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观点 >

中国考古学的东方传统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社会科学报 唐际根 参加讨论
    上世纪7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戴维·克拉克(David L. Clarke)曾以“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Archaeology: The Loss of Innocence)来描述当时处在变革中的西方传统考古学,以倡导他热衷的“新考古学”。但今天的西方考古学,早已不是当年“新考古学”的模样了。学科的发展,似乎永远伴随着对传统的涤荡。
    中国考古学是源自西方的“舶来”学科,却无可避免地融入了某些东方传统。那么,中国考古学近百年历程中,究竟有哪些东方因素影响了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常被人们提起的中国考古学中的传统因素。一些学者视“金石学”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重视的是古代吉金鼎彝的收藏,研究重点是铭刻文字。中国考古学初期,金石学的影响随处可见。1928年董作宾先生被派往安阳调查殷墟时,即以获取刻辞甲骨为目的,忽视陶器、兽骨等遗物的收集,显示出田野工作背后强烈的金石学影子。金石考据的成果,也影响了中国考古学早年的研究方法。郭沫若先生在其论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和《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立足文字考释成果来选定“标型铜器”,成为金石学与考古学相互影响的正面例子。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传统金石学冷落“非文字文物”、忽视出土遗物与遗迹之间“关系”的弱点越来越与现代考古学格格不入。对遗迹与遗物“出土环境”和“关系”的强调,使得现代考古学发展出了包括地层学、类型学:理化研究和统计学研究等方法在内的诸多研究手段。金石学传统逐渐淡出,“丧失”在日益成熟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中,
    早已有学者指出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存在强烈的“重史倾向”。“重史倾向”有其值得称道的一面。它督促我们将考古资料放在时间纵深中从历史的角度考量,使我们获得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但另一方面,强烈的“重史倾向”,可能令考古学丧失更多的社会功能。
    考古学对于社会,除了提供知识(如复原夏商周三代的编年框架、探讨青铜铸造技术)、总结规律(如人地关系)、提供借鉴(女口礼制与宗法在稳定中国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外,其实还可以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设计出“产品”。例如,考古学可以通过打造“文化景观”或建设“大遗址公园”,直接参与改善中国的地貌环境。因此现代的中国考古学,需要从“重史倾向”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
    东方传统对中国考古学的影响,更显著但时常未被意识到的方面,是我们对待“古代”的态度。“古代”本是真实的存在。但中国学术传统中,真实的“古代”之外还存在一个哲学概念上的“古代”。这个“古代”体现了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是不同于真实社会的另一种版本。虽然不同时期的知识分子对“古代”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内核,但总的说来都热衷于“营造”一个美好的“古代”。这个“古代”活跃着尧、舜、禹等生而知之的圣贤。因此,历代的社会改造、礼制建设、秩序整治甚至科学发明,常常都在“托古”的背景下进行。例如。医学著作要自称为“黄帝内经”,《九章算术》要伪托是伏羲所作。就连当代的美酒也效“古法酿制”。“托古” 文化背后隐含着中国文明机制之内盲目崇古的文化因子。受这种传统的影响,部分考古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热衷于“寻找”中国古文化的光明面。这种偏颇的态度对考古学发展是不利的。
    现代考古学的任务应该通过科学研究澄清历史,还原真实的“古代”。虽然这又意味着某种传统的丧失,但如果传统的丧失是学科进步的代价,我们乐见这种丧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