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砖的捶拓与汉画像石的捶拓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因为二者具有不同的雕刻风格:汉画像砖的画面给人以非常随意、自然的感觉,有着流畅而细腻的线条,而汉画像石却浑厚而大气,制作规整、打磨严谨、入法中度,如书法中的正楷。画像砖细得让人心疼,如娇小的柔情女子,纤细中还透着撒娇。相比婉约如流水的画像砖,画像石却正统而庄重、中规中矩,如山峦挺立样的气度。因而,风格的不同首先决定了表现手法要有区别,正如描写女子用“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形容男子要用“力拔山兮气盖世”一样。这是一个拓工首先要在艺术修养和捶拓技艺中应该具备的感觉和感悟。其次,二者制作方式和材质的不同:由于画像砖为泥土烧制,吸水快挥发更快,而且由于先是用泥坯刻画再经烧制完工,砖面并不平滑,这样导致宣纸不易附着,并且因水分散失快容易浮起。而画像石却因制作的严谨、打磨的精细和平整、而且石面水分不易渗透,较易保持长久的浸润和附着状态。所以利于拓工用墨。其三,画像砖大多尺幅较小,于方寸之间表现精雕细刻,或化繁就简,两道曲线即展现车马的飞驰和荡起的风尘。或玲珑,如孩童在简笔画中表现天真的浪漫和无穷的想象。因而,相比画像石那种扑面而来波澜壮阔、浩浩荡荡让人立时倾倒的,画像砖需要你走近她、细细地品位、慢慢地咀嚼,然后是爱不释手、流连忘返。 因而,不同的雕刻技法,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材质,决定了拓工必须采取不同的工具,不同的制作方法和不同的心态。如图,为笔者捶拓的一幅画像砖的局部: 在这幅不足0.1平方米的范围内,汉代的艺术家几乎是用微雕和线描的漫画笔触刻画了酣畅淋漓、快乐奔驰的车马,盛行于两汉的西域大宛马在主人执辔扬鞭之间纵蹄狂奔,而使者肩扛节旌,端坐车厢之内。车轮与车厢的构造,清晰而简洁,虽纤纤几笔但辐条分明,无单薄简陋之嫌却有轻快淋漓之妙。而马前一株常青树又在狭小的空间内拓展了视野的广阔与美妙的意境。车马右侧更是精妙玲珑,楼阁双阙之下,主人端坐而侍女躬身侍立,虽不着一语,却“此处无声胜有声”。横竖几道笔画,将汉代建筑一览无余,简明的几笔,便勾勒了华贵的厅堂。下层画面:典型的钟鼎文,刚劲有力、入木三分而又饱含浓浓的远古神秘,于伸展婉转的笔画间透射着古人那恣意汪洋的想象和对大自然崇敬与膜拜的虔诚。右下那方相氏,本与饕餮、熊皮为族,在画像石中必定是扬斧执幡、镇煞奸邪形象,而在此砖中的刻画却不无可爱逗人之趣,虽戎装利剑、四目圆睁,却怎么也看不到冷冷杀气——这便是画像砖无穷的魅力!它无处不在表现生活的情趣与童真的想象。因而,面对这情趣盎然而又包罗万象的狭小画面,雕刻又属微微浮起的浅浮雕,拓者真是恨不得使尽浑身解数,将此艺术境界完全展现出来。为此,笔者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捶拓: 一、针对画像砖吸水快挥发快的特点,将画像砖置于无风的温湿环境中,且室内温度保持在25度左右。 二、 针对画像砖表面凹凸不平,宣纸不宜附着的特性,调高胶的比例。 三、 针对胶水过大,宣纸容易出现难揭的情况,用宣纸光滑的一面向里,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利于揭纸,又不使宣纸绒毛黏连砖面,而且将粗糙的一面留给拓者施展笔墨,容易加墨做出“金石”味道。例如此图,笔者将边框和马腹等处施以重墨,虽浓黑发亮但无任何死墨凝滞之弊。而且凸显黑白之艺术效果。 四、 针对砖画精细、笔触细密的特点,用特制的小拓包点墨,既使线条清晰有力,又不至于在空白处留下拓包污点。关于拓包的制作和使用诀窍,笔者曾在本报1380、1903期做过详述,此处不再赘言。 五、 为使宣纸施墨效果好,并且纸张不出现破损,将打刷用丝袜包裹垂直捶打,并且观察有无气泡和浮起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使坚硬的打刷棕毛刺破宣纸,导致墨汁渗透于砖面,有些不成熟的拓工抱怨拓片难揭,而备以刀片、竹签,其原因便是宣纸破漏,墨汁黏连砖面。那样既严重损害文物,使得画面被墨汁污染变形,并且不易清理,久而久之腐蚀文物。而且拓片质量不高。 六、为使宣纸处在最合适的微湿浸润状态,上纸后即用干毛巾轻轻按压,待水分基本吸掉且宣纸基本附着砖面后再用打刷轻轻捶打。待全部捶打后,观察宣纸,采用“一看二摸三试”的步骤进行。即先看纸张是否泛白,再用手感觉纸张的泛干程度,由于不同的宣纸给人不同的感觉,所以泛白并不意味着纸张已经适合上墨,还要用轻墨先在边框处试拓,确定无渲染后再逐渐加墨加力。如此方能出现最好的笔墨效果。 七、此类砖画,用墨适合做浓做黑,原因是只有浓而发亮,黑白效果才显著,画面视觉冲击力才大,给人的艺术感觉才鲜活。有些拓工之所以做不了重墨,原因便在上述过程之中。 此外,捶拓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心境和艺术修养。为着功利,没有对文化的挚爱和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没有与“古人对话”的神圣感,心猿意马,敷衍了事是绝不可能做出好的拓片的。 (《中国文物报》2011年10月7日3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