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文物保护法》修订重在遏制“法人犯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newdu 参加讨论

    为了更好地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加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已将《文物保护法》修订研究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并于4月下旬正式启动。面对当前文物保护“法人违法”严重问题,《文物保护法》如何用更强有力的手段,遏制“法人犯法”,应是当务之急。
     要遏制法人犯法,首先需要根据《刑法》引入“双罚制”,对法人单位犯罪,既要处罚单位,又要处罚单位中的直接责任人。所谓“法人犯法”,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在法人意志支配下,以法人名义组织实施的,以为法人牟取利益为目的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诸多案例早已表明,对于个体犯罪来说,“法人犯法”尤其是政府法人犯法的破坏性极强,在行政指令和商业利益的左右下,文物往往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要遏制法人犯法,当然需要从“行政处罚”角度提高处罚额度。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对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但“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只规定了50万元罚款的上限,确实应予大幅提高。然而,在土地市价动辄每平方米数万元的情况下,开发商拆掉一座占地上千平方米的文物建筑,就可以为房地产项目腾出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利益空间。哪怕拆一座文物处以1000万元的罚款,房地产资本仍然有利可图。因此,仅靠行政处罚,即使数倍、数十倍地提高处罚额度,仍难震慑破坏者的野蛮拆除。
     要遏制法人犯法,更重要的是对文物犯罪处以“刑事处罚”,严肃追究刑责。根据《刑法》《行政处罚法》确定的原则,故意损毁文物古迹“构成犯罪的”,就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许多承载丰富文化信息的名人故居、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当然是对民族历史的严重犯罪。但现行《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严重破坏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情形,仅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拆除历史建筑的情形,仅对单位处50万元上限的罚款。因此,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应当明确,公职人员故意损毁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也是触犯《刑法》的职务犯罪行为。
     即使退一步讲,现行的文保体系也已对追究文物破坏者的刑责提供了法律依据。近年修订的《刑法》和《文物保护法》,已经确立了“故意损毁文物罪”和“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文物保护法》规定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的行为,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对故意损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的严重情形,分别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或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站“法律问答”对“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做出释义,认为该罪的适用对象包括故意损毁“虽未被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也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古建筑、雕塑、石刻等历史陈迹。”这就意味着,故意拆毁梁林故居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完全符合“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的立案追诉标准,公安机关就应当依法立案,不能以罚代刑。
     修订《文物保护法》应当与《刑法》中的“故意损毁文物罪”和“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充分对接,并将破坏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村镇的行为纳入刑事立案范围,以避免地方公安、司法机关对文物犯罪案件立案不送、以罚代刑、重罪轻判的现象。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保法制进程不断加速——2002年《文物保护法》修订,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下发,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颁布,2012年国务院又发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的文物保护有了更坚实、系统的法制屏障。在此背景下,新《文物保护法》更应凸显“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制度设计,有效惩治“法人犯法”破坏文物的行为。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3年6月19日第3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