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苏省文物局、省南水北调办公室联合召开了南水北调工程江苏段文物保护总结表彰大会,标志着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田野考古工作和地面文物保护工作全面结束,田野考古工作转入室内整理,维修整治工程也需要进一步整理汇编资料。回顾十年的南水北调江苏段文物保护工作,总体有以下特点。 一、工作时间长、面广量大,调查勘探工作细致到位 自2003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以来,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在江苏省已开展了十年,工程时间长、任务重。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400多公里,穿过扬州、淮安、宿迁和徐州,其中扬州、淮安、徐州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古调查情况显示,南水北调江苏段文物点量大、面广,类型多,价值高,工作任务重。调查共发现142处地面地下文物点,包括化石地点、古遗址、古墓群、桥梁、船闸、涵洞、码头、船坞、 堤坝、税关、古建筑群、石刻、纪念性建筑等,突出反映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和文明演进之路;反映了大运河文化的繁盛。由于调查工作细致,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调查勘探相当于一次苏北运河沿线的文物普查,以南京博物院为牵头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队伍,对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四市大运河沿线、洪泽湖周围、骆马湖周围及沂、沭、泗河流域的文物分布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勘探,穿越芦苇荡、横渡大运河,克服严寒酷暑和地下水位高等重重困难、风餐露宿,奔波于大小乡镇,田间地头,对各文物点的基本情况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一线对于研究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融合交流、从邗沟开始的大运河变迁史、中国漕运史、中国古代环境变迁史及江苏古代海岸线变迁尤其是4000年来的变迁史有重要意义。周密的考古调查和勘探,为江苏省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大运河申遗、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物保护工作组织严密、程序规范 由于工程文物保护规划批复的特殊性,在规划批复之前,扬州段工程已经开工。为抢救保护文物,在总体规划批复之前,江苏已完成两批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占了全省南水北调工作量和文物保护总经费的四分之三。考古工作之初,省文物局即与省水利厅相继成立了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规划组和顾问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管理日常事宜。组织考古调查、勘探,编制文物调查报告和文物保护专题报告、会同水利部门对相关规划和方案进行审核,并在项目批复之后,组织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一系列的工作有条不紊。省文化厅、省水利厅、省文物局、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始终在一起,对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进行部署、检查、督促、协调、管理。在考古过程中,严格执行了《考古发掘管理办法》、《考古发掘项目检查验收办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同时,遵照南水北调经费管理等相关办法,使用文物保护经费。现在,田野考古工作均顺利通过了验收,并对文物、水利建设部门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三、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团结协作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仅到一线考察调研,还经常到工地慰问,还派专人协助开展考古工作,协调解决实际困难;文物、水利、公安多次联合发文,对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并派专人现场保卫考古工地;文物部门与水利部门有持续的良好合作。合作开展初期文物调查和复查,共同审核文物保护规划、方案,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签订每一期经费协议,并及时划拨经费,共同检查和验收考古发掘及文物维修整治工程。 山头墓地发掘期间,邳州市水利局及时向文物保护部门提供工程建设用地范围,协助寻找文物遗存具体地点;妥善解决发掘工作占压土地和补偿问题,保证考古队及时进驻工作场地;为文物发掘保护部门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协调解决雇佣民工问题,为发掘工作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切实保障了山头东汉家族墓地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盱眙县文广新局从考古队进场到征地,从乡村协调到矛盾调解,从工作检查到会务准备,与考古队联合主动登门入户,一家一户和农民商谈青苗赔偿,向他们耐心讲解考古发掘的重要意义。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使发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他们的协调下,解决了项王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与沿淮水利设施保护的矛盾。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到每一个考古工地进行检查指导。经省文物局与江苏水源公司、省文物局多次联系,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泽湖大堤上建挡洪闸事宜协商,提出妥善处理的施工方案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较好地实现了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双赢”。淮安市博物馆积极主动调整工作计划,安排专项经费,派出专业人员配合省考古所开展前期考古调查,后期考古勘探、发掘,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在发掘中,配合国家、省、高校院所及其他兄弟考古单位做了大量联系和接洽工作,为他们入住、开展工作、善后等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邳州博物馆在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向上争取配套资金、与地方政府协调土地赔偿、农作物赔偿、考古工地的安全防范问题、考古工作的后勤保障问题等,为梁王城遗址、山头墓地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圆满完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正是由于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南水北调工程江苏段的文物保护工作才得到了顺利圆满的完成。 文物工作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除了文物部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工作外,档案建设、宣传和经费审计工作将继续合作开展。 四、实行项目管理制,加强了各单位之间交流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间参加我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的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文物行政部门近50家,考古、文物保护维修、检测人员近300人。经过十年的考古工作,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江苏段文物保护工作共勘探面积154020平方米、发掘面积43120平方米,维修保护地面文物2处,迁建1处地面文物点。揭示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两汉、唐宋至明清的各类遗址近50处、发掘出土墓葬100多座,出土各时代各类器物几千余件。不论从时间、空间、涉及单位和参与人员上,还是在发掘面积和规模上,都可以称得上是我省十多年来最大一次文物保护工程。对于这些参与发掘的单位和人员,牵头单位采取项目管理制分配工作任务,检查和监督工作质量和考古经费,取得了大型基本建设联合考古工作的经验。不仅为我省抢救发掘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遗址,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的考古发掘人才、文物修复和报告编写人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对我省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工程文物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江苏地域文明探索和经济发展贡献显著 由于苏北许多地区屡次遭受黄河洪水泛滥,许多古文化遗迹因此埋藏较深,没有大型基础建设性工程很难有所发现,因此苏北地区的考古发现相对较少,古文化面貌还没有连成一片,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揭开了苏北地区的古文化面貌。 徐州地区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工作,主要有梁王城遗址、龟山汉墓群、山头家族墓地,对于苏北黄淮平原地区的新石器大汶口文化、西周文化、汉代城址和东汉家族墓葬的发掘提供了新的素材。梁王城遗址发掘出一座完整的汉代城址,获得了“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山头东汉家族墓地,揭示出50多座东汉家族墓,对东汉家族墓葬制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淮安板闸地区明清墓葬的发掘,揭示了一批元明清时期的墓葬群,反映了当地在元明清时期漕运文化的发达与繁盛,为了解淮安地区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泗阳王屋基遗址、泗洪小龙头遗址隶属宿迁市,遗址出土了大量官窑瓷器,揭开了宋代文化的深厚埋藏,为研究泗洪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盱眙泗州城遗址、项王城遗址、戚洼墓地等发现,充分展现了淮河两岸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泗州城遗址,因康熙十九年(1690年)黄河夺淮后被洪水整体淹没在水底,已沉睡了三百多年,经过这次的考古发掘,已系统揭开了寺庙、道路、城墙、塔基等城址内的基础设施,因为埋在地下未被破坏,现在被发掘出土正赶上大遗址保护的好时机,当地正在进行规划,准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泗州城遗址等一大批考古遗址的发掘,深刻揭示出盱眙地区的丰富历史,与盱眙已有的大云山汉墓、铁山寺、明祖陵遗址等一起,纳入盱眙古文化遗址整体规划保护的范畴,为做好大遗址保护和考古成果的转化利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盱眙县文广新局正以此为契机,创建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促进全县文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扬州段因为三阳河、潼河的开挖,考古工作是最先开始的也是时间最紧迫的一段,三垛遗址、耕庭、岗西遗址的发掘,充分揭示出远古时期扬州高邮宝应地区的生态环境,反映了唐宋至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的经济繁荣。尤其是高邮三垛唐宋遗址的发掘,清理出唐宋时期的房屋基址、灰坑、宋代水井等遗迹,出土了以宜兴窑、长沙窑、越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为主的各窑口唐宋时期瓷器。这些遗迹与遗物的发现,充分证明三垛镇在唐宋时期即为货物集散的集镇,将三垛镇的历史提早了300多年。该地区“韩瓶”的大量出土,证实此处为南宋抗金前线,正与南宋时期江淮地区处南宋与金拉锯战的战场相吻合,再次印证了历史。高邮文广新局利用陶河遗址、临西墓地两次发掘出土的文物,举办专题展览,对外展示南水北调工程高邮段文物保护发掘的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高邮三垛民居目前已按规划整体搬迁,现在作为高邮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 南水北调的考古工作为沿线各市增添了许多新的文物点,丰富了其历史内涵和文物资源,对于做好环境整治和旅游开发、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软实力有重要作用。 六、培养了一批文物考古人才 自2003年以来,全省高校和地方考古力量投入南水北调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业务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锻炼。我省考古发掘个人领队已从10年前的30多人到现在50多人,考古资质单位增加到七个。这些新增的考古个人领队和考古资质单位在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锡市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馆、淮安博物馆和镇江博物馆多次参与或现场负责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个工地,考古领队和技工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省内两所具有考古发掘资质的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的野外考古实习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发掘为师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一处王屋基遗址、一处是老庙滩遗址,都对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次工程穿越徐州的贾汪区、新沂、邳州,宿迁的泗洪、泗阳;淮安的淮阴区、洪泽、盱眙、金湖等,扬州的高邮、宝应等十一个县(区),对于县级博物馆的文物考古人才也是一次锻炼的机会。这些县区的文博人才几乎都参与了南水北调这项大工程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从总体上对考古工作有个感性认识,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地下文物分布情况有详细的了解。 七、资料出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早在第一期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十处文物点发掘过程中,发掘单位边发掘边整理,考古工作结束后,南京博物院将资料整理汇编,于2007年出版了《大运河两岸的历史印记—高邮、淮安考古报告集》和《邳州山头东汉墓地》两本考古发掘报告。这是江苏所出的第一、第二本南水北调考古报告。目前,发掘单位正在整理发掘资料,准备出版第三、第四本报告,将给工程建设一个圆满的答卷。(作者单位:江苏省文物局博物馆处)(《中国文物报》2013年7月19日7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