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从文化史的角度解读石棺葬--读《文化与生态、社会、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李水城 参加讨论

    
    四川大学罗二虎教授新近出版的《文化与生态、社会、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以下简称《石棺葬》),洋洋洒洒近80万字,可谓自考古学界发现和关注石棺葬以来最为系统全面的一部专著。据闻此书的撰写始自2003年,截稿于2007年,历时近5个寒暑,时间不可谓不长,但凡坐冷板凳做学问的人都清楚,能够成就这样一部大作,非积数十年之功力而不可得。
    本书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石棺葬分布最集中的四川、云南、西藏三个省区。自上世纪起,这个大致呈南北走向、狭长而封闭的地理单元就被人类学家视为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民族走廊”,在人文地理学上也常常被称作“川滇青藏民族走廊”、或“藏彝走廊”。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证实,自远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辐聚、文化面貌复杂、族群迁徙频仍的重要交通孔道,在中国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作用,并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石棺葬》一书研究的是“石棺葬”及这种特殊葬俗背后的复杂文化现象。作者在书中分别探讨了岷江上游、青衣江上游、东南青藏高原、金沙江中下游四个地理区域内石棺葬的起源、分布、演变、形制差异、传播和空间差异,并由此及于使用石棺葬的古代族群,以及他们的文化、社会结构、生态和宗教信仰。基于上述基础研究,作者进一步讨论了石棺葬分布区域内的文化史、社会史和民族史等。本书的研究特点也是利用考古学的方法,同时借用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某些理论,试图最大限度地复原“川滇青藏民族走廊”区域内的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并从人文科学的视角提出一些新认识。
    作者截取了一个长时段的历史断面,将“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的石棺葬文化及民族置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探讨了黄河上游和长江上游这两大地理空间内的文化交互、种族迁徙及各个考古学文化在一定时空维度内的联系,从文化史的角度解读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弥补了以往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
    书中在对“川滇青藏民族走廊”内的石棺葬遗存建立时空架构的基础上,对石棺葬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综合性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学文化与文化史、“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的地理环境、生态与生业、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与信仰、族群等。此外,作者还就石棺、白石与神山崇拜、双大耳罐、铜剑、殉牲等文化特质和文化习俗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在不少方面发前人所未发。
       本书的学术贡献和创新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首次对“川滇青藏民族走廊”以石棺葬为特征的考古遗存进行了文化性质的判识,划分出10种考古学文化和文化类型,并对各个考古学文化的特征、内涵和年代进行了归纳总结。
    2、作者认为,在进行考古学文化因素的研究时,要格外注意那些外来的文化因素与自身“共同文化遗产”(Common Cultural Heritage)的区别。所谓“共同文化遗产”指的是不同文化历史发展上共有的要素或文化丛。在研究相似文化要素时,人类学家常常将外来的文化因素和由“共同文化遗产”积淀的文化因素加以对比,以确定哪些是舶来的,哪些是本地历史承继下来的。作者指出,这仅仅是程度问题,而非类别问题。因为在历史上,它们基本都是由某一文化率先发明、然后传播到其他文化中得以延续下来。总之,“共同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比较研究中对于区分不同文化中相似因素的源头会有很大帮助。
    3、提出“川滇青藏民族走廊”内的古文化与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存在诸多的共性。这种广泛的文化相似性可以追溯到石棺葬在“川滇青藏民族走廊”出现之前的更早阶段,并成为一种共同的文化遗产。作者认为,这种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特征的广泛相似,可以借用文化人类学的“区域共同传统”(Area Co-tradition)加以概括和解读。根据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的定义,“区域共同传统”包括四个主要条件:1)具有特定的时间及空间维度;2)具有诸多概括性特征,使此区域与彼区域有所区别;3)在一个区域内,不同的次属文化或地区间有所联系,这些联系足以证明它们曾受到同样具有普遍性的影响或有着同样的文化发展脉络;4)在一定时间与区域内发生的文化变迁基本一致,有时甚至完全相同。作者就此指出,“区域共同传统”这一概念也适用于考古学研究,如中国西北甘青地区与“川滇青藏民族走廊”就存在这样的“共同文化传统”。在考古学研究中,可以将具有一个以上“区域共同传统”的地区看作是具有时间维度的文化区(Culture Area),此类文化区可以是一系列具有共同起源的传统——即“文化相”的连续体。
    4、首次提出“黄河上游文化区”的概念。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前期,中国西北的甘青地区(有时也包括宁夏)和“川滇青藏民族走廊”共同构成一个大的文化区。甘青交界处的河湟地区至陇东一带为该文化区的中心,“川滇青藏民族走廊”为该文化区的边缘。由于该文化区的中心位于黄河上游,故名“黄河上游文化区”。约当青铜时代中期前后,“黄河上游文化区”对西南地区的文化影响逐渐减弱,来自北方草原的文化影响则不断加强,并最终导致“黄河上游文化区”解体。
    5、作者认为,石棺是一种具有重要象征含义的葬具。它象征着死者生前居住的石构屋室。但这种象征观念主要流行于岷江上游和东南青藏高原一带。在金沙江中下游,既存在用石板铺底的“完形石棺”,也有“无底石棺”;在青衣江上游,典型石棺却不多见。上述不同现象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观念。如岷江上游和东南青藏高原在距今5000~4000年已经流行石构建筑屋室。在“灵魂不死”、“视死如生”观念驱使下,居住在这里的族群模仿石构房屋构建石室墓穴,安葬死者,希望死者到了阴间世界能够继续在石室中安稳地居住、生活。
    《石棺葬》是一部集资料与研究于一身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在广泛占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研究方法上博采众家之长,不少方面得出了新的认识,可谓中国西南地区考古学研究和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也是石棺葬研究的里程碑之作,充分显示出作者具有的深厚学术功底和广博的视野。
    毋庸讳言,《石棺葬》一书研究时空范围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古代民族众多,文化内涵多变,加之考古资料的局限,在研究上颇具难度。我个人以为,在石棺葬研究领域至少还有三方面的疑点需要深入挖掘。首先,石棺葬在西北地区并非主流葬俗,为何到了西南山区得以发扬光大?由此引出的问题是:石棺葬是否直接来自西北地区?若是,是文化传统的延伸、抑或川西北的资源环境使然?其次,石棺葬的起源是一元、还是多元?早年童恩正先生曾指出,云南元谋大墩子、永仁菜园子等地的石棺葬年代较早(在当地属新石器时代),且似乎与川西北的石棺葬非同一系统,文化面貌很独特,似乎暗示石棺葬的来源绝非单一。特别是近年来在川西北大渡河流域也找到了年代较早的石棺葬,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疑问。第三,距今5000年以前,整个川西高原已经纳入马家窑文化这一原始羌人的文化圈,这个烙印极其深刻,从民族、经济形态到语言、文化可以说从远古延续至今。以上均为研究石棺葬文化时需要考量的深层次问题。由于现有的考古资料远远不够,不少问题还不到下结论的时候,也有赖于日后更多的考古新发现。上述问题在《石棺葬》一书结尾作者已经提及,此不赘。
    (《文化与生态、社会、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罗二虎著,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定价:150元)
    (《中国文物信息网》2012年8月17日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