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南岳禹碑遗址寻访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郭 丹 参加讨论

    禹碑又称岣嵝碑,文字造型极为奇古。它不同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文,是一种独特的古文字,古人称之为蝌蚪文,韩愈描写禹碑时曾有“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拏蛟螭”之句。自从宋代何致从南岳碧云峰摹得刻于长沙岳麓书院后,全国不少地方如成都、绍兴、南京、扬州、济南等地均有摹刻。对禹碑的考证、研究历代都没有间断,把禹碑碑文译成今文的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但原禹碑到底在什么地方,它的遗址在哪里?至今并无定论。本文欲从历史的记载及现场寻访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证。
    禹碑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汉赵晔撰写的《吴越春秋》:禹登衡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刻石山之高处。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亦载:“湘水又北,经衡山县,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容峰。容峰最为竦杰,山经谓之岣嵝山,为南岳也。……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唐代刘禹锡的《寄吕衡州》诗有“传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的诗句。韩愈的《岣嵝山》诗亦有“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句。此外,《南岳总胜集》《湘中记》《荆州记》《衡山记》等很多史志资料均有类似记载。然而,真正让禹碑流传于世的,是南宋文人何致。《吴玉搢金石存》说道:禹碑“厯载数千,实未出世。逮宋嘉定中而后,贤良何致得见之,始有摹本。逮明嘉靖中而后,长沙太守潘镒得宋刻于榛莽中,摹拓始广。于是靖阳沈镒为作释文,杨用修在滇南亦为之注,且作长歌铺张扬,禹碑乃大著”。《游宦纪闻》记载了何致从南岳拓得禹碑,并将其摹刻于岳麓山的经过。
    由于全国各地的禹碑摹本均来自长沙岳麓山,笔者曾多次上岳麓山考察禹碑,觉得何致留在禹碑后面的跋对寻找禹碑遗址很有价值。这段话的原文是:“右帝禹刻南岳碧云峰壁间(注:各类史书均写成峭壁,实际上是壁间,这差异很大)水绕石坛之上,何致子一以论事去国寻幽得之,众谓虞夏之书,刊之于此,详记在山下”。
    《游宦纪闻》记载的关于何致“过隐真屏,复渡一二小涧,攀萝扪葛至碑所”而拓摹得到禹碑的经过及岳麓山禹碑末何致所题“右帝禹刻南岳碧云峰壁间水绕石坛之上”为我们寻找禹碑遗址提供了完整的线索:先找碧云峰,再找隐真坪,确定一、二小涧,然后在隐真坪周围水系寻找石壁下水绕石坛的地理环境。
    先找碧云峰。1985年3月,衡阳市文物部门征集到一件珍贵文物《南岳七十二峰图》。该图为明代萧云从所作,现已定级为一级文物,也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南岳七十二峰的地形地貌图,十分清晰地标明了碧云峰的位置。据推断,紫盖峰与碧云峰之间应是今南岳区与衡山县的分界处。
    2010年7月,我们前往衡山寻访禹碑遗址。按照《七十二峰图》所标明的地理位置,来到了碧云峰下。站在山下仰望西北,紫盖峰巍然屹立,独傲群山,紫盖峰的右下方,就是碧云峰。
    再找隐真坪。何致是在碧云峰壁间水绕石坛之上找到禹碑的,而找的线路是“过隐真坪,复渡一、二小涧”。找到了碧云峰,隐真坪肯定就在附近。询问村民,得到答复说:“你们站的这个地方就是隐真坪,过去这里还有个隐真寺”。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仔细察看了隐真寺的遗址,墙基虽在,但已盖了民房,晨钟暮鼓已然远去;大石上好大一个佛字还很清晰,表明这里曾是佛门清静之地;寺后的“高寿”摩崖石刻,说明出家人也有长生不老的追求。
    寻找一、二小涧。站在隐真坪,我们仔细考察了这里的水文。隐真坪后有一条小溪名石龙涧,看地势应发源于紫盖峰。它从西北来,经过隐真坪后的树林再转弯西南流。还有一条小溪叫杨柳溪,从地势看是发源于碧云峰,也是从西北来,转弯后也西南流。石龙涧与杨柳溪中间形成一个五六百米长,百多米宽的狭长地带,最后两条小溪在新桥湾会合后成为禹溪(下游属衡山县,称禹溪;上游属南岳区,称锁溪),除此以外,隐真坪附近再没有什么小溪。看来,何致的所谓“复渡一、二小涧”就是石龙涧和杨柳溪了。
    寻找水绕石坛。禹碑遗址离不开碧云峰,离不开隐真坪,必定在碧云峰山系内,离隐真坪不远。站在隐真坪,察看整个山势,如果从碧云峰算起,往下经过隐真坪,再沿禹溪经过白岭等几个小山头,直到观音岩前的公路才算到了山底下。那么,禹碑遗址就应该在以隐真坪为中心的沿水系上溯一定距离或下游至观音岩前的公路之间。
    石龙涧水量比较大,杨柳溪的水量不及石龙涧的三分之一。我们来考察的时间是丰水季节,且正是湘江涨大水的时节,就是这样的时节,凭杨柳溪这么小的水量,我们都认为它的上游无法形成水绕石坛这样的地理环境。石龙涧上游怎么样,我们倒觉得应该考察一下。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学着何致“攀萝扪葛”溯石龙涧而上,行数公里后,在深山中发现一块高大似碑状的石头,可惜非水绕石坛、亦不在壁间。再往上,水越来越小,离隐真坪也越来越远,带路的村民说,这里他们都熟,再没有我们想要找的这种地方了。
    隔日,我们再次从隐真坪出发,经石龙涧、杨柳溪的会合处进入禹溪考察。两溪会合成禹溪后,不但水量增大,而且风景也特别好,两岸杂树成荫,流水清澈见底,河滩上水流拍击巨石的浪花如堆堆白雪。在隐真坪下游约一公里处,发现一处水绕石坛,可惜无巨石,也非壁间,不是我们要找的地方。
    我们沿禹溪而下,来到大圮冲。大圮冲上离隐真坪约一公里多,南距观音岩约一公里,在碧云峰山系内。在大圮冲的禹溪中我们发现了传说中的“水绕石坛”。所谓石坛是一块高大的巨石,高约3米多。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里就是禹碑遗址,巨石就是禹碑。1995年,有村民在石坛上盖了一栋民居,高大的巨石被肢解了一部分,好在被肢解的部分做了台基,可以重拼恢复。经考察,水绕石坛的痕迹仍在:右边的水道一点没有改变,左边的水道虽然破坏了,但因还是有水不能排出,房子底下留有暗水道。村民说,这块大石头原来有一个角悬在水面上,实际上暗水道还是经过这块大石头脚下,还是原来的样子。
    过去,水绕石坛的右后方有何致所描述的石壁。村民说,这石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了釆石场,把这里的石头釆光了,现在又在后面的白岭采石了。我们来到右后方所谓石壁的地方,釆石的痕迹历历在目。
    水绕石坛作为禹碑遗扯,还有很多历史现象可以佐证:禹溪的名称是以水绕石坛为中间点上下二三公里的河段,这个范围以外均不叫禹溪;水绕石坛东南约一公里,过去有以碧云峰命名的云峰寺,云峰寺的部分墙基现仍然存在,且有两只镇寺石雕怪曽可以作证;水绕石坛下游约一公里处,清康熙年间佛门弟子建造的石拱桥还跨越在禹溪上,桥下石刻禹溪二字隐约可见;在隐真坪西北方向不远,禹王城遗址犹存。这些都是大圮村水绕石坛是禹碑遗址的旁证资料。
    (《中国文物报》2011年3月25日12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