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考古#奇器篇~觯(zhì)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器皿,这种独具特色的“S”形是商工匠对器物“身材”曲线的又一种发挥吧,有一种使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觯是宋人定名,考古发现的觯流行时间很短,仅限于晚商至西周早期。《礼记》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看来可是一种相当贵重的器物哦~2013.1.5 ![]() #舌尖上的考古#奇器篇~这种器物考古发现仅限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早期已罕见。它整体作圆角长方形,器盖也可以翻过来当做盛食器皿。看它的样子是不是有点像加长的簋呢?实际上它自名“盨”(xū)或“须”,也有有自名为“盨簋”或直接称“簋”的,看来起到了簋的作用了,也许是山寨簋或仿版簋?2013.1.6 ![]() #舌尖上的考古#奇器篇~这件看上去天雷滚滚的食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自名为敦(duì),它的器身和器盖基本对称,几个环形钮既能当钮,也能当耳,还能当足。这样的器物要是盛满了美味的食物放在今天的餐桌上,肯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呀~~2013.1.7 ![]() #舌尖上的考古#奇器篇~“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共识,为了引起人们警惕,一般香烟盒上也会印有这种字样。实际上,几千年前的“禁”就已经在发挥这种功能了, 它是一种安置大酒尊的器物。“名之为禁者,因为酒禁也”,它的名字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诫人们“酗酒不是好行为”呀~2013.1.8 ![]() #舌尖上的考古#食礼篇~这是一个制礼作乐的时代,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郁郁乎文哉”的周,“礼”也和着美味一起蒸炸煎煮焖,活跃在餐桌上和酒具里。人们最熟悉的食礼就是“列鼎列簋”了,虽然用鼎制度在考古学界还需要讨论,然而九鼎八簋俨然已经成为了人们思想观念中最尊贵的代表了~2013.1.9 ![]() #舌尖上的考古#食礼篇~昨天说到了九鼎八簋的制度,这里每个鼎的里食物可都是很讲究的,文献记载九鼎里分别有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称为太牢九鼎,以下又有太牢七鼎、少牢五鼎等。例如在春秋晚期太原晋国赵卿墓中的鼎出土时就还盛着满满当当的动物骨头呢~2013.1.10 ![]() #舌尖上的考古#食礼篇~周王作为“天下共主”,他的吃饭问题自然也不能同于寻常百姓。“膳夫”就是管理周王饮食的职官之一。从文献记载看,膳夫只是士一级的官员。然而考古发现有的膳夫似乎地位并不低,并且颇受周王青睐,甚至拥有重器,例如著名的大克鼎就是膳夫“克”所作。2013.1.11 ![]() #舌尖上的考古#食礼篇~周时没有凳子,进食都是席地而坐,《礼记》中对席子的铺法也有明确的等级规定,“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可见古人想得有多细致了!由于席子的质料特殊,在考古发掘中较难发现,但是用于压席的镇却发现较多,从下面的青铜镇中,古人的艺术创造力也可见一斑~2013.1.12 ![]() #舌尖上的考古#食礼篇~音乐无疑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吃饭的时候也少不了“以乐侑(yòu)食”,侑,犹劝也,难道边吃饭边听音乐真的能促进食欲吗~所用乐器里,编钟恐怕是必备良器。不同悬挂面数的钟适合不同的等级,分别称宫悬(四面)、轩悬(三面)、判悬(两面)、特悬(一面)。2013.1.13 ![]() #舌尖上的考古#小结篇~本期小编借“舌尖”之名向大家介绍了秦以前与饮食相关的一些内容。我们看到,古人对于吃喝的讲究与现在大不相同,当然也远不是几十条微博就能概括的~我们先就此打住,小编不拘音韵,以一首打油诗作结~中华美食有渊源,烤蒸焖煮共争鲜。佳肴奇器共欣赏,莫忘民以食为天~ 2013.1.14 ![]() 更多中国考古网精彩微博请关注http://e.weibo.com/kaoguwang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