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沙漠考古往往“没脸见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广州日报 齐东方 参加讨论

    齐东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
    10月份挺进沙漠进行探险考古是正确的选择,这个季节不冷不热,也避开了沙暴频繁出没的时间。然而,沙漠腹地的气候令人难忍。由于地球的纬度,按北京时间,这里上午9时太阳才会露面。10月22日这一天,太阳出来前的气温只有-7℃,穿着皮大衣、羽绒服还瑟瑟发抖。
    沙漠考察中的水全是带进来的,用几个特制的大铁筒存放,如今有了塑料瓶装的矿泉水,也带进来几箱,专供白天野外考察时饮用。不用说,这里水是非常珍贵的。如果提到洗澡,简直像天方夜谭,参加考察的人连脸也不许洗,牙也不能刷,先来的队员们个个脏兮兮的。我属于初来乍到,一时没反应过来,看到几个熟人不由脱口问了句:“没洗脸吧。”理所当然,引起大家哈哈大笑。
    其实,我虽刚进尼雅,前些日子也一直在沙漠里滚爬,洗澡不得已必须戒掉,脸还在坚持洗,尼雅的情况不同了,只能保证饮用水,其他概不提供。好在这里彼此彼此,都是“没脸见人”。
    不能刷牙很难受,难怪有几个人整日嘴里叼着牙签,不知道的,以为他们在模仿美国电影中的明星人物呢。
       尼雅与“难民”
    尼雅考察队有一则花絮:为进入尼雅探险考古,新疆考古研究所特意为每个考察队员制作了一件上衣,左前胸有“考古”二字,背上印有醒目的“尼雅”二字,是考察队的队服。
    部分人穿着这件上衣由乌鲁木齐乘飞机奔赴南疆和田时,竟被空中小姐误认成“难民”,而且不解其意地窃窃私语:“怎么会有这么多难民?”“不像,他们带着高级照相机。”“大概是给难民募捐的人吧。”想来是“尼”字形体似“民”,“雅”字似“难”,衣服上的字体又选自古代木简上的写法,不甚规范的缘故。
    不过,一般人都在电视新闻里看过救济难民的场面,常常是一些蓬头垢面的人排队领粥。再看营地的清晨,一伙不剃头、不洗脸、满身灰尘的人们团团围在火炉旁,盼望着白水烧开,泡碗方便面做早餐,也真像一群难民。空中小姐的话算是“歪打正着”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