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从“发现李庄”到“风雨中研院”——写在《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出版之际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岱峻 参加讨论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可谓民国政府的美服桂冠。
    《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以抗战开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故事为重点,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书中再次刊发了一批非常罕见、生动的中研院学人生活、工作旧照。
    有人这样评价中研院全盛时期的学术水准:“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人文研究,集中于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史语所在战前的十年间,组织了十五次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和三次山东章丘城子崖发掘,出土大量国宝,使公元前约1400年的殷代传闻变成了信史;编订整理了明清史料,校订了大量文籍,提高了史学标准;民族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取得了可观进展;在中国东部和西南地区进行了方言土语调查,采集了许多标本,开始了现代化的语音实验与分析……1932 年3 月,史语所获得法兰西学院授予的儒莲奖,标志着在考古、历史和语言学等领域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与史语所性质相关、人员交合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以下简称“中博院”),是展示科学与文明的国家“名片”;与史语所、中博院往来密切的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建筑史料收集整理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的摇篮。
    
    1937 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中研院也开始了“衣冠南渡”的文化西迁。史语所、社会所、中博院与中国营造学社等先后栖息长沙、昆明等地,最后落籍四川南溪县李庄。学术史也是学人的历史,胡适、傅斯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凌纯声、董作宾、梁思成、李方桂、梁思永、芮逸夫、曾昭燏等,是朝夕相处的同事,又是祸福与共的朋友。1949 年以后,这批人分崩离析,或留在大陆,或去台湾,或到了海外。曾经的道路共同走过,日后的命运全然不同。
    2000 年,笔者从一个小小的古镇——李庄,走进民国学术史。当年在《南方周末》发表长文《李庄记事》。2004 年,民国学术史随笔《发现李庄》出版,李庄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新亮点及新的人文旅游地,我也因此有幸被授予“李庄镇荣誉居民”的称号。此后的写作由先前的盲人骑瞎马,单兵独打,开始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与众多学者的支持。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给我提供过演讲的平台;台北的“中研院”,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授权允准我在书里使用一批历史图片;中研院故旧何兹全、梁思永的遗孀李福曼、梁思成之子梁从诫等,生前曾接受我的访谈;逯钦立的遗孀罗筱蕖、陈寅恪的长女陈流求、李济之子李光谟、梁思永的女儿梁柏有、董作宾之子董敏、石璋如的公子石磊、李霖灿的公子李在中等,各方面都对我帮助极大。
    
    近年除再版《发现李庄》,我又相继出版《消失的学术城》和《李济传》。如果说《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是各有侧重的群雕,眼下这本《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则是一座座独雕;如果说《李济传》是全传,是整本戏,这本书里的12篇文章则像短篇小说写人记事的“横切面”,是12出折子戏。笔者在叙述人与物相对完整的同时,着重选取不为人知的材料,梳理出蕴含其中的玄机。
    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里有个著名的论断: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在理智上选择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但在情感上却割舍不掉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傅斯年在大炮一样威猛的外表下,对属下,对乡民,尤其是对家人是何种态度?他去世后,又给家人以什么样的影响?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赍送。”生于富贵之家的庄子,在战国时沦为社会底层,造就了敏感的心灵和对命运的深切体悟。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林徽因,原为北平知识人沙龙“星期六俱乐部”的主角,但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场景变换的“太太客厅”,会不会也因此改变林徽因?曾昭燏可谓李济的“红颜知己”,1949 年前夕,两人何以反目成仇?在其后的岁月中,曾昭燏与政治走得很近,但后来何以竟选择“自灭”?夏鼐最终执掌大陆考古学的帅印,他对老师李济曾经重拳出击,这当中有些什么样的难言之隐?李济浮槎于海,到了台湾,依然直道而行,一生坚守田野、案头和讲台。他与胡适的共事与交往中,有哪些相济,又有哪些不适?在一些人际关系的背后,又有哪些思想与观念上的龃龉?中研院的孑遗傅乐焕、胡厚宣、逯钦立、游寿等,他们曾经的悲欢、歌哭,以及生命走向,凡此种种,笔者皆欲一探究竟。
    “山岩岩,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人之尊,心之灵,广大出胸襟,悠久见生成……”钱穆在1949 年为新亚书院所写的校歌,且移作笔者为先贤立传的源动力。
    (《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岱峻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9月出版,定价:39.80元)
    
    许倬云序
    读了岱峻先生的大作,既感亲切,又多感慨。
    我是中研院在台湾录用的第三代:在南港的前辈,都是我的师长,对我教诲之恩,终生不忘。后来回到大陆,拜见留在大陆的前辈,他们也都厚待如子弟。这本书中的故事,在我而言,犹如家乘。
    至于感慨,缅怀中研院创业之时初,人才鼎盛,风云际会,不过数年,就成绩斐然。如果没有后来几十年的战乱和分裂,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可达何等境界?
    本书最后一章,讨论胡适与李济二位对于学术发展观点的歧义,也值得我们深思。胡先生乐见中国在学术上有人(例如杨、李)崭露头角。李先生则关心,如何在中国有一个发展学术的良好环境,他尤其盼望,中国人的学术工作,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和干涉。李先生的意见,应当是我们努力寻索的理想境界。
    (《中国文物报》2012年9月7日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