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摩挲黑土觅文明——哈尔滨黄山遗址踏查实录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杨林洁 参加讨论

    2013年“五一”放假期间,我与我校社会与历史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几位同学,在“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垣学”任课教师邓树平和哈尔滨文物管理站研究部主任毕丛良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哈市道外区团结镇的天恒山,实地踏查位于此处的哈尔滨黄山南北城遗址。
    哈尔滨黄山遗址的前世今生
    哈尔滨黄山亦称荒山,位于哈尔滨市东郊,1936年以来,俄国考古学者马良夫金、包诺索夫、摩摩特、佛奥洛夫等人,先后在黄山阶地下部发现和采集到一些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共生的旧石器时代人工打制的石片。
    1964年,吉林省水文地质大队孙建中在黄山西侧上顾乡屯组中采集到动物化石和一枚“修理台面的石片”。他根据同层发现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野马等晚更新世化石而推断石片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1975年,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和卫奇在黄山大冲沟考察时,从冲沟谷坡上离地表3米的黄土状堆积物中,找到了具有明显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块,根据地层判断为旧石器时代的产物。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校历史系教授游寿先生等在黄山大冲沟崖壁距地表7-8米深的澄黄色沙泥层中,发现10件骨器,有用猛犸象骨制成的半筒状打击器、动物牙尖状器,小骨锥,小剔器,棒槌状打击器等。据游寿先生判断,这就是黑龙江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所使用的骨制工具,由此证明了黑龙江地区有古人类生存的观点。随后,在哈尔滨市沙曼屯、万家等地相继发现猛犸象骨、牙制的工具,更进一步证明了游先生的论断。
    田野踏查的重大发现
    就在外出踏查的前一天,哈尔滨下了整整一天的小雨,地表很是泥泞,加上黄山遗址地形环境复杂,我们只能咬紧牙关踏草地、穿树丛、爬险坡、绕坟冢,头顶烈日一路艰难前行,在无数的砾石和落叶中寻觅遗存。上午考察黄山南城遗址时,我们几乎一无所获,只捡拾到一块狗的头骨化石,看大家多多少少有些失望的样子,邓树平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气馁,北城遗址或许就有重大发现。于是我们稍作休整,把中午吃饭的时间压缩到最短,朝着北城遗址进发。由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黄山附近有几家大型砖厂,长年累月对黄山及其附近丘岗取土作业,致使古城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后虽经省市考古部门多次调查,都没有再次见到古城的文物,直到去年8月,邓树平老师与毕丛良主任,一起重点踏查了天恒山文化遗迹,并再次发现陶片等文物。经过反复研究和对比发现,这处遗址即为当年俄国人所发现的黄山南城遗址的一部分。
    在下午对北城遗址踏查中,我们在天恒山的山顶,从非常陡峭的崖壁一边拉着荆棘丛生的柞树枝条,一边一点一点地向下探去,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发现了一件带纹饰青铜残件、一件蛋白石刮削石片和多件带纹饰的黄褐陶、红褐陶、灰陶以及夹砂陶陶片。金属铜器、石器、陶器种类齐全,共计19件。尤其是那件带纹饰的青铜器残件让邓老师和毕主任很是惊喜。早在70多年前俄国学者曾在考古笔记中提到,在哈尔滨黄山上发现了青铜器,但国内学者一直没有见到实物,此次终于发现了青铜器的实物证据。众所周知,城墙、阶级、金属和文字四大要素是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邓老师说,此次青铜器残片的发现,表明距今两三千年前,哈尔滨地区可能已有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考古也就是回乡,也就是探家”
    一直以来,世人大都认为黑龙江省地下文化层浅薄,自古以来就是少有文明产生的苦寒之地,哈尔滨作为一个近代因中东铁路的修建才发展起来的年轻城市更是无古可考,是俄国等西方国家殖民侵略而产生的文化末梢,是一种“边缘文明”和“舶来文明”,但此次田野踏查的发现似乎向我们昭示事实并非仅仅如此。我们的发现或许只不过是深厚黑土中的冰山一角,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骄傲地向世人证明:在我们土生土长的这片黑土地下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者魏国忠认为,此次青铜器残片的发现,在学术上意义非凡,哈尔滨城市起源或可提前至距今两三千年前。
    由此,我想起了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到的:“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爬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那么,考古也就是回乡,也就是探家。探视地面上的家乡往往会有岁月的唏嘘、难言的失落,使无数游子欲往而退;探视地底下的家乡就没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整个儿洋溢着历史的诗情、想象的愉悦。”作为此次田野踏查的亲历者,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家乡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我也很荣幸能成为发现家乡历史文化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面朝黄土的背影才属于考古人
    此次田野发现不仅受到了我校历史学院的重视,还引来了诸多媒体在报纸和互联网上报道和转载,邓树平老师谢绝了黑龙江省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教导我们做学问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人前的光鲜不属于考古人,面朝黄土的背影才属于考古人。对于我们今后的学术发现,只需做理性的判断,不能无把握地遽下结论。至于黄山遗址发现的文物,究竟是土生土长的黑土文明还是外来迁徙或停驻此地所遗留下来的遗存,仍需做进一步的考量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今后做学问不能凭借局部印象去做情绪化的判断,也必须冷静客观、实事求是地把事情放在大历史、大坐标中去进行比较。
    考古,的确是一门冷静而又热情的学问。就像一位前辈早年说过的那样: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可能是先民当年伫立的所在,也散布了历来的前辈大家们的身影,因而丝毫不敢怠慢。能踏着先辈们的足迹,与这千年的灵魂相依相守,实是我幸。而我深知要想肩负起这文化重任,做这千年灵魂的守护者,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忍耐。不过既然走上了考古这条充满想象和浪漫的小路,我们就应当面对世俗的冷落,用手铲一层层地剥离尘封的黄土和泥淖,发掘出世界的文明和真理。我用内心的激情告诉自己:我们当为之耐受孤独,哪怕千年!
    (《中国文物报》2014年3月28日7版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