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长沙窑瓷铭劝学诗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朱启新 参加讨论

    瓷器上最早出现绘画和题诗,开始于唐代中叶湖南长沙窑烧瓷。中国陶瓷史记载,虽在三国时期已见到彩瓷,瓷上绘出神仙、瑞兽等,间有刻划文字,多为一些烧造纪年或物勒工名,偶而有吉祥语,几间于当时的镜铭辞句,及至晋代逐渐消逝。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
    唐代的长沙窑在继承汉晋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以往釉上彩技艺而为釉下彩,并且首创釉下彩的绘画题诗,成为一种有别于过去的艺术装饰,成为当时外销瓷中的佼佼者。
    釉下彩的工艺,是为了增加胎的光洁和白色。先在胎体上施加一层化妆土,在化妆土上题诗绘画,运笔自如。再罩上一层透明的青釉,不仅字迹清晰,而且笔意全显。这种装饰,色彩经久不褪,用于瓷壶上尤其令人喜爱。饮酒品茶,执壶之际,观之诵之,自有一番情趣。
    据窑址发掘出土实物,加上征集和与外地收藏单位、收藏家联系采访,至今已发现壶上题诗超过一百首。题诗绘画,无疑是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一种新的情感载体。何况长沙窑的瓷铭诗,诗句通俗易懂,不引典故,不弄玄虚,以五言绝句为主,偶见七言,更无长句。而且绝大多数出自民间闾巷文人或烧瓷工匠之手。内容贴的现实生活,触及多方面的生活景况,体现出社会环境和生活意识的共同思考。例如劝学诗,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功利的角度加以劝导,诗句中肯,颇能引起人们的同感和共鸣,甚为人们喜闻乐见。
    古代劝学诗文,名篇很多,从《荀子 ·劝学》开始,长篇大论者有之,短句警语也屡见,每出于名人之手,剖析事理,归于矢志读书。而瓷壶上的劝学题诗,实话实说,直截了当。诗中不推荐贤人,不标榜高儒,而是以平日言谈口吻,指明读书识字,确有必要。
    首先,强调博学丰知。能做到心存万卷书,要比白玉贵重,要比千金富裕。
    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需)。
    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
    意念,是要求专心臻志熟读千张纸,说明书籍学很多,就能掌握丰富的知识。有了高深学问,办事解惑就容易得多,远远胜过白玉和千金,且用之不尽,也不怕被人窃取。这种极其普通的说法。谁都懂得,也都会说。可是,题在瓷壶上,效果便不一样,成为社会生活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提壶之际,念之记之,多少会受到影响,可能当时就成了共桌之人的话题。
    上有千年鸟,下有百岁人。
    丈夫具笔纸,一世不求人。
    这首诗,起始写“千年鸟”和“百岁人”,是与末句“一世”相呼应。丈夫,泛指大男子,也可理解为执此壶的人,即是你;作为代词。面前放着笔和纸,提笔便写,一世不用求人代笔书写,那是多么自在。这是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常遇的现实情况。事事不求人,很难做到,提笔书写,只要求学读书,便能做到不再求人。
    科学考试,唐代已较完备。学而优则仕,已是深入人心。这种追求功利,成为上学读书的动力,早为社会共识。这是不能回避的。为官,只能通过科举之途,平民百姓之家别无捷径可走。如此劝学诗,题于瓷壶,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正是适其时宜,无可非厚。其诗句也很平常:
    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
    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
    家中没有读书人,无法参加科举考试,失去了“为官”的通道。诗的前句说明人人都有参加考试机会,再引出“官 从何处来”的结论,顺理成章。世道就是这么一回事儿。不提为官 ,倒是反常了。
    读书识字,小者,在于不求人帮助;大者,可以走上为官之途。瓷铭劝学诗,明显指出这两点,实事求是,毫无掩饰。
    长沙窑瓷壶上题写的诗句,书于瓷壶壶嘴的正下方。饮酒或品茶时,提壶倾注,壶嘴对着饮者,诗句看得清清楚楚。诵之反复,可以从自己的体验,感到兴趣,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中国文物报》2011年8月19日6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