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记录考古 记录中国 ——中国考古纪录片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宋雨晗 参加讨论

    “考古”这个多少带些神秘的词汇,近些年逐渐走出幕后,进入大众的视线。它似乎不再只属于那些游走在城市和郊外的考古人,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对浩瀚而深远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关注考古、讨论考古,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考古——考古纪录片正是这样的媒介之一,它不同于新闻消息,没有严格的实效性和篇幅的限制,因而在考古宣传的广度、深度及专题性上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目前世界上拍摄考古纪录片的单位不少,但能称得上优秀的制作方恐怕并不多。较有特色的大概要属美国的历史频道(HISTORY)、英国的BBC及日本的放送协会(NHK)。
    美国的拍摄风格与中国迥然不同,例如其拍摄的《成吉思汗失落的帝国》,采用的是美国一贯的牛仔式自由风格,主持人仅仅是以一位普通人的身份探寻历史并向专家提问,这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丝毫感受不到因为考古的专业性而产生的隔阂。在节目的创作方式上,新视界更大胆地将幻想、科学推理、3D动画制作、特技等一系列影视娱乐元素融入纪录片制作当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意在把纪录片以电影大片的方式展示给观众,为观众带来视觉和思想上的冲击和思考。
    英国BBC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它走的是严谨的学术路线,无论对画面的处理、叙事的逻辑还是背景音乐的选择等方面,观众在观看时恍然会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大学某个年头已久的阶梯教室,正在聆听渊博而又慈祥的老教授讲述世界的奥秘。英国的考古纪录片大概是最为强调科学性的,它可以让中国观众改变对考古盗墓寻宝的传统印象。只可惜BBC的作品虽多,但是在中国能看到的属于考古类的纪录片并不太多,让人颇为遗憾。
    我们的近邻日本则以人文性取胜。NHK这个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以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著称于世,长期以来与BBC齐名,尤善制作与中国有关的主题,在质和量上都令欧美媒体望尘莫及,其较为客观地评述,巧妙的构思、细腻的配乐及先进的拍摄技术却给中国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日本随同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小河墓地拍摄的《小河墓地》,该片旁白不多,镜头的份量极重,给观众真实可信之感。影片在制作上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背景音乐的选择,或低沉或悠扬,或伤感或悲愤,在对气氛的渲染和节奏的引领上几乎取代了旁白,营造出了一个广阔浩渺的时空,它如此轻易地触碰到了人们心中那根埋藏至深的从远古直至现代的血脉,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历史人文的联想。这种音乐带来的震撼和感触是超越了时空和国度的。
    中国的考古纪录片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自己的风格。早期由于对考古学认识的偏颇,走了一段弯路。在早期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场面是月黑风高的夜晚,摇曳不定的镜头,面容模糊的人群和低沉阴森的配乐。直到现在,也有很多观众受其影响,认为考古与盗墓寻宝、惊悚志怪等同。
    令人欣慰的是在近些年的考古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些许改变的意味。
    例如2004年中央电视台历时三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该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取得了接近2%的收视率,其后应观众的要求在一年之内又重播数次。据粗略统计,仅仅通过中央电视台收看《复活的军团》的观众已经接近1亿人次。《复活的军团》在网络领域也形成了较大的影响,相关搜索信息达到数万条以上。该片已经通过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销售到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主流电视网络陆续播出。几乎包揽了纪录片领域的各项大奖,包括《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大奖 、最佳编导奖 ,《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大奖、最佳导演奖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系列片大奖、最佳编导奖 、最佳摄像奖 、最佳录音奖 。评论界认为,《复活的军团》是中国纪录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以考古证据和历史研究为依托,借鉴故事片的表现形式,层层揭示秦军一统天下的历史真相。
    这部纪录片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依然存在很多漏洞,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将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犁放到了秦朝的背景下。除此以外,这部投资巨大的纪录片虽然拍的大气磅礴,但是却稍显枯燥晦涩,这也是当今考古纪录片的通病之一,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也是值得制作单位思考的问题之一。
    而另一部同样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考古纪录片《河姆渡猜想》则在众多的考古纪录片中让人眼前一亮。这部纪录片的开头是在同一个画面中的两个活泼可爱的婴儿,他们出生在同一个地方,却相隔了数千年的距离。数千年前的这个孩子是如何成长的?他经历了什么?遇到了什么?由此展开的一系列猜想既大胆又显得合情合理,一切的猜想都是由考古发掘所得的一个个蚌壳遗物、房址遗迹展开的。这是近年来中国考古纪录片中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这个中央台旗下的纪录片专业频道,整合了全国优秀的纪录片人力资源,全国范围内委托定制,中国目前对纪录片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考古纪录片更是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板块,在此平台下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考古纪录片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在当下就更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011年,笔者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性别的120余位观众进行问卷调查,具体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为考古纪录片的风格,一为考古纪录片的观众情况。笔者从收回的有效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进行统计。关于考古纪录片的风格, 5%认为考古纪录片中的惊悚性是吸引他们观看的主要因素,10%认为寻宝性,15%认为悬疑性,70%认为人文性。而关于中国考古纪录片缺少什么元素的问题,20%回答惊悚性,10%认为寻宝性,5%认为悬疑性,65%认为人文性,而回答惊悚性的被调查者中,一半以上的人表示从未看过考古纪录片。关于纪录片的观众情况,学历方面,15%为大学以上学历,20%为大学以下学历,大学学历及大学在读占65%。而25%的人表示看过外国拍摄的考古纪录片,75%的人表示从未看过外国考古纪录片。
    这说明,中国考古纪录片受众普遍学历较高,他们对于考古纪录片的人文性期待更高,而这恰恰又是中国考古纪录片中最为缺少的因素。中国也应该引进更多外国考古纪录片中的优秀作品。
    此后笔者根据这项调查结果同几位具有新闻、编导专业背景的朋友一起做了一项尝试,即选取内蒙古赤峰市魏家窝铺遗址进行考古纪录片的制作。这项经历让我们这些来自不同专业的年轻人对考古纪录片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考古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普及中国文化的职责,它完全可以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吸引观众,而不需要靠悬疑和惊悚来取悦观众,毕竟我们的观众是因为对本国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关注来才来观看考古纪录片的。
    制作者同考古人能否融洽合作亦是能否制作出优秀纪录片的重要因素。目前的考古纪录片往往由新闻工作者单方面制作,由于对考古规程的不了解和对考古文化内涵的生疏,往往会对考古现场造成干扰,介绍上也难免有失客观。考古人也应当主动担当起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介绍考古成果的责任。
    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曾说:“公众考古学不是考古知识普及的考古学,也不是为文物保护而暖场子的考古学,而是推动学术、文化、社会乃至思想变化的考古学。考古学如果一味地隅于专业和纯学术领域,或者只把普及考古知识、文物保护以及满足公众的好奇心甚至八卦野趣作为目标,而不参与文化、社会和思想共建,不推动民主进程的发展,那就不是真正的公众考古学,至多只能算非高端意义上的一般般的公众考古学。”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悠久和灿烂的文明,作为这个文明的继承者和守护者我们理应感到骄傲和自豪,几代学者深深痴迷于它的魅力,将一生投入到考古这项神圣的事业中,如果考古纪录片能够恰当的将这种过程记录下来,那将是我们留给子孙的财富。(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文物报》2013年8月2日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