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2011湖南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巡礼(1)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newdu 参加讨论

    
     花瓦塔满架施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湖南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有如下工作亮点:
       一、道水流域旧石器晚期遗存的调查和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1年对道水流域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进行的专题调查和发掘,证实了道水下游与上、中游的旧石器晚期文化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前者以澧县乌鸦山遗址为代表的“乌鸦山文化”;后者以条头岗遗址为代表的“条头岗文化”。其中条头岗遗址发现的类似石叶的制作技术在湖南是首次发现,在南方地区的旧石器文化中也极其罕见,它代表了道河中上游地区一种与乌鸦山文化差异较大的石器工业传统。
    二、中美合作临澧杉龙岗遗址发掘是精细化考古的典范
    澧阳平原在湖南的史前考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杉龙岗遗址的发掘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这个中美合作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项目,是一次精细化考古作业的典范,成功实践了当代考古学“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思想。
       三、华容大荆湖区域发现了长江中游又一史前城壕聚落群
    华容大荆湖地区发现了一个以七星墩遗址为中心的聚落集群,并可能有集群的功能分区。七星墩遗址发现体量庞大的建筑遗存和埋藏丰富的遗物坑。结合考古调查勘探的结果,证实这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城址。这次发现为认识洞庭湖乃至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社会又增添了新的资料。
       四、桂阳千家坪遗址提供了长江中游与岭南地区文化交流的新证据
    桂阳千家坪遗址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具有连接洞庭湖流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纽带作用。在遗址中发现了新石器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其新石器时代遗存为研究湖南地区新石器文化向岭南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证据,商周文化遗存反映出这一时期南岭南北文化交流的流向发生了改变。
    五、常德南坪汉墓群是土墩墓在内地的第一次发现
    土墩墓是东南地区商周秦汉时期特有的一种墓葬形式,在内地很少见到。近两年,在常德的南坪首次发掘了一批汉代的土墩墓群,为研究汉代湖南与长江下游以及岭南地区的文化交流、西汉晚期长沙国与武陵郡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线索。
    六、长沙市区考古发掘见证了长沙古城的历史变迁
    为配合城市建设,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牌楼发掘揭露出了明代王府的宫殿基址、宋代的道路及临街的建筑、战国时期的城墙及护城河以及上千口不同时段代的古井。潮宗街的发掘发现了宋代和明代的城墙,其中宋代城墙被包在明代城墙之内。明代城墙由于直接建在湘江的滩涂上,还采取了打木桩固基的办法。这些发现为了解长沙城市以及湘江河道的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
       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显著
    文化遗产保护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展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长沙铜官窑和永顺老司城的考古发掘。铜官窑遗址主要发掘了陈家坪窑区和石渚湖区;永顺老司城遗址清理出了城内的道路和排水沟系统,还有进入主殿的台阶。在发掘的同时,还编制了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规划,并负责了发掘现场出土遗迹抢救性保护工程的施工;完成了桂阳刘家岭壁画墓保护规划与抢救性保护工程的设计方案;编制了里耶、城头山、炭河里等遗址的考古工作规划和黔城南正街、零陵文庙、新化龙潭风雨桥等古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维修方案。
    完善湖南旧石器晚期文化序列——道水流域旧石器晚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道水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澧水的重要一级支流,干流发源于慈利县,流经石门、临澧、澧县,在澧南注入澧水,全长102公里。道水流域地处武陵山脉向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区,区域内地貌类型多样,为古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
    2011年4~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道水流域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进行了专题调查和发掘。调查显示道水流域旧石器晚期遗存有以下特点:道水流域旧石器晚期遗址分布十分密集且有一定的规律。遗址均位于山前的岗地或丘陵顶部红土堆积中,大部分背靠高山,面临水系。说明古人类对生存环境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水源、食物以及安全性是古人类的重要考虑;遗址分布具有成群的现象。从出土石器的组合及数量初步看,可能呈现出中心营地和其他行为活动地点的一种模式。从石制品观察,大致以临澧县城为界,道水上、中游地区的旧石器晚期文化与道水下游地区的旧石器晚期文化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面貌特征。
    在调查的基础上,在道水下游和上、中游各选取了一处濒临破坏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道水下游的澧县乌鸦山遗址揭示出晚更新世时期一处颇为壮观的地层剖面,出土了大量旧石器标本,为丰富“乌鸦山文化”的考古学内涵提供了证据。道水中游的条头岗遗址揭示出了一处石器制造场,其中发现的类似石叶的石器制作技术具有较大的独特性,在湖南属首次发现,在中国南方也缺乏可比较的遗存,表明该遗址似已初步具有打制石叶的能力。它代表了道水中上游地区一种与“乌鸦山文化”差异较大的石器工业传统,可称之为“条头岗文化”。
    乌鸦山遗址和条头岗遗址在时代上均大致位于晚更新世晚期,这一时期是研究现代人起源和扩散的重要时期。以这两处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晚期文化各自有其分布区域和一批具有相同技术因素和石器组合的遗址,对于完善湖南旧石器晚期文化序列,了解旧石器晚期石器工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讨旧石器晚期古人类的交流、生活方式和聚落模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旧石器”式的新石器遗址发掘——临澧杉龙岗遗址中美联合考古发掘
    澧水和澧阳平原,在湖南和中国南方的史前考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南方文化的摇篮”之称。2011年11~12月,为探讨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单位一起,联合对临澧杉龙岗遗址进行了发掘。
    这个中美合作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项目,是一次精细化考古作业的典范。发掘队伍由来自中美双方6个不同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研究领域涉及到考古学、年代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环境学等多个相关学科。在发掘过程中,结合中、美双方的田野考古方法与技术,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从布方、发掘、记录、采样、收集和整理资料的系统。在所有5米×5米探方及2米×5米探沟内均再划分成1米×1米的小探方作为工作单元,全部按小方进行收集和记录出土资料。在发掘过程中,仔细划分堆积,对遗迹、遗物进行详细测绘、照相、记录和取样。发掘者笑称这是一次“旧石器式”的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
    筛选和浮选是遗址发掘中自始至终一直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化层中的所有土均需单独装袋,并同时记下位置、深度和层位,全部进行筛选和浮选。通过筛选和浮选,在地层中发现了少量动物骨骼、多个种类的炭化种子,如大豆、野葡萄等。尤其是炭化稻米的发现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十分重要的资料。
    在发掘过程中,发掘者充分考虑到了可能会涉及的分析手段和方法,并适时请各个学科的专家进行了取样。采样包括了埋藏学、基质分析、植硅体、土壤微结构、非花粉微体分析(NPP)、土壤腐殖酸、脂肪酸、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等测试,稀土元素、粒度分析以及器物(陶器和石器)残留物分析等研究所需的样品。
    此次发掘揭露出了彭头山文化的“水稻田”遗存、建筑遗迹与活动面、壕沟与聚落等多种遗存,成功实践了当代考古学“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思想,为研究澧阳平原早期农业形态和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
       南岭南北的交通站——桂阳千家坪遗址
    千家坪遗址位于桂阳县银河乡三都村,湘江上游支流舂陵江左岸一级阶地上,海拔129米。经初步勘探,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60米,面积近2万平方米。遗址南、北两端文化堆积较厚;中间地势低洼,文化层较薄。由于村民修建鱼塘,遗址已遭严重破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11~12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本次发掘集中于遗址北端,主要围绕村民修鱼塘挖出的取土沟布方,共布5×5米探方23个,发现房址8处,灰坑43个,墓葬51座。
    从发掘的情况看,遗址文化堆积厚约0.6米至1.5米不等,其中以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新石器时代遗存是千家坪遗址的主体。遗迹主要以坑形遗迹居多,有少量房址和墓葬。前者从其包含物分析,可能有不同用途。有的出土完整的白陶,有的出土大量动物遗骸,还有的出土较完整的动物头骨或整具动物骨架,另有少量袋状坑,坑底铺垫砾石、红烧土或陶器。房址多以铺垫红烧土或黄土来抬高居住面的形式修建。墓葬仅见直肢成年墓一类,头向一般朝西,随葬少量陶器,未见石器等其他遗物。
    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出土遗物比较丰富。陶器以红、白二色为主;造型以圜底和圈足为多,有少量三足器;装饰复杂,罕有素面。白陶是该遗址一大亮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装饰精美。刻划、篦点及戳印是其主要装饰风格,“凤鸟”“太阳”“兽面”及其他极其复杂的几何形纹样是其主要构图主题。
    保存大量动物遗骸是该遗址的又一特色。经现场初步观察,当时人们猎食动物是以较大型的野生动物为主,包括牛、猪、鹿、熊等。
    商代遗存包括房址、灰坑、墓葬等。其中,墓葬是其主体遗存,分布密集,有不少存在叠压、打破关系。墓葬有直肢和屈肢两种葬式,头向一般朝南或朝西,少数朝东。经现场观察,墓葬多成年墓,其次为青少年墓,有少量婴幼儿墓。成人墓头向多朝南、直肢,随葬数量不等的陶、石器,一例随葬4具成年男性头颅,另有一例为夫妻合葬墓,男性头骨位于墓葬左侧。青少年墓和婴幼儿墓头向多朝西,屈肢,未见任何随葬品。
    商代出土遗物包括陶、石两类。陶器多夹砂红褐陶,少量泥质,制作粗糙,易碎,器表多饰绳纹,常见圈足器,纺轮较多。石器数量众多,以形式多样的石镞、弓背石锛、双肩石器为主,另有少量斧、铲、凿、环等器类。
    千家坪遗址位于南岭北侧,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具有连接湘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纽带作用。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千家坪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虽然表现出较多独特的文化面貌,但与环洞庭湖地区的皂市下层、汤家岗、沅水中上游地区的高庙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咸头岭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代遗存则明显具有岭南地区文化的风格。因此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南岭南北新石器至商时期文化交流的线路与流向,尤其是探讨湖南六千年前白陶南渐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