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1年绍兴“文化遗产日”座谈会上,绍兴副市长冯建荣提出,由绍兴市文物局牵头,用三五年时间,编纂出版一套高质量的“绍兴文化遗产”大型丛书。 绍兴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纵向看:上下近万年历史遗存遍布城乡;横向看:每一历史时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的文物又数以万计,蔚为大观。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几乎都能够在绍兴这一方沃土中得到印证。尤其是作为越国古都的绍兴城,自公元前490年越大夫范蠡主持兴建以来,或为国都,或为郡治,或为州府首邑,虽历经2500年的风风雨雨,其间也有过不断的修缮、更新、改造,但至今城址未变,古貌犹存。然而,以一个地级市的力量对区域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并以大型丛书的形式出版,这在浙江省内甚至国内还是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既无范例借鉴,更无模式可循,一时间令人茫然不知所措。但想到一代又一代的绍兴先民历经沧桑,生生不息,给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姿的古代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秦碑汉刻,唐宋摩崖,宋元桥梁,明清建筑,戏曲艺术,民间文学作品等文化遗产,作为长年与文化遗产相知相守的专业工作者,有责任对祖先这些有“文”之物进行力所能及的保护和解读。如果说绍兴历史的悠久、绍兴城市的古老、绍兴文化遗产的丰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话,那么,今日的绍兴人责无旁贷应该让其赓续相继、历久弥坚,并传之久远。我以为,绍兴文化遗产丛书的编纂,正是对绍兴地域文化的进一步探索、归纳和研究。虽然与一般的文化研究相比,地域文化研究看似范围较小,实际上却是极大地伸拓了文化内涵,它要求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基础,把人类文明的活动形态、系统构成、承传关系全部纳入研究领域,因此意义深远。明乎此,油然而生一种兴奋和喜悦之情:能奋尽智力、鼓足勇气去完成一项特殊而又艰巨的任务,全方位、多视角地将绍兴文化遗产的精美画卷、越中独特的文明记忆展示出来,并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为后人提供丰富而生动的启示,是一件多么幸福和令人羡慕的事! 转眼间,差不多十个月过去了,经过市、县专业人员认真实地调查,严谨的史料考证,准确的语言诠释,独特的视角追踪,凝聚全体编写人员心血和智慧的绍兴文化遗产丛书第一卷——《石桥卷》付梓出版。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可谓忐忑和喜悦交织,惶恐与期待并存。虽然回首往事,所有“孕育”时的艰辛,都成了美好的记忆;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新生儿”是否健康、聪颖、惹人喜爱,有待读者和社会各界评判。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丛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市长钱建民、副市长冯建荣出任编委会主任、副主任;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绍兴乡贤、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先生欣然担任丛书的顾问,尤其是陈先生在九十华诞之际,仍提笔撰写了长篇“序言”,其关爱家乡文化事业的拳拳之心,给全体编写人员以莫大的鼓舞。 诚然,绍兴文化遗产丛书第一卷——《石桥卷》的付印,只是丛书编纂和出版工作的一小部分;如果就整个绍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整理工作而言,那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可以想见:今后的路更长,探索的范围更广,工作的难度更大。但我坚信,只要我们以内化于心的文化认同和外化于行的文化实践努力增强文化自觉,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努力增强文化自信,无私地奉献一颗热爱家园、热爱文化的赤诚之心,我们的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 自陈从周先生编著的《绍兴石桥》问世以来,先后有多位学者对绍兴古桥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都有不少独到之处,值得吸取和借鉴。此次编纂《绍兴文化遗产·石桥卷》是在绍兴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登录的701座古代石桥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最终确定211座较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绍兴古代石桥入选,并尽可能地将此次文物普查最新成果纳入其中,以期读者能更好地和全面地了解绍兴古代石桥的保存现状和突出价值。对于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尽可能汲取其正确的结论,而对于学界未能达成共识的问题,我们将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继续地加以研究和解决。(中华书局2012年2月出版,定价:380元)(《中国文物报》2012年3月23日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