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公众考古的生力军—“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之“公众考古在大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未知 李轩鹏 参加讨论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讲,考古人真是“上得了工地,下得了书房,做得了试验,搞得好科研”。随着时代的发展,单单做到这些已经不能满足公众越来越膨胀的好奇心。毫无疑问,“公众考古”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在考古文博界引起极大的关注是大势所趋,也是考古使命的延伸。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科研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可谓是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高校考古专业学生能够参加这次“公众考古”盛会实感荣幸。
         毫不夸张的讲,这次论坛绝对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正所谓“大学者,大师者也”,与会者不仅有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里最拔尖的学者和专家,还包括了各高校的考古社团的青年骨干。这场“集众人之所长,博贤士之风采”的盛会在媒体争先恐后的闪光灯交相辉映下异彩纷呈,中国考古网、考古汇、上海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活动经验,网站有着“千里眼,顺风耳”的优势,博物馆则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完备的硬件设施,研究院也以充实的知识和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傲,而作为国内第一家专业公众考古的纸媒,《大众考古》的意义自然不在话下。
         观众还在意犹未尽的时候第一环节已经结束了,提问环节,何努研究员的一句生动比喻——“如果说高蒙河老师是中国公众考古的导师,许宏先生就是公众考古的领袖”将会议推向高潮。
         第二部分以“老大哥”北京大学的文物爱好者协会报告开始,这个拥有29年历史的社团坚持“普及文物知识,宣传文物法令,增强文物意识”的宗旨,立足北大、面向公众,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公众关注并支持考古文博事业。那些刺激的校园文物定向赛、有趣的博物馆参观、卓越的调研之旅似乎就在眼前。近期开始举办的“考古之美”摄影大赛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这里一张图片好似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考古人不再是灰头土脸的形象,文物也不再是冷冰冰的物体,这些充满着浪漫气息的照片演绎着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发言的末尾,奚牧凉同学提出了三个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何提高互动的程度而不只是让参与者被动接受”、“如何提高社团影响力”、“如何获得更多的社会赞助”。
    
    
    
    奚牧凉同学演讲
        互动是建立在相等的知识水平之上的,而在现阶段,宣传型的考古知识普及仍然是主流,但如果追求更高程度的互动也可以根据活动适当调整学术包含度,增加趣味性和多样性。至于社团影响力则不全然是考古话题,这恐怕和社团的整体实力、管理等方面有很大关系了。社会赞助通常会夹带附属条件,比如广告宣传之类的,当然如果社团影响力很大,这些“赞助”说不定会自己找上门来。
    
        第二个报告人同样来历不凡,吉林大学文物爱好与保护者协会是今年“李济奖学金(公众组)”获得者,至今已有21年的历史,它有着与“北大文爱”极为相似的宗旨和目标。但与“北大文爱”鲜明的趣味性相对比,“吉大文保”的活动更偏向浓厚的学术风,当然也少不了既动手又学习的“打磨石器”、“陶艺文化节”等活动。在社团刊物方面,《传承》作为趣味读物更让社团活动不拘一格。报告后半部分徐宏军同学提出了一个“公众考古梦”,立足在真实的基础上,运用多方面的手段与途径来促进考古的公众化,让广大社会受众也能感受到考古的魅力,也能在考古的世界里徜徉。作为最年轻的参会者,他发出了自己由衷的感慨和祝福,“少年强则国强,心怀梦想的青少年是祖国的骄傲,也是考古学的明天。悠悠考古梦,坦坦少年行,我坚信,不久的将来考古梦一定会实现;我坚信,考古接班人在广阔天地必将大有可为;我坚信,考古学的明天一定灿烂辉煌!”
      
    
    
    
     徐宏军同学演讲
      
    
        同样作为吉林大学代表之一的李轩鹏同学则针对高校学生社团提出一些浅显的拙见,观点有三:首先需要一个“小成本,大实惠”的活动方案;在活动实现的过程中一定做到“好为人师,不如与人为友”;活动形式不但要兼顾学术性,同时也要关注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即“小火慢炖,大火爆炒”。然后向大家提出了一个不太成熟的理论,这个理论将会以“IKO”品牌实践,发布时间是10月30日,约8点20分。
      
    
    
      
    
     李轩鹏同学演讲
      
    
        来自西北大学的“格物学社”更加务实,他们不仅拥有格物讲坛、文化遗产知识竞赛、博物馆进校园等校内活动,更是选派志愿者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王璐同学作为高校学生代表中唯一一个女生颇有一番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将“格物学社”的活动讲的有声有色,让人一睹西北大学的魅力。
      
    
      
    
    
    
    
     王璐同学演讲
      
    
        上午最后一个学生代表是来自南京大学的“文物爱好者学会”,他们的活动是以展板、图片、参观的形式引导参与者渐入佳境,让人体验考古的悠远与深厚。岑扬同学将社团活动加以总结,一是“多元化”,这不仅包括方法的多元,更是模式的多元。二是考古人引导公众,公众影响公众,公众反馈考古人的过程思考。
      
    
      
    
    
    
    
     岑扬同学演讲
    
    
         纵观各高校的社团活动,都是在克服了资金不足、人手短缺、校园因素限制等困难之下完成的,实属不易。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上课与田野实习之外,高校的考古学子们用挚爱和热情书写青春赞歌,用创意和真诚弥补短板,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充实自我服务校园。正如徐宏军同学所说的“作为热血澎湃青春飞扬的年轻人,我们始终坚信有朝一日考古梦终将会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