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考古徒步五百里 专家险行米仓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孙秀丽 参加讨论

    2012年3月1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结束了由他们组织“米仓道考古探险考察”活动。
    这是一次阵容齐全的文物考察。历时12天,两个考察组累计总行程6000余公里,徒步近500里。考察两省两市5个县区文物点230余个,其中近100个文物点和古道遗存相关,15个文物点为本次考察新发现。
    考察收获了关于米仓道的基本遗存信息及走向的重要线索。专家初步确定,被质疑的米仓古道确实存在,和军事、商贸、宗教等内容密切相关。从汉中往四川及重庆大体有3条主线,其中南郑县通往巴中三县一区的线路即著名的米仓道,可以认定的有三个走向,这三条线路可能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存在并发挥作用。
    在考察成果的基础上,专家对沿途的山川河流、古道走向和性质、今后的保护重点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而后续的材料消化和研究还在进行中。
       成果出乎预期 相关遗迹保存良好
    在沿线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本次考察的230余处文物点,是各地、县文物工作者从已有发现中梳理出来、可能和古道遗存有关的内容,类型丰富,性质复杂,考察队又对这些文物点进行了重新走访、梳理和价值再评估,结果发现至少有100余处可能为米仓道相关遗存,成果远超预期。
       信息记录:和古道有关的题刻、题记、碑刻
    题记和碑刻等文字信息对米仓道线路的确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本次考察的重点以及新发现之亮点。平昌县的长安古道题刻、大石坎石刻、小宁城南宋题刻,通江县的得汉城题刻、碑坡古道题刻、渡水溪古道石碑、写字岩题刻及独善桥石碑,南江县的二洞桥天宝四年造阁记、琉璃关的宋绍兴三年金兵来犯石刻、嘉泰四年修路题刻和太子洞唐宋明清题刻群,合计字数达数千字,有描述古道作用的“虽非通府大道,实为往来要津,上至秦省,下及巴达”、“上通南汉,下达三江”、“自昔崎岖称鸟道,于今坦荡便人行”之描述;亦有描写古道环境恶劣者:“浩瀚夏水,湧激浪湍……以其往来负荷,临河而失色”;更有“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水汇岷江,云连秦栈……拾级联登,置身霄汉”或“天柱中原”的气势。这些题记早可至唐宋,晚可到民国,刻载于米仓道各咽喉路段。既有一件件修桥修路事件,也记述了古道上发生的历史大事件如白莲教起事等等,甚至还留下了古道上的乡规民俗如修桥石匠催账题记、墓地公约、安民告示。
        古道节点:水陆码头、古镇古街今犹在
    米仓道在离开米仓山之后,非常依赖水路运输。这里的很多古镇因水而生、因道繁荣。如巴州区的灵山古街、枣林镇、恩阳古镇及码头,平昌县的白衣古镇及码头、岳家镇,通江县的毛浴古镇、永安镇、板桥镇,南江县的上两镇、下两镇。这些古镇曾经是米仓道上繁荣的一个个节点,历史悠久、民俗丰富、遗存多样、现存单体古建筑或建筑群极具地方特色。如巴州恩阳古镇至今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八卦形格局;平昌白衣古镇的最新发现可将其历史真正前推至汉代或六朝,镇上的多幅古代楹联如“□关过道频来金马客,□□洞开劳哲匠”可以确知,这里曾是古道上的水陆要冲;南江上两镇迄今仍是秦蜀公路的重要通道,附近发现有古桥、栈道孔等遗存;通江板桥古街的二郎庙,规格之高显非乡野小镇级别;平昌江口镇,为通江、巴河交汇之处,素有“北上秦岭连甘陕,南下渝州通夔门。东出荆襄连豫冀,西邻营仪抵蓉城”之谓。其他如关坝、庙坝、小坝、大坝、喜神坝、下两、江口、小新场、枣林等重要节点,古代建筑街巷已经无存,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仍非常突出。
       古道沿线历史大事件:政治军事遗存造就古寨之乡
    据了解,截至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束,巴中市共发现古山寨86处。本次考察的巴灵山寨、抗蒙山城巴州平梁城、平昌小宁城、通江得汉城等等,均有军事防御性质,而且为抗蒙、明末战乱、清中期白莲教起义等所用。地势上利用天险,坚固壮观,有的还兼做宗教场所(如巴灵山寨上的药王庙),常为历代官兵必争之地及文儒青睐之所,因而题刻丰富。如通江县得汉城(安辑寨),有“天铸一铜城”之誉,三面环水,四壁如切,是北出诺水古道、翻越米仓山进汉中、南下巴(江)渠(江)的水陆要塞;平昌小宁城三面临河,凭险抗元,崖壁上的南宋题刻留下了抗元军事部署资料及与合川钓鱼城驻军配合抗元的证据。
    古道本体:道路、桥梁、关隘、挡墙
    米仓道现存古道的形态不一而足,有自然的土路、石阶路、石栈道以及水路,木栈道的保存状况则较差,多是残存的栈道孔,据专家判断,有的栈孔当早至秦汉时期;通江诺水河岸边还保存有一段“阎王碥”类型的石栈道以及若干石质栈材。南江县城附近还保存有一片道边皇柏林。据当地群众反映,1990年代以来,由于未纳入保护单位,陆续有一些保存较好的古栈道在基本建设工程中被毁,十分可惜。
    此外考察队先后在南江县境内的两河口、上两、玉泉河、二洞桥等地发现了一座古代跳墩桥和8座古代木桥的桥桩孔,其中桃园两河口的一座木桥桥面宽可至3米以上,长约30米;通江草池古道上的跳墩桥(清乾隆四十六年)和独善桥(清同治六年),均由富户或村民集资修建,周边保存有镇河兽浮雕和彩绘图案、小型采石场、多通记述修桥的碑刻、欠石匠工钱题刻等等,内容丰富令人吃惊。
    而南江县大坝的官仓坪关隘遗址、米仓关遗址,南郑县的庙坝关卡、明代挡墙,都是米仓道主线上的重要标志。
    现存最复杂的一条米仓道线路是位于平昌的汉中道,它是米仓道的一个“瓶颈”。在江口镇的王家沱码头,从巴河北岸的峭壁中向上开出一条石栈道,民国以后平昌的新老县城也沿着古道两侧扩建、发展至今,《石峡颂》《劈山开路让人行》等题刻及造像已经被民居遮盖。古道也逐渐被分割成五层平台,一直向南延伸到白顶寨方向,石台阶总数当有数千级,从河岸码头直冲云霄,气势恢弘。而且古道上还可找到当年背夫的后代,讲述着古道上那些背二哥的传说。
    宗教文化遗存:摩崖造像及寺庙
    作为拥有几百处摩崖造像的川北门户之一的巴中,其宗教文化的传播和米仓道的繁荣应该不无关系。考察队先后赴巴中市区近郊的国保单位南龛摩崖造像(含西龛、北龛等合并项目的4个地点)、巴州区龙门山摩崖造像、石门寺摩崖造像、沙溪摩崖造像、水宁寺摩崖造像、银宝梁摩崖造像、佛爷洞摩崖造像,通江县佛尔岭摩崖造像、佛尔岩摩崖造像、赵巧岩摩崖造像、千佛岩摩崖造像;以及通江白石寺、平昌巴灵山药王庙等等。巴中石窟的规模大小悬殊,有的堪与龙门云冈比肩,有的仅在路边巨石上简陋开凿,如此愈显其石窟开凿曾是全民性活动,和古道的延伸关系密切。其中西龛摩崖造像流碑池的西方净土变相龛,石刻亭台楼阁装饰,繁缛华丽,虽为国保,学界罕知。巴中佛教造像广为流行的西方净土变相、毗沙门天王等题材不见于川北另一门户广元石窟中,说明四川地区流行的西方净土变相和毗沙门天王等题材的传播与米仓道有极大的关系。
       考察阵容
    米仓道考察队前后有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处、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西南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的学者18人,包括秦汉交通史专家王子今、孙家洲,秦汉考古学家白云翔、焦南峰,水下考古专家张威,遥感考古专家杨林,秦直道考古专家张在明,历史地理学家郭声波、蓝勇、马剑,巴文化史专家彭邦本,古栈道调查专家秦建明、李烨,遗产保护专家王建新、杜晓帆,西南考古专家陈苇、古建筑专家冯林、石窟寺专家王婷,以及多次组织文化线路考察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西部考古探险中心主任王鲁茂。这个专家团队涵盖了考古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地方史、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石窟寺等各个领域的学者,另外沿途市县的本土学者10余人也全程参加了考察,秦渊、鲜明、席凯、范涛等文物管理工作者,充分发挥了他们拥有丰富的基层文物工作经验、对本地文物资源的熟悉等优势,与外来专家形成互补,互相启发。中央电视台、本报、巴中电视台作为随行媒体全程参与报道;上海驰龙文化传播公司全程跟踪拍摄;西安十月科技信息技术公司作为志愿者团队,为考察义务提供了在北方大遗址地区应用成熟的考古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
    以这种多层次、高规格的阵容进行一次考察,除了前期筹备的努力,更为后续的长线合作埋下了伏笔。专家在几次座谈中都表示,在考察中学习到很多东西。同时他们也留下了很多高屋建瓴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本土文物工作者和外来专家而言,他们各自向对方提供了一笔学术财富。
       考察故事
       沸腾的小现场
    考察队在通江县小新场附近考察草池古道的独善桥时,发现该地点不仅有采石场、镇水兽雕刻、修桥碑志、修桥石匠催账题记,还意外发现了十通带字石碑,在附近村民的帮助下,对其中的两通石碑进行了简单的清理辨识。碑文记述了当地民众为了避险修桥的事件,描述了草池古道的重要性;并且一通石碑的内容显示当地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这些发现让考察组的情绪立刻陷入沸腾。
       惊喜的两河口 秦汉栈道和一串古桥
    从南郑至桃园的沿途,考察队几乎一无所获。就在大家沮丧地回到驻地不久,巴中文化局副局长秦渊等人兴奋地回来报告,在韩溪河和南江交汇的两河口偶然发现了疑似的栈道孔和桥桩。高大伦悄悄带领几位专家过去查看。结果,在这个地点,不但确认了近30个被灌木遮挡的栈道孔,一座清代跳墩桥,还有另外四座木桥的桥墩孔,采集了规模最大的桥墩孔内木屑炭样。至于在不足100米的范围内,为什么如此频繁地修桥,他们之间的时代关系怎样,后续的考古或测年工作或许会提供答案。
    白衣古镇新发现早期墓葬
    平昌白衣古镇是仪陇、巴中、通江、阆中水上运输的咽喉,相传和秦汉时期的古柳州城大有关系。3月9日考察期间,了解到部分民居建筑使用汉代墓砖。白云翔、王子今等专家遂指出,虽然目前的白衣古镇属于清代,传说中的柳州城也无确切依据。但至少会存在六朝前后的古墓,根据古镇周边地理条件,发现聚落、城址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后者对米仓道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考察队离开平昌后的3月13日,白衣古镇即发现了两座规模很大的古墓葬,初步判断时代属汉—六朝。
       “搓”出来的碑坡行道碑文
    考察队到达通江县碑坡古道时已是傍晚,原计划只走一段了解古道的保存状况,却被通江县文管所副所长席凯“忽悠”着走了1000多级,直到“遇见”“古白石县”崖壁题刻。题刻的具体内容被青苔覆盖漫漶不清,偏巧没人携带清理工具,为了辨认题刻内容,几位专家奋力用双手、树叶、纸巾等物搓掉了青苔和浮土,直至部分碑文字迹显露能够辨认,“自昔崎岖称鸟道,于今坦荡便人行”等内容一一显现。
       抗蒙八柱小宁城 国保的身家 县保的身份
    考察队成员王建新教授认为,平昌小宁城南宋抗蒙山城遗址现在只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非常可惜。城址现存南宋淳祐年间所立的石刻题记,原生保存状况犹好过重庆钓鱼城遗址。
       寻找“孤云两角"
    汉代王子韶诗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龙鸟拢,势与天通。”诗中的“孤云两角”形容了米仓山之险。考察队千辛万苦到了南江文物图上标注的河坪乡“两角山”,发现山形山势、地理位置均和诗中描述不符。“孤云山”和“两角山”应该另有所在。在随后的行程中,看到巍峨高耸的山峰就有人喊“孤云两角”,快“魔怔”了。
       光雾山顶遭遇冰雪塌方路 遗憾官仓坪
    3月15日下午,在前往南江县和陕西省接壤的官仓坪关隘路上,考察队在必经之路——米仓山主峰光雾山海拔1600~1850米盘山路段,连续遭遇了大雾、积雪冰冻路面以及一连串的小型山体滑坡。万幸的是,有川西驾驶经验的司机、越野车队、防滑链以及通过对讲机互相提醒,四五公里的危险路段得以缓慢顺利地通过。随后徒步上官仓坪的山路,又遭遇低能见度、半山腰积雪没膝,窄的路段仅能踩着向导的足印前行。而此时天色已晚,森林警察为安全起见,劝服大部分队员在中途折返。最后只有少数队员在向导带领下登上米仓道上重要的关隘——官仓坪并顺利返回。
    亦惊亦喜 车陷庙坝
    从汉中、南郑县前往巴中的两条考察线路,是本次考察的总指挥高大伦和王建新等专家以及南江县、汉中市的同志,在1:50000的地图上比划、争论了一个多小时后吵出来的。第二天前往川陕交界重要节点庙坝方向的B组,在山顶发现了珍贵的古道见证物——明代挡墙,代价却是沃尔沃越野车和一辆现代越野车在路上陷进积雪,无法前行。虽然前方面临越来越深的积雪,越来越险的弯道,为了到达庙坝,队员们还是义无反顾。当日,考察队深夜才回到驻地。
       龙神殿王子今赤脚过河
    在南江县玉泉乡的龙神殿,河对面发现了疑似的木桥石桩孔。王子今教授等不及拿雨靴的同志回来,赤脚蹚过冰冷的河水前往勘查。随后前往山腰查看清代行道碑所在,几位老专家跟着年轻队员从仅容半人通过的陡坡上穿过,真的是“勇敢无极限”。
       寻找高桥 南郑打狗
    从南郑县前往南江县的路上,根据当地提供的文物线索,在喜神坝附近要经过大高桥、小高桥两座古桥,然而考察队只找到其中的一座。于是大家折返,沿河寻找另一座。高大伦和陈苇在向老乡了解情况时,差点遭到老乡家的狗咬。以至于后面的调查大家纷纷带上通江县“配发”的绿竹杆“打狗棒”。
    一首《石峡颂》 委身棉花坊
    “天辟灵奇。重峦迭巘。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纷,流萤夕灿。水汇岷江,云连秦栈。剑阁夔门,东西相间。玉垒铜梁,秀分厥半,拾级联登,置身霄汉。”清代廖纶所作的《石峡颂》、《劈山开路让人行》题刻是米仓道之汉中道上的重要遗迹。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平昌县城沿着汉中道两侧建设,如此内容气势磅礴的题刻不得不偏居于市井。
    汉墓改造的厕所
    在巴州区西龛摩崖造像的佛爷湾地点附近,白云翔教授发现一户农家厕所是汉墓改造而成,引起大家围观拍照。白教授随后还走进农家院内,通过和老乡聊家常,了解这些文物的来历。
       看守国保的地质工作者
    看守巴州区西龛摩崖造像的一位老者,自称陈叟,退休前是一位地质工作者。据当地同志介绍,他有着衣食丰足的生活,却守护这些造像多年。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老人微笑着不作解释。
       高速路施工区下的唐宋明清题刻群
    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在南江县城的太子洞,13幅宋至清代题刻深藏谷底洞穴中,有的彼此还存在叠压打破关系。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非同小可。然而这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命运让大家颇为忧心。现代高速公路就在洞穴的正上方施工建设,酥脆的岩石不时滚落。在现代化的轰鸣声中,这处小小的珍贵文物显得如此脆弱。未完的尾声 考察将继续学者秦建明说,巴山人杰地灵,文物保护任重道远!
    米仓道是现存不多的珍贵线性文化遗产之一。田野考察仅有短短12天,却得到了公众海量的关注,网络上和行业内外的影响都远超组织者预料。但毕竟这只是一次短期的考察。专家表示,很多遗存还需要进一步深掘内涵,他们会继续以各种方式关注米仓道,关注巴中。因此,这次考察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开端,开辟了一条学术交流、探索的通道。考察团队里,有长期从事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非政府机构官员,有关注茶马古道和秦直道、蜀道的学者,有熟悉巴蜀历史地理的学者,更有长期从事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考古学家,这种组合本身就意味着,从五尺道到蜀道、秦直道,在探寻中国交通南北大动脉的路上,米仓道的考察必然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
    这个节点的很多价值目前仍在发掘之中,后续的大量课题、考古工作乃至合作显然值得期待。专家一再强调,米仓道沿线文物价值高,保护任务重。考察结果已经对大巴山区的文物形成了新的认识和评价,今后米仓道沿线文物遗存应该成为巴中文物工作的重点。通过和沿线地方政府的交流洽谈,考察队提出了大量保护和研究的建议,包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巴中市长期进行考古合作的构想。这是考察留下的伏笔和遗产。对于米仓道的研究和探索来说,这次的考察仅仅是开始。(《中国文物报》2012年3月30日6-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