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执着于考古之梦 欣然走脚下的路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夏立栋 参加讨论

    
    斯文·赫定于《我的探险生涯》开篇第一句即言:“一个人能够在青年时代确定其一生的志向是幸运的。”我时刻庆幸自己能在这样的年华里与自己一生的理想相遇,并以青春的激情与信仰去体会考古的悠然诗意与刻骨铭心。
    如果你想过极天真、自由、如旅行者一般的生活,那么,请来学考古吧!
    我曾在新疆温泉县一个叫做阿敦乔鲁的地方进行发掘。当清理到墓室巨型石盖板的时候,我们既怀抱喜悦又忧心忡忡。于是,我和老师同那一弯上弦月一起出现在墓地,在墓室旁边搭起帐篷,调好相机四十分钟的曝光,一心要拍下今夜的北斗。接着,在越野车昏黄的灯光下,一个立志终生从事考古的青年开始满怀憧憬地向衔着烟斗的考古学家请教如何读书治学,并聆听着这位考古学家兴趣盎然地回味着他像我这般年轻的时候所走过的路。
    我曾走过内蒙古巴林右旗兴隆洼文化的房址,我曾在北疆额尔齐斯河的滔滔白浪前寻觅突厥铁骑的足迹,我曾在贵州黛色的山壁上看到冷风吹动着岩洞葬中苗人久远的信仰,我曾在吐峪沟千年的石窟中拂去经卷上岁月的尘埃,我曾于克孜尔石窟中聆听着龟兹国回荡不绝的梵呗。就这样,为了给出一个问题满意的答案,我们便在人类最原始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天真而自由地行走于山河之间。
    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张承志在《北方的河》中所写的那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不甘心平静的生活,要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滚烫的青春,还有偶尔的迷茫与无奈,背着和青春一样锋利的手铲、沾着黄土手印的米格纸和田野发掘笔记,想要走遍河西走廊、走遍晋陕高原、走遍每一条解冻的河流、走遍每一片开化的土地!我们就这样,带着年少的天真、理想和轻狂,简简单单地旅行着。当然,长久置身于乡野墟落,有时对着厚重的地层也会倍感寂寞,不过,寂寞使人成熟!
    同时,考古学是帮你理解社会、理解自己的学问。
    有人猜想考古人应该是一群体制外的、想要回避复杂现实、而又十分腼腆的人。但我要说,考古人大概是和社会现实走的最近的一群学问人。因为你想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就必须要游走于乡野与市井之间,观察和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早晨起来出入于政府大楼,去和行政官员谈发掘进度;之后开着越野车去菜市场和菜贩子讨价还价;上午开始下工地一边指挥民工如何发掘、一边听他们诉说他们自己或喜或悲的故事;中午回到帐篷里开始烧自己的拿手菜,吃完午饭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用精致的带有浓郁波斯风格的小铜壶煮起咖啡;下午继续认真发掘、做笔记,继续听民工们诉说自己的生活,偶尔也会向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晚饭后,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开始认真撰写田野发掘笔记,老师在这个时候开始认真地扶一扶沉重的眼镜,向学生们讲出自己对灰坑、墓葬、地层和出土遗物的认识,开始认真地问学生们的想法,开始探讨、争论、罗列证据、得出结论;最后,决定把悬而未决的问题留予明天的发掘;再最后,大家在不知是谁发出的雷鸣般的鼾声中安然入睡。这就是我所见到的一位考古领队一天活动的流水记录。看到这些,我相信那些猜想者们大约会恍然大悟,考古人每天都接触着这个社会不同阶层的各种群体,他们每天都在一所流动的活的博物馆中散步,看到国家权力在地方社会的运作过程,看到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看到个体生命在悲欢离合中林林总总的演绎。故而,考古人对社会、他者和自我的理解是深刻而全面的。
    很多个傍晚,我于高昌故城中徘徊,走过玄奘讲经的宫西大寺;也有很多个傍晚,我看着躺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中的白骨,就像《观佛三昧海经》中所描述的不谙世事的小禅僧对着如玉白骨作不净观想。在这些时候,我深信每一位考古人都曾思索过人生的许多问题,活着的意义、死去的意义、人生的追求,还有如何在俗世中安身立命。考古注定是要在乡野中阅读生命,在市井中体味人生的。
    最后,我们必须肩负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在中山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给我们的赠言是:不要做逻辑上高一个层次的放羊娃。放羊娃的逻辑是:放羊是为了娶婆姨,娶婆姨是为了生娃,生娃是为了放羊。高一层次放羊娃的逻辑是: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是为了养家生孩子,生了孩子又要苦心栽培,以便让他以后能够去读更好的大学、找更好的工作。
    我以为我们应该、也完全有能力去超越这充满诱惑的思维逻辑。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激流涌动的大变革时代,五四以后那一代学人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你我同样要面对。比起“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更为重要。生于中国文化激荡变革的大时代,我们的使命即在于让考古学这个二十世纪最耀眼的学科在新的时代熠熠有光辉。是以我们注定要游走于碧落与黄泉之间,脱尽俗谛之桎梏,沿着先民的背影踽踽前行。  (本文是作者于2013年6月2日“第二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颁奖仪式”讲演辞)(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文物报》2013年7月19日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