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密苏里之行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李占扬 参加讨论

    早有去北美之意,但却一直未能成行。
    二00八年初,我们发现灵井细石器时已意识到,在东北亚至北美细石器文化大区域中,灵井细石器是最南端的代表。
    东北亚至北美细石器分布的范围,大致从北纬340至北纬590,区域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俄罗斯中、东西伯利亚,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以及北美加拿大的大部和美国一部,面积可达一千万多平方公里,现今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口达十亿以上。
    近年来,在整理研究灵井细石器的期间里,因文化元素对比之需,笔者相继考察了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一些细石器地点,观察了俄罗斯中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沿岸地区、贝加尔湖附近和库叶岛的细石器材料,并且去了朝鲜半岛南部,还有日本本州至北海道,但唯独没有涉足北美大陆,是为该项活动的一项缺憾。
    到了二0一二年八月,适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已更名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立六十周年庆典,其间,研究所确立了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的学术研究合作关系。以本院刘海旺研究员主持的安阳三杨庄汉代遗址为依托,双方合作开展黄河沿岸古环境与古代农业种植的研究,基于这个平台,今年八月末,我和本院的年轻学者楚小龙一起,受人类学系主任齐德淳(Tristram R.Kidder,Ph.D.)博士的邀请,到美国密苏里州等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
    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位于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两大河流的交汇处。一般来说,河流的交汇地带更适于古人类生存,因此无论何处,在河流交汇之地,都能发现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址,圣路易斯市附近的凯姆斯维克(Kimmswick site)史前遗址,便具备这样有利于古人类生存的条件。
    凯姆斯维克遗址一万六千年至一万三千年前古人类狩猎和生活的遗址,遗址经过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等三年的考古发掘,现在已对公众开放。
    这处遗址的形成与临近密西西比河的河水涨落,关系十分密切。
    地层学家常常将与河流有关的沉积物,统称为河湖相沉积,就是说河流和湖泊是息息相关的,二者之间还可以角色互换——干旱时期河水较少以至断流,河流变成了互不连贯的湖泊;到了湿润期,地表泾流将湖泊并连并起来,河流又开始出现了。
    凯姆斯维克遗址是一处三面环山的山间洼地,大水时节,遗址一部被密西西比河淹没,干旱时期的河水退去后,这里的动物和人类活动频繁起来。涨水时,河水将盐湖中的盐分附着在壁立的岩面上,待河水退却,大批动物前来舔食石头上的盐分。动物的如此行为引来了猎人,猎人选择这里开展大规模的捕猎活动。
    
    凯姆斯维克遗址近景
    待动物达到一定数量时,埋伏在林中的猎人们铺天盖地而来,他们用弓箭,或用镶着细石器的矛头,袭击身陷绝境的动物。经过一番较量之后,动物们纷纷成了猎人火堆旁的美味佳肴。
    随着日月更迭,猎人用过的石器,动物的骨骼和火塘等,已被尘封地下,但这里的每一块碎片都述说着一个故事,如今散布的遗迹和遗物,尽管貌似平常、冰冷如铁,但也可向你回忆它亲历过的温馨与激烈,喜剧和悲剧都曾在这里上演。
    在曾经发掘过的考古现场展示中,我们伫立在猎人曾经烧烤的火塘边,凝望着猎人食过的动物骨骼上的烟渍——恬静的四野,安详的树木、荒草,请不要被我们这些不速之人所惊扰,我们只为逝去的时日而来。
    这时,我想起了与之时代相同,但相距万里的许昌灵井遗址来了。
    二者虽然处在北半球纬度大致相若的同一时期,但猎人狩猎的动因却有显著不同。灵井的猎人,是利用动物前来饮水之际,对其发起突然攻击。狩猎活动一般发生在黎明时分,在岗地稀疏草地的林间,静息了一夜的动物们,争相赶来饮用甘甜的泉水,却被埋伏的猎人将其赶进深水里猎杀。
    一个是利用动物舔食石头上的盐分,对动物发动突然袭击,一个是利用动物饮水时的不备,将动物赶到水中捕获,演绎了北半球猎人行为的史话。
    我看到,凯姆斯维克遗址和灵井遗址的工具类型有着相当的差别。灵井的细石器普遍细小,且种类较多,而凯姆斯维克细石器工具以大型的装柄投掷器或矛为主,此外也还有相当多的石簇。据中外学者近年对灵井遗址细石器的研究,认为灵井遗址的猎人是在距今一万八千年末次盛冰期以后,黄河几近断流时南下的,这时距全球升温的时期(距今一万二千年)已经很近了,并随着全球升温而向北退却。
    
    出土的细石器
    而凯姆斯维克遗址的猎人,也是约在距今一万八千年末次盛冰期,向北美大陆迅速扩散的。那时气候寒冷异常,大量的水被凝结在陆地上,在北半球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大量水分凝聚在陆地上,致使海平面下降约一百三十米,白令海峡这时已成为陆桥,猎人为追赶猎物,或寻找更适于生存的地方,便通过陆桥进入北美地区。与此同时,我国华北的细石器一部分从“三海平原”(今勃海),进入朝鲜半岛,并在半岛南部进入日本腹地。
    日本细石器文化的来源,可能有南北两个路径。一是通过朝鲜半岛南部进入,经九州向北推进到本州地区,一是由库页岛向南经北海道进入日本,二者大约在日本中部相遇。这种情况,使南北进入日本的细石器,在类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东北亚至北美区域的细石器可追溯到共同的源头。
    细石器的母型为石叶文化,在距今五至六万前的一个暖期,石叶文化从欧洲传入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于距今三万年前形成典型细石器,在末次盛冰期向低纬度地区扩散,并随着距今一万二千年前后的全球气候升温而结束。尽管在中高纬度地区有的地方的细石器,甚至可延续到距今两三千年的时候,但它早已不属于细石器时代的概念了。
    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土地上,不仅留下了大量史前猎人的事迹,这里还曾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家乡,同时也还是牛仔西部开托的出发地。在这里考察或旅行,极易将作家笔下的人物,与眼下的片片景物相联系,眼前常出现牛仔们驱马驾车西去的幻影。我们周围的许多人,也许是从读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开始,逐渐喜爱上外域文学的。作家所描绘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和极具夸张的故事,也和远古猎人的故事甚至牛仔们西行的誓言一起,渐行渐远。
    正值八月旬末,学校的开学季,齐德淳博士盛邀本系的部分教师、刚过完暑假的研究生和来自中国内地省份的我们,在座落于一片茂密森林边缘的家里,设便宴款待列位。在博士家中醒目的位置,是一幅由中国科学院周昆叔教授赠送的红底墨书,内容是一个斗大的“福”字。周先生是我国环境考古的名家,他的这个“福”字,大约是在博士夫人罹病时赠予的,这便使人想到,如此真情的环境,加上林间别墅的自然天成,不正是一味如仙炮制的良方吗?
    在去芝加哥转机的归国途中,我们乘坐的大巴行进在高速公路上。汽车穿过数公里的一片森林后,进入了一望无垠的农作区。田里种植的大豆和玉米,如梳似篦,沟头田埂上,甚至连一根杂草都不曾生长,这就是现代化所带来的景象。
    
    齐德淳(中)和作者(右一)在遗址考察合影
    在车上,我开始反刍起视线以外的密苏里了……
    个人简历    李占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通讯地址:
    地址:郑州陇海北三街9号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邮编:450000
    邮箱:lizhanyang2621@sina.com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