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研究亟待加强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的少数民族是相对于历史上经常处于主导地位的汉族而言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是一个边缘学科,它既是中国经济史的分支,又是中国民族史的分支,同时又和民族学、民族经济学、边疆史、民族关系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整体构架、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资料及发展脉络等进行较为宏观的整合、梳理和描述,而系统地收集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经济史的资料尤其重要。 客观地看,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为人们所忽视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已出版的经济史著作,基本上都是有关东部发达地区的,而且所涉及的内容基本没有考虑民族因素和文化背景。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以及民族经济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及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研究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已公开出版的有关少数民族经济史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况浩林的《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经济史稿》;阿岩、乌恩的《蒙古族经济发展史》;沈斌华主编的《鄂温克族经济简史》;赖存理的《回族商业史》;卢明辉主编的《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陈高华、史卫民著的《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等。这些论著填补了大量学术空白。 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部比较完整地介绍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著述。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研究难点较多 首先,是研究角度和切入点问题。近年来,区域经济史研究很热,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中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不能不考虑民族和文化的因素。因此,以少数民族经济关系为对象的民族经济史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可以按民族、地区研究,也可以按经济类型、年代研究。但不论选取什么样的角度,均应注意民族、地区、类型、年代几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注意各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相互关联,在这种关联中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经济运行及其机制。这样,少数民族经济史才可以构成中国经济史中相对独立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其次,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利用问题。一般而言,少数民族经济史可利用的资料包括汉文古籍和档案资料、少数民族古籍和档案资料、考古材料、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和民间传说等。这些材料可以具体、生动、翔实、真切地反映少数民族社会经济面貌的各个方面,大大补充文献记载之不足。应当说,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资料还是不少的。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对这些资料没有系统地收集整理。从一项项资料、一个个专题开始,系统地收集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经济史的资料,实乃学科发展的奠基性工作。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意义重大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著名学者科林伍德也曾说过:“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在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了经济上的联系,共同为发展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只有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才能认识国情,预见未来。 社会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很自然地把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论证上,并取得了巨大成绩。现在我们应当适应时代的变化,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与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更为密切的一些课题上。例如,历史上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变迁及其现代化发展问题、新时期经济转型与文化保护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历史及其经验教训问题、历史上的农牧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变迁问题,生态移民问题、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如何为当代服务的问题等等。 这些课题的研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能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社会功能、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进一步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学界的关注。中国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边疆省区,多元文化、多元生态文化共存。当前,有些搞经济学的学者研究民族经济史,有些搞经济史的学者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理论,把民族经济史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是值得提倡的。也就是说,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必须树立五种意识,即全球的意识、当代的意识、历史的意识、中国的意识和民族的意识,以此建立和完善更为科学的学科体系,从而更好地为现实经济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