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葫芦式壶与倒灌式壶及其全一的一件辽器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王荣增 参加讨论

    
    壶,古亦称“甈”、“康瓠”,细颈的盛液汁,粗颈的盛粮食或其他物品,从古至今为品类繁多的一大类器件,但自里而外,一般也不过大同小异,但其中的葫芦式壶却分别在外形上和内构流程 上显得较为特殊。
    葫芦式壶器身主体由两截粘合成为上小下大的束腰式葫芦形,流贴在下截圆形上侧,另一侧上、下腹之间附一曲柄,口上有小盖。实际上,这一造型全自葫芦式瓶而来,而葫芦式瓶渊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史家文化的葫芦式陶瓶,但所见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瓶虽亦作上下两截,但尚与葫芦的天然形状迥异。瓷瓶始见于唐代花釉葫芦式瓷瓶。宋、元时期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湖田等窑均有生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遗存至今的极为珍罕的“至正”型元青花中,即已有葫芦式瓶,且体量甚为可观(高安元青花博物馆藏)。至明清时,景德镇窑烧造尤广,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五彩描金和各种单色釉品种。葫芦式瓶花色品种的逐渐丰富也就同时为葫芦式壶样式的大发展提供了可能。花色品种大发展,在造型上也有某种大突破,其如对葫芦的天然形状作了大胆的人为异化处理,变圆形为方形,而又有四方、六方、八方及上圆下方之别。在元青花壶类器中,除玉壶春瓶式壶、梨式壶外,也已有方形葫芦式壶。葫芦式壶虽以不受时空限制而属特殊,但也仅此而已,在内部结构上实与一般壶体并无二致。
    但有种内管壶却别出心裁,因于空腹中加装一通底管而得名,又因壶中液体是从底部管灌入壶内,故又称倒灌壶。流行于辽、宋。辽器一般上部作塔坛式假盖,圆肩球腹,前有短流,后有执柄,下有圈足,挖足工整,肩腹部均饰弦沟纹,施绿釉。倒灌壶不是一般的实用器皿,内中含有的隐秘性别具一重令人玩味的戏谑的趣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的北宋耀州窑青瓷倒灌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假盖,流与提梁部位分别堆塑柿蒂、母子狮与凤凰,腹部剔刻缠枝牡丹。工艺精湛,技法高超,釉色青翠,华美如玉,为迄今所见此类器中的无上珍品。陕西凤凰县曾出土一件明末清初青花釉里红倒灌壶(陕西凤凰县博物馆藏),壶腹作桃形,长曲柄流,圈足稍高而外撇,挑尖上一抹铜红彩,流根部与执柄上端塑贴枝叶处著钴蓝色。艺术风格古雅而又清新、俏丽,亦属同类器中的佳作。河北曲阳文保会所藏一倒灌壶,器身亦作桃形,一面印蝙蝠、鹿、寿星,一面印寿星、童子、松树等,把作猴形,下附高台式底座。该器的装饰艺术,于工致中又见灵动,也不失为一上好之作。
    兹介绍一件葫芦式壶而兼倒灌式壶的瓷器,辽绿釉贴塑葫芦形倒灌壶。(余曾在中华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专刊《古玩》杂志2002年1期上撰文介绍过该器,时断代为北宋,后主要是根据对其装饰的时代风格的再推究,觉有误,因又撰本文以正之,并借以向《古玩》读者致歉——作者按)此壶外形作葫芦式,而内构为倒灌式,(民间个人收藏)(见图),高20厘米,浅青灰胎,手感较轻,觉器身不硬实,胎质应稍疏松,施白色化妆土,宝珠顶,圈足稍高而向下略外撇,青黄色透明釉莹澈、润泽。釉层丰厚,胎表隔釉可鉴,施釉近底,下腹有一斜直向上的筒形流,中略弯曲,同侧上、下腹间塑贴一著冠人物,虎背熊腰,肢体矫健跨于流上,昂首举目,双臂前伸,双手掬于流口,另侧两腹间塑贴一蟠龙,是为执柄,龙首硕大有趣,突目圆眼,巨口微张,但全无凶恶状,形貌温顺、圆柔,憨态可掬。统观此器,除胎质不甚坚致外,通体周正、规整、浑厚、深沉,堆塑装饰生动喜人,所著玻璃釉胎厚透亮,器身连同塑贴饰件除少许自然剥釉外,整体历千年上下而过错,丝毫无损,实属难得,弥足珍贵。(《中国文物报》2011年11月9日8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