集区的做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在采到定量陶片,确认有遗址后,先全队集合找出遗址范围,在遗址范围内,将遗址的西南角定为基点,以布方模式将整个遗址网格化为一个一个的采集区。本次调查中这种方法由在泗洪调查过的李利民队长负责介绍指导,效果显著。虽然大部分的调查报告在布设采集区这个环节上没讲清楚,但根据描述,多数的调查应是采用这一种。第二种方法是在捡到第一片陶片,未确认有无遗址的前提下,就以该陶片的发现位置为西南基点开始布第一个采集区。如果确认是遗址,且遗址超出采集区范围,则可根据遗址分布在该采集区的四边增加第二个、第三个…不断延伸铺张开来,直到遗址被完全覆盖和网格化;如果采到陶片数量未能达到成为遗址的标准,则该陶片位置以散点记录。这种方法极具严格的科学性和程序性,吴老师的课件中有整套操作流程,体现了考古学方法科学化、理论化的趋势。
    确保现场记录的完整性和分工的明确
    由于每天的调查区域相隔较远,当天的遗物、遗迹信息记录若不全,第二天回头再调查是不现实的。陶片、遗址的位置记录(经纬度和海拔高度),遗址的近景照,远景照等一定要在现场完整地完成,至于遗址的性质若现场无法确定,可等回住地后,通过遗物、遗址照片的分析和集体讨论得出。
    分工明确在团队合作中是重中之重,每天调查完毕回到住地后,小组的成员都应有各自的专职工作,有的负责当日全队记录的检查、校正,有的负责陶片的清洗,有的负责纸质记录的信息化,为保证所有队员都能熟悉掌握整套流程,各项工作可由组员轮流进行。
    受感于吴老师的学术品德和人格魅力,调查过程中全体队员凝聚成了一个相互学习和相互进步的温馨大家庭,并将传承和弘扬吴老师的那套区域系统调查技术作为自己的使命。本人学识尚浅,在这里仅谈一些感悟。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中国文物报》2014年4月25日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