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曾就有个别考古单位上不按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行规,随意做墓葬清理的乱象,做过分析批评,称之为“野蛮考古”。还结合收集到一些照片,发表过《野蛮考古何时了》的文章。 结果怎么样呢?没怎么样,没太见效。依旧有个别单位还是行规不顾,照挖不误,野蛮考古仍未了。我咋办呢?也没什么办法,只能你照挖,我照发——那就再将最近收集到的公布两张出来,继续给大伙瞧瞧本该了了的“野蛮考古”吧—— 需要说明的是:这类野蛮考古的照片,是被发表在比较专业的刊物上的哦,也不知编辑们是咋寻思的?如果有非专业朋友一时看不出这等野蛮考古错在哪里?请麻烦看我后面转发的前几年写的大批判稿,可作参考是也,也省得我再撰文分析累够呛了。 一例是2005年在江苏金坛清理的北宋墓。照片上挥动锹镐干活的,应该是当地的农民,考古上叫民工。民工没有受过任何考古科班教育,对考古怎么挖才科学一窍不通,他们的工作按天计酬,出一天工给一天钱,主要就是取土挑土。但取土怎么取,挑土怎么挑,在考古上都是有规矩的。这些规矩是照片右下角那位显然是专业工作者的考古人员应该告知并指导民工们的,但他没有做。即使他是生手不懂,那都难以原谅。假设他是成手还任由民工们连挖带刨,视若无睹,这就多少有点渎职之嫌了。 ![]() 说起来,考古是桩细活,急不得,也不能急。其一,为了保证不损坏文物,通常要用小铲剔,用小刷子刷,照片上的做法显然违背了这个行规,大锹挖的挖,大镐刨的刨;其二,考古不是粗活,为了保证不遗漏文物,一般都要把土做到颗粒状,超过了3公分,就可能把包在土里的一个耳环、戒指之类小件文物丢掉了。照片上的大土疙瘩达到了10公分都不止,左下角的土块甚至都大到了能包住一支金碗银杯了。其三,考古工地清理出来的土,不能乱堆,不能近放,起码都要挑离作业区域以外,以防落进作业面,与别的时期的地层堆积混杂在一起,另外还便于人员行走,防止土一旦落下来伤人。其四,照片上还有的更专业一些的违规处,扯起来三两句说不明白,凡此诸等,恕我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还有一例是福建泉州挖的一处六朝墓群。上面一例说到的所有违规之处,在这张照片上无出其右,有过之无不及。如果不是正式发表在专业考古杂志上,说它是一处令人发指、惨不忍睹的被盗墓地,没有人会不相信!网上经常有人埋汰考古人是打着公家的旗号盗墓,这个工地简直不用对号就能入座。考古考到这个份上,已不能叫做考古队,只能叫做挖宝队了。这些无一被盗的墓葬,就这样被以考古名义的“挖宝者”挖掉了——既没有原地保护意识,也没有行使要求工程择址另建的职责。这种所谓“保护式的破坏”,其恶劣的影响简直比盗墓贼还坏,更悲哀的是挖宝者自己还浑然不知其错在哪里?我记得在田野考古教学时,曾经和同学说:考古出徒的标准就是会造假。造假乱真,知道了什么是假的,自然就知道了什么是真的,什么是科学的,什么能蒙住专家高手的。连专家都看不出来,那才是学到了真功夫。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但里面的道理明摆着。 ![]() 造成这种破墓取器、只顾挖宝的原因至少有二方面:客观上,不少国内基本建设的速度超过考古单位所能承担的负荷,有些建设项目是国家省内市内的重中之重,带有民生工程的性质,甚至是领导的剪彩任务,都要限时完工,没有那么多时间给考古人员按照考古流程慢慢地科学操作。主观上,不按专业要求操作,抡起大镐,把墓葬清理当成了挖菜窖和刨土豆,既有缺乏考古经验的原因,也有不懂发掘规矩的可能,还有不把文物当回事的不负责任心态,说严重点叫野蛮发掘、过失清理绝不过分。(——摘自拙著《考古好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原文发表在高蒙河新浪博客 http://gaomenghe.blog.sohu.com/301094695.html)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