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各位。伟超走了十年了,我比他还大,我比他大两个多月,但他比我早上学,是我的师兄。我们共事那么多年,我们有很多时间都是一块讨论一块商量,他对我的学术思想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个人也有很多帮助。所以我庆幸这辈子有这么好的一位朋友和师兄。 俞先生像一块磁石,他人格的高尚和为人的亲和,在我们这代人里很难找。你看他对市长多么尊重,对同辈的人无话不说,对年轻人帮助很多,真正的无私。这个人一辈子就是为别人活了,他自己生活的很苦很苦。他花了那么多时间扑在工作上。你看他留下了很多著作,他怎么写出来的?都是开夜车到一两点、两三点。我在他去世后写了一篇小文章,说在我们这一辈人里他是一面旗帜。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你们仔细想想,我把他看成一面旗帜,他可以为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怎么样做人?我们中国古代对于知识分子的最重要要求就是做人。他是一个什么人?有着真是伟大的人格。所以我们现在缅怀他,才有了这么一个聚会。 我想也只有他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去世十年了,有这么多人缅怀他。在座的、不在座的,很多人都在缅怀他。 ![]() 第二个就是他的学术思想。有的年轻朋友对他说他是考古界的思想家,我觉得这个头衔很好。他就是思考,他不是一个就事论事的人,他是把考古学跟整个学科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他说考古学就是人学,这就是一个思想家能想出来的,能给学科定位的。我估计我们在座很多人看过他的著作,我觉得应从思想的高度看待他的著作。 其次,考古学在他的手下成了一个很吸引人的工作,所以他的学生说他是诗一样的考古学。俞伟超注重美学、注重精神,这个我想我们也应该仔细的研究。我们要继承他的事业,这个精神值得大家思考。我作为他的师弟、同事、朋友,我是时时刻刻有意识地向他学习。我也不是一个太谦虚的人,我不是什么人都学习的。在我的整个学术思想经历中,工作和做人上我都是有意识地向他学习的,所以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崇高的典范。 所以今天这个会,尽管我年纪大了,你们考虑我不一定来。因为这种事情有时候我也很伤心,我也在想:我来了,我说什么?但我不能不来,请大家理解我的心情。 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俞先生,继承他的事业,发展他的事业。(原文发表在《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60期》,2014年3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