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考·古·学·理·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穴居的猎人 参加讨论

    经常说到“考古学理论”,偶尔停下来思考会自己的说法,发现书面的表达其实还没有口头来得清晰。当我们口吐这个词组的时候,如果重音放在“考”上面,“考古学理论”所侧重的就是研究,即研究方法。怎么去做考古学研究呢?曾经总结过五个层次的理论:即有关考古材料特征的理论(如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有关遗址形成过程的理论、从材料到人类行为的透物见人理论、有关人类行为历史文化社会的理论、以及有关考古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理论。从低到高,构成考古推理的链条,环环相扣,不能脱节。然后,还需要把这个推理的链条放在环境与历史的关联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保证考古推理的结果比较准确,意义能够被理解。简而言之,我称之为“分层-关联的”考古学方法。这样的方法侧重在这个“考”字上。
    当我们把重音放在“古”字上的时候,即强调的是考古学研究是古代的东西。这所谓古代的东西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古代的实物遗存;另一层是发生在过去的人类活动过程。前者是静态的物质材料,后者是鲜活的人类行为。考古学研究所犯难的就是如何从静态的物质材料到鲜活的人类行为。当你说到“古”字的时候,你所指的是那个层次呢?有一种认识,就认为考古学是研究考古材料的科学,这是考古学确实能够做到的,考古学并不能直接古人的行为,将考古学的目标设在一个虚幻的对象上,不是科学做法。另一种认识正相反,认为考古学家一味地研究死的物质材料没有什么价值,我们研究实物遗存是因为它代表人类的过去,我们希望了解人类的过去,研究实物遗存是考古学的手段,而非目标。当然这样极端的看法并不流行,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认同考古学是通过研究实物遗存来了解人类过去的学问,前后两者都很重要,从前者到后者的研究过程更加重要。
    如果强调的是“学”,含义又有所改变了,“学”指科学、学问、学科。考古学是怎样的一门“学”呢?或认为属于科学,如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我们不是看到考古学有了许多实验室么?不是看到考古文章常常见诸Nature、Science这样的科学杂志么?考古学研究实物材料,是客观实在之物,这跟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没有什么区别哦!若是把考古学定义为研究实物材料的科学的话,那么它就应该是自然科学的。考古学中如旧石器考古还有院士的可能,所以说社会现实至少部分承认考古学是自然科学的。然而,考古学的大部分还是归属于社会科学,考古学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直接关系国家民族的起源,对于发展国家民族的认同至关重要;它还是现代旅游工业的重要内容,它所能带来的效益是长远的且不可替代的。当然,我们还说考古学是人文科学,它关心艺术,不然高校博物馆都叫什么“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呢!考古学关注文化,狭义的文化跟艺术有相当大的重叠。考古学中的古典研究常常也在艺术史研究的范畴中。考古学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在研究机构中,在大学中,我们都会发现“考古”二字会出现在不同学科性质的研究所与学院中。
    当代考古学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将考古学归属于科学还是人文领域,过程考古学坚持前者,后过程考古学坚持后者。两者在学科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上分歧明显。过程考古学认为自己研究是客观之物,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中立的立场进行研究。后过程考古学说客观乃是一种幻觉,人生活在自己认识与改造的世界中,人在世界中并不是被动的机器或生物,而是能动者,能够改变自己,也可能改变世界,由于世界为价值所贯注,价值中立也是一种幻觉。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剩下的智慧就是知道在何时何种条件下运用它们了。如果你斩钉截铁、字正腔圆地说这个“学”字,那么我可以推断你可能支持过程考古学立场;如果你温文尔雅、或是带那么一点愤世嫉俗的语气,那么你可能更喜欢后过程考古学。当然,更多的人可能是随口带过,并不持什么立场,模糊地说,考古学仅仅是一门学问而已。这么说的风险就是不承认考古学的“科学意义”,就像我们同学曾经批评的,考古学就是一门伪科学。看来,只要开口,就有持立场的危险。
    下面要说到“理”,何其为“理”呢?公理、原理、道理、伦理都带个“理”字。自然科学多说公理、原理,社会科学很少敢这么说,不过理还是要讲,更多强调的是后两者。考古学跟这些都有关系,主张考古学是科学的过程考古学自然要说原理、机制等。后过程考古学倒是很强调伦理,认为考古学要服务公众、地方、弱势族群等等,很有同情心与正义感。考古学要讲怎样的“理”呢?那要取决于研究者在那个层次上讲话。大多数人都会承认在考古材料层面上是有原理存在的,比如说地层叠压打破与早晚关系,这来自于地质学原理,很确凿的。如果出了问题,可能就是因为研究者没有识别出来。就考古材料的形成过程,也有一些原理,Schiffer爱发明一些称呼,比如“克拉克效应”,也就是垃圾吸引垃圾,人们总是习惯往有垃圾的地方扔垃圾,这是否称得上原理呢?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复杂一点,推断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尤其涉及到社会关系的时候,考古学总是显得勉为其难。虽然难,理还是要讲的。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心理都有许多理要讲,道理有大小之分。涉及到人类的理,总免不了要考虑历史背景,考虑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也就使得考古学的理超越了自然科学的理,更复杂,更难于把握。
    最后要说到“论”,所谓“论”,就是指不同的观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研究者的看法可能都不同,于是就有不同的“论”。当我们强调考古学理论中“论”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关于考古学的理有许多不同的认识,现在我们称之为流派。简言之,现在就有八大范式。过程与后过程是大家都熟悉的,还有文化历史,这是很传统的。生态的、进化的范式比较强调科学;能动性的、历史的还有马克思主义则相对更关注社会以及人本身。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会选择自己偏好的范式,比如拉美考古学家很讨厌美帝国主义,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考古作为一种反抗的思想武器。中国考古学家偏好文化历史考古研究,有那么一点“证经补史”的味道,研究中国历史就是对中国文化最好的宣传与继承,这也是肯定自身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具体会采用什么的范式,涉及到的相关因素比较多,并不限于前面所说的。一般而言,我们需要从内史(即学科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外史(可以包括时代背景、思潮与相关学科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地区考古学的发展是受到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的。尽管我们都希望中国考古学大厦能够更高,但是它显然不可能建筑在松散的沙石之上。
    什么是考…古…学…理…论呢?这么结结巴巴地说出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考古学理论应该是所有上面所说内容的总和!这么一算,考古学的内涵还真挺丰富的,虽然我们平时并没有感到考古学有什么理论似的。当然,在我们研究考古学理论的时候,还真需要把它们一个个地分割开来,切成一个个的小块,这样才方便理解与研究。切割开来,我们才可以看到“剖面”,即内在的结构与内容。否则,与人说起考古学理论,笼统而论,还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转载自穴居的猎人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9030190101i2e5.html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