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法或玛法是满语mafa的汉字音译。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提出来着重探讨:一是满语马法应该如何译法?二是清世祖福临究竟叫过汤若望“爷爷”没有? 先谈马法的译法。查《御制增订清文鉴》卷十人伦类有马法mafa一字,旁注汉文“祖”字,下面有满文注释,云;“Ama i dergi jalangga niyalma be mafa sembi”。1汉译为“父亲的上一辈的人之谓祖”。知马法既可汉译为“祖”,口语译为‘爷爷”亦无不可。可是,再查《清文鉴》同卷老少类也有马法mafa一字,旁注汉文“老翁”二字,下面也有满文注释,一云:“Se baha sakdasa be kunduleme mafa seme hūlambi。”,2汉译为“上年纪的老人被尊称为马法”。这就很清楚了,马法本有两义:一为人伦上的“祖”或“祖父”,亦即口语中的“爷爷”之意,一为老少上的“老翁”或“长老”,即口语中的“老爷子”或“老爷爷”之意。很明显,二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其次,在谈清世祖叫没有叫汤若望“爷爷”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清初的国际往来情况和历史背景,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外学者都承认,明末清初之际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的西欧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继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之后,又有汤若望,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诸人。利、汤并称,卫第二次又与南于顺治十五年1658同时来华,受到清廷的礼遇,一时称盛。汤若望Johann Adam Shall Von Bell, 159l—1666,字道未,耶稣会士,德国人。他通晓天文历法,译撰有大量西欧古典天文学论著,顺、康间,掌管钦天监达二十年之久,是明末清初影响较大的几位天主教传教士之一”3。 我们知道汤若望受到清朝皇帝世祖和皇太后孝庄的信任和尊敬,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孝庄拜汤为“义父”,世祖叫他“爷爷” 祖父是否也是事实,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当代著名的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ohn K.Fairbank教授与赖绍尔Edwin O.Reischauer,隗理格A1bert M.Craig两教授,三人合著的《东亚史》 East Asia提到汤若望,有云:“After the Manchu conquest of 1644,the Ch’ing kept Schall as Chief astronomer.The young emperor for several years saw much of him,called him ‘grandpa。’”4可以译为,1644年满族征服中国,取代明朝之后,清廷仍命汤若望掌管钦天监印务。只有几岁的年轻皇帝指清世祖经常见到他,叫他“爷爷”。据此,知费教授是肯定清朝皇帝世祖曾经叫过汤若望做“爷爷”的。 我国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陈援菴垣先生曾于三十年代写了《汤若望与木陈忞》和《语录与顺治宫廷》两篇考证文章5,根据杨丙辰先生的《汤若望生活回忆录》译稿,不但肯定了世祖叫过汤若望“爷爷”,而且还认为世祖之所以称汤为“爷爷”,是因为他的生母孝庄皇太后曾经拜过汤为“义父”的缘故。后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太后指孝庄皇太后曾拜若望为义父,故顺治指世祖福临称若望为玛法,玛法犹汉语爷爷也”。6就是证明。又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入华耶稣会士列传》也说汤若望死后,清世祖福临曾对左右大臣说过:“玛法指汤若望为人无比,他人不爱我,惟因利禄而仕,时常求恩,朕常命玛法乞恩,彼仅以宠眷自足。此所谓不爱利禄而爱君亲者矣!”7最近出版的《清代人物传稿·汤若望》,根据上述所引,作出如下概括:“玛法满语犹同汉语称爷爷,福临习惯以此尊称汤若望,而不直呼其姓名。或说,这是因为孝庄皇太后认了他做义父的缘故。”8这就是说,世祖皇帝之所以称汤若望为“爷爷”,不只是因为他对汤的宠眷非同一般,不直呼其名,而且是因为他的生母孝庄皇太后曾经拜过汤为“义父”,又多了一层亲如家人父子的关系。所以,“爷爷”这个称呼,不同于一般“老爷子”、“老爷爷”或封建时代官场上对京官四品以上或翰、詹,外任司、道以上或知府加道衔的官员之称“大人”、“老祖宗”一类的称呼,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有人也许认为,清世祖优待汤若望,还免除了拜跪之礼9,不是正可以作为世祖曾经叫过汤“爷爷”的一个旁证吗?仔细考察一下就很容易知道,这并不是历史事实。兹举魏特Alfons V?th S.J.著、杨丙辰译《汤若望传》的一段话“汤若望走至皇帝指清世祖前,就跪于地上,把他的奏疏呈递了上去。……登时皇帝底情调就转变了过来。皇帝请若望立起。现在他知道,玛法底见解是好的。”10同《传》又云。“在1657年阴历正月之最末日,就是西历三月十四日,为皇帝(清世祖寿诞之前晚,皇帝曾在汤若望室间……一脚把这块蒙盖着一个地沟的席子踏破,……竟致歪倒地上……汤若望就向皇帝跪地请求……。”11上引这两段记载,既然都明说汤若望走至清世祖面前,“就跪于地上”或“跪地请求”,十分明显,汤若望去见清世祖皇帝是要行跪拜之礼的。其实,所谓“免除跪拜之礼”,是指免除三跪九叩之礼,而不是免除一切跪拜之礼。这在《汤若望传》里是有明确记载的。《传》云:“当一六五一年十月之初,他汤若望因皇帝世祖赐号,亲自趋朝谢恩时,皇帝竟向他谕免三跪九叩之礼。皇帝这一种特别优遇,除汤若望外,仅只为两位大学士和四位部臣之所得享有。”12由此可见,说世祖优待汤若望,免除三跪九叩之礼是事实,如果说对汤若望免除了一切跪拜之礼,则不是历史事实。那么,这就不难说明,免除三跪九叩之礼作为世祖叫过汤若望“爷爷”的一个旁证,也就自然不能成立了。 从上引的史料看,比较早的魏特所著、杨丙辰所译《汤若望传》和较晚一点的费赖之所著,冯承钧所译《入华耶稣会士列传》都只说清世祖叫汤若望做玛法。《传》中还特别提到玛法,并作了如下的解释:“顺治世祖惯以玛法Mafa二字称呼汤若望。这两个满洲字在德文应译作Ehrwürdiger Vater译者按中文可译作“尊父”、 “贵叟”或“师父”、 “尊长”、“长老”、“师尊”或“尚父”等字样,包括一位作儿子的,对于他的父亲,一位作学生的,对于他的师傅的一切亲爱敬畏。被这样称呼为父为师的汤若望,有时是很严厉的,但是幼龄的主君指世祖却并不见怪,而仍为一位愿听命受教的学子。”13不难看出,魏特用德文把满语mafa译作Ehrwürd I ger Vater,杨丙辰用汉文从德文转译成“长老”、“尚父”之类都很对,并没译作“祖父’或“爷爷”,一直接把满语马法译成汉语的“爷爷” 即祖父,或译成英语的grandpa即grandfather,乃是后来三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事。 本文一开始,就指出过满语马法原有人伦上的“祖” 爷爷和老少上的“老翁” 老爷子两种不同的涵义和译法。根据清初入关不久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幼龄的清世祖皇帝和西欧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汤若望的关系应该是属于老少上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属于人伦上或类似人伦上的亲属关系。这就决定了,在这里满语马法译成汉语只能是“老翁”或“老先生”如对汤若望可译作“汤老先生”、“汤老爷”或“汤老”14而不是“爷爷”,译成英语也只能是Old man或Oldie、Oldy如对汤若望可译作Oldie Shall,而不是grandpa或grandfather。 马法除作为老少上的“老翁”外,引申亦可译作“酋长”、“番头”或“大人”之类,由来已久。其证如下: 《明神宗实录》云:万历四十八年1620六月戊戌,朝鲜国王李晖……差陪臣赍本奏辩,其略曰:“……伊指奴酋,即努尔哈齐以后金为号,而边臣书中谓建州云者,本其受命于天朝大明之部名也。伊以可汗自称,而边臣书中却为马法云者,待之以番头也。……故酋见答书,尤益嗔狠。……”15按明末人程开祜著《筹辽硕画》所引朝鲜国王李晖之奏与此略同,惟脱“边臣书”中之两“书”字,“可汗”作“汗”,又“酋见答书”作“奴酋见此答书,乃以建州马法等名及天朝父母等语”为少异16,但均以马法为“番头”,作酋长解,是一致的。 清初人管葛山人彭孙贻之《山中闻见录·西人志》有云:王“象乾上书,以为西人指东部蒙古诸部弱,不飽当插汉即察哈尔,插汉亦思得通贡互市,莫若欵插汉便。……插汉亦遣人报象乾,……其胡部皆曰:“我祖若父,世受王太师马法恩。王太师马法在,吾属甯敢反乎?’……”17 是当时蒙古部众竟以马法称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之王象乾太子太师,马法又可作为“大人”的称呼无疑。 《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十一年1691四月己已,备边司启曰:“常闻北道六镇胡人赠给文书,称建州卫马法云。所谓马法似指褊裨而言也。今当仿此例,皮封处面右边书朝鲜国平安道观察使书,左边书建州卫部下马法开拆。里面书朝鲜国平安道观察使朴烨奉书于建州卫马法足下云,而末端大年号及皮封后面年号,并踏平安监司印信无妨。”傅曰:“依启”18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天命四年1619五月二十八月云:朝鲜遣原误作“遗”官一员,从者十三人,并前使者,赍书至,其曰:“朝鲜国书书字衍平安道观察使朴化致书于建州卫马法足下……”19。按朴化即朴烨。《旧满洲档》及乾隆间重纂的《满文老档》均同。从这条所引,可以看出,明末汉人、蒙古人与朝鲜人均以马法为建州卫酋长或明三边总督之尊称,即清初满人亦不以他人称建州卫马法为讳。 但至清中期乾隆年间,此种称呼似已不甚通行。如沈蠢《落帆楼文集·松筠事略》载:“乾隆五十二年1787春,郭二格行至库伦,入见公松筠。……公曰:‘汝今无前往!’郭二格曰:‘汗玛法Han mafa,指清高宗弘历遣我往,敢不前行’公曰:‘汝今犹称皇上为汗玛法乎?’……”20 按清高宗弘历在入关后统治全中国已近一个半世纪之久,自不能再以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酋长或地方军政长官大人相称。因此,全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自然不能再称做汗玛法了。 对全国最高统治者皇帝固然不能再称汗玛法,而在一般平民之间却仍有此称。 吴振臣《宁古塔记略》云:“马发,称年高者”21。按马发是满语mafa的汉字音译的异写。 杨宾《柳边纪略》亦云:“呼年高者曰马法。马法者,汉言爷爷也”22。按此“爷爷”应作汉人口语中之“老爷子”解。 又《清史稿·孝义传》有云:“康熙初, 杨越友有与张煌言交通者,事发,辞连越,减死,流宁古塔。……凡贫不能举火及婚丧,倡出贸以睏,民相助恐后。吝,则嗤之,曰:‘何以见杨马法?’马法犹言长老,以敬越也。”23按杨越即为《柳边纪略》作者杨宾之父,《宁古塔记略》作者吴振臣则为清初大诗人吴兆骞之子。吴、杨两家父子均因事于康熙初年发遣宁古塔。两书所记当地的风土人情,耳闻目睹,皆为实录。与此称老年人为马法者正同,旧习犹未改也。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法本来就有二义:人伦上的“祖”和老少上的“老翁’或“长老”。不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将所有的马法均译作“老翁”或“长老”,固然不对,相反的话,把所有的马法都译成“祖”或“爷爷”,也同样是错误的。 有人也许会问,如果说叫汤若望马法,把马法译作爷爷是错误的话,那么清世祖的母后孝庄曾拜汤若望为“义父”,又怎样解释呢?从魏特著、杨丙辰译的《汤若望传》考察,《传》中只是说:“她指一位蒙妇又说,这位皇太后指孝庄将来要以父执敬礼汤若望,并且要作他一切之所命令的。她愿意汤若望以女儿看待她。”24,这里所说的“以父执敬礼汤若望”和“她愿意汤若望以女儿看待她”,与孝庄皇太后拜过汤若望为“义父”是有很大区别的,何况这些话只是出之一蒙妇之口,又不是孝庄亲口所说,怎么能肯定是事实呢?其实,这一误传很可能是由于当时耶稣会士之被称为father德文Veter,汉译应作“神甫”或“神父”而误译为“父”或“义父”的缘故。直至今日,天主教传教士之被称为神甫,依然如故,又怎么能把father译作“义父”呢25? 最后还有一点也要指出的是,已故宋史专家聂崇岐教授曾于四十年代写了一篇《满官汉译》,谈到马法,说是“华言祖先或老翁也。太庙有此官,首领马法秩视拖沙喇哈番,其余七马法俱视护军校品级。’岂以太庙为供奉祖先之所,故管理职员亦优称之为老翁乎?”26按马法本有“祖”与“老翁”不同类的二义,“祖”与“祖先”亦非同义语,因太庙有马法官员遂疑为供奉祖先而设,并将“祖”与“老翁”二义混而为一,似乎欠妥。按清制,不特太庙设有首领马法、七马法,盛京地方也设有马法,如锦州府有马法一员27,广宁县有清河门马法二员28,锦县有长岭山门马法一员29,宁远州有黑山口门马法二员、平山营马法二员30。可见东北地方上,连柳条边的边门都各设有马法一二员,这里的马法不但与“祖”或“祖先”无关,而且与“老翁”之义也连不起来,马法不过是清代职官之一种,品级高者同于拖沙喇哈番,低者又与护军校相等而已。 注释: 1、乾隆三十六年1771刊本卷一0叶一三上。按《五体清文鉴》民族出版社出版,1957年第一册页一一八九,无满文注释,只有一汉文“祖“字。 2、同上,卷一0叶二二下。按《五体清文鉴》第一册页一二三五,亦无满文注释,只有汉文“老翁”二字。 3、 《清代人物传稿》,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上编第一卷,页二九二《汤若望》。按钦天监监正汤若望加太常寺少卿,仍理监事,在顺治三年1646六日己丑,见《清世祖实录》卷一六叶一九上。 4、美国波士顿出版,1978年。页三四六, 《耶稣会士的成功》。 5、《汤若望与木陈忞》原刊于《辅仁学志》第七卷一、二合期。今采用1939年1月校订本,收入《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页四九。 6、《语录与顺治宫廷》原刊于《辅仁学志》l939年第八卷第一期,页四。现据原稿校订,收入《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页一五二一;又见《顺治皇帝出家》,原刊于《辅仁生活》1940年第一一期,今亦收入《论文集》第1集页五五三:两者引文全同。按太后应指清世祖之生母孝庄文皇后,而把太后译成“端敬后”,恐误。按端敬后乃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之简称,栋鄂氏,系清世祖后妃之一,生前为皇贵妃,顺治十七年1660卒后才被追赠今谥详《清皇室四谱》1923年排印本卷二叶九上。如果是指孝端文皇后,全称則为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禧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亦不合。蓋孝端卒于顺治六年1 649,孝庄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而汤若望连连晋爵,宠荣有加,正在顺治八年1651年世祖亲政以后也。详魏特著,杨丙辰译《汤若望传}》 商务印书馆出版,1949年第二册页二五九至二六六。 7、《入华耶稣会士列传》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8年页一九八至一九九,又《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一卷,页二九六引。 8、《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一卷页二九六。 9、《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页五00。 10、《汤若望传》第二册页二九一。按《汤若望与木陈忞》引魏特《汤若望生活回忆录》中的杨丙辰所译原文与《传》几乎全同,惟《录》中译文脱“就雇于地上”五字,殊为失之。 11、《汤若望传》第二册,页二七九。 12、同上,页二六八。又页三三八有云:大清“国内通行的敬礼,就是三次,有时竟致是九次,如同向皇帝行大礼一般,伏身跪下,以额部触地作叩首礼。”可以为证。 13、同上,页二六一至二六二。按《入华耶稣会士列传》页一九八云:“帝(清世祖福临亦从其指汤若望言而待之若父,称之曰玛法mafa。满洲语犹言父也。”这里只是说“待之若父”并没有叫他做父。又马法mara,汉译为“祖”或“老翁”,满语的父为阿玛ama,此误。 14、同上,页三四二。 15、《明神宗万历实录》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影印本卷五九四叶六下至七上。 16、《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业书》本卷四二叶五六下。 17、清初残稿本,依第三、四、五三卷。宣统庚戌二年1910校刊,《玉简斋业书本》卷八页八上。 18、拙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辽宁大学历史系印行本,1979年页二八0引。 19、北平故宫博物院铅印本,1932年,卷三叶四下至五上。按日本神田信夫等《满文老档译注》日本东洋文库出版,1955年太祖I页一四六及《旧满洲档》台湾故宫博物院印行,1969年册一页四二八与广录、李学智译注《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1年第二册,页一二一均同。按满语马法外,“建州卫”三字亦用满洲字音译。 20、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卷五,叶三上下。 21、渐西村舍本叶一0上。 22、《国学文库》本卷四页九三。又《全辽备考》《辽诲丛书》本卷下页一一下,全同。 23、1979年中华书局点校本,册四五页一三八00。 24、《汤若望传》第二册页二六四。 25、同上,页三二八。按德文Veter即英文f ather,应汉译为“神甫”,而杨丙辰先生译作“义父”,非是。 26、刊于《燕京学报》1947年第三二页一一三。 27、《锦州府志》 《辽海丛书》三集本卷七叶二下、三下、四上。 28、《广宁县志》 《辽海丛书》七集本卷五叶二上。 29、《锦县志》《辽海丛书》七集本卷五,叶一下。 30、《宁远州志》《辽海丛书》七集本,卷五叶一下至二上。 (资料来源:《清史新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