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观点 >

托洛茨基:弹药生产要翻两番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学习时报》 闻一 参加讨论
    在克拉辛召开特供委员会会议,试图解决供应的一揽子问题的第三天,即1918年11月29日,托洛茨基就弹药供应问题给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和特供委员会主席克拉辛发去了一封电报。这时,他正在科兹洛夫,在自己的专列上。
    托洛茨基称:“目前子弹是供给的主要问题。”他说,武器问题不是主要的,因为武器是逐渐损耗的,而且在维修后仍可以使用,这方面不会崩溃。“枪械子弹的情况却不妙,我们面临真正迫在眉睫的彻底崩溃。”当时子弹主要靠图拉工厂生产,是两班制生产子弹1400万发。他虽然表示该工厂的领导“作出了成绩”,但他不满足于这个成绩。因此,他建议:“必须在近期内改行三班制并把月产量提高到3500万发。”
    为了把图拉工厂的子弹产量翻到近两番,托洛茨基还建议改组工厂的领导班子:“必须变更工厂管理机构,目前由3人组成的班子对我们持敌对或半敌对态度,他们即使不怠工,也不会表现出任何积极性。建立一个有两位新成员组成的班子(一位由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派,一位由特供委员会委派)是改组工厂管理机构的最合理形式。过一段时间如果有需要就可以对工厂管理机构进行更彻底的改革。”
    托洛茨基一系列建议的实质有两点:一是将弹药的月产量翻到近两番,二是由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特供委员会来主要负责这种“翻番”的工作。无论是工厂班子的改组,还是提高产量的问题,托洛茨基都强调要有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特供委员会来主持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托洛茨基希望通过这一动作,能将特供委员会的军队供应工作切实地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托洛茨基并不是无的放矢。这一时期,红军是在战斗过程中组建的,按照列宁的意见和人民委员会的建军决议,整个建军工作是由托洛茨基负责的,但实际上,负责去高加索征粮的斯大林也在南方抓了自己部队的组建工作,因此,苏维埃俄国的红军组建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了两个“派别”,就不是一个能实行统一指挥的军队。除此之外,俄国实际上此时有三条战线,三个战场——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喀山一线的保卫彼得格勒的战场,以斯大林为首的南方战场,还有一个就是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寄莫大希望的西线战场。在这种情况下,哪个战场也需要武器和弹药,哪个战场的负责人也都在火急火燎地向中央催要武器和弹药。
    因此,军队供应问题也就在日复一日地深化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之间在建军和人事安排上的矛盾。即使作为特供委员会的主席,克拉辛也无法顶住各方的压力。早在10月中下旬,当特供委员会还没有的时候,斯大林也在南方高叫弹药不够用,于是有相当一部分弹药发往了斯大林的南方战线的察里津。托洛茨基对此深为不满,托洛茨基要求对察里津方面军实行弹药的限量供应。所以,他在电报中对列宁说:“察里津的供应数额将向你们报告。”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在军队供应问题上的矛盾当然并不主要是由于弹药短缺所造成的,但弹药的严重短缺在这时无论是对托洛茨基,还是对斯大林,却都是致命的。对军队武器弹药的供应不足曾一度被领导人决策为是铁路运输成了最大的障碍。11月25日,托洛茨基就铁路拥挤问题致电列宁、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和交通人民委员涅夫斯基:“铁路遭到破坏,这越来越成为供应工作和增援部队调动的最大危险。军用货物运输速度平均每昼夜50俄里,在铁路上执行军事纪律是迫切需要的。交通人民委员部应该照旧掌握全部管理,不过机关要做到军事化。请电告,你们是否认为我应来莫斯科以便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11月29日,托洛茨基再次致电列宁:“线路和枢纽站负荷重是一大危险。供应物资是发往前线的,但却被积压在枢纽站。各集团军收不到供应物资就拼命给中央发电报,而中央又不断发去装载供应物资的新车皮,但这些车皮也同样被积压。中央的仓库空了,枢纽站负荷沉重,但集团军仍然收不到物资。”
    到了12月,托洛茨基对苏维埃俄国的供应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供应不仅仅是运输问题了,而是应该供应的物资样样奇缺。12月26日,他致电列宁和斯克良斯基,对军队供应作了如实的描述:“1,各方面军润滑油奇缺。有的地方机枪不能打,步枪擦不净,只好报废。炮油也没有。2,草料严重缺乏。库尔斯克干草绝供。要是再没有草料运到,全部马车就会在短期内瘫痪。3,负责海军供给工作的革命军事委员会特派代表赫拉梅耶夫报告说,由于工厂的生产率急剧下降,炮弹、火炮、潜艇、装甲车厢、机车的生产以及莫尔维德工厂的机车车辆修理工作均没有保障。他请求下令在莫尔维德工厂实行计件工作制并优先向莫尔维德工厂发运送燃料的列车。由于燃料运不来,这些工厂眼看就要停工。我支持这一请求,此事刻不容缓。”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托洛茨基电令克拉辛要将弹药的月生产量翻两番已经完全不是一种生产要求了。它是一种纯粹的政治和军事需求,是一种基于政治和军事需求的强制“订货”。为了完成这样的“订货”,不仅需要将其他工厂停产,集中仅存的所有力量来达到这一目标,而且需要工厂的工人、相关机构的人员以及更多方面的民众为此作出生活上的绝对牺牲,即使这样“翻两番”的目标在当时情况下也是难以达到的。除了这两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特供委员会为此必须真正越出只管物资分配的领域,进入生产领域,进而在实际上成为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红军供应的统一机构。
    特供委员会能做到这一点吗?克拉辛对托洛茨基的“翻两番”如何回应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