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副研究员 栾川旧石器考古遗址发现较早,早在1999年就发现了七里坪遗址。近年来,河南省市文物局领导高度重视栾川旧石器的调查工作,我们同栾川文物部门也先后邀请了部分专家对一些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尤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中,对栾川县境内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进行了重点排查,先后发现了古人类洞穴遗址五处,包括庙子乡蝙蝠洞、城关镇龙泉洞、栾川乡后坪洞、叫河乡鸽子洞、石庙乡老母洞;旷野旧石器地点六处,包括七里坪旧石器地点、陈家门旧石器地点、冷水沟旧石器地点、樊营旧石器地点、赤土店河东旧石器地点、雷湾旧石器地点。 豫西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相对薄弱,尤其是河洛地区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的情况,至今还不太清楚,严文明先生曾不止一次的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这次会议就是希望大家为我们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进行科学论证,并为下一步如何开展河洛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出谋划策,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从而进一步推动洛阳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各位专家的鼎力相助以及县级文物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栾川乃至河洛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周军 深圳市文管会 十年前,我受邀到栾川参观新石器的考古发现,对砖厂窑厂的调查中,在七里坪发现丰富的打制石器,而且遗址面积广大。蝙蝠洞遗址是在豫西地区首次发现人类化石,非常重要。遗址地层复杂,要加强考古发掘的科学性,搞清楚它的堆积状况。洞穴遗址不宜开小的探沟,最好按照当时人类的活动地面来分析这个时期的活动。对于石器和人类化石的关系及石器与动物化石之间的关系应该做进一步研究。庙坡洞遗址的发掘工作比较规范合理,但此遗址不应该是洞穴,而是岩厦。 栾川处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交汇区域,位置独特,旧石器遗址众多,埋藏类型多样,有洞穴、野外露天、岩厦,对研究中国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汇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取联合课题研究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发掘工作,对这些类型之间的关系,北窑等黄土石器工业等问题进行研究。 李占扬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在灵井许昌人遗址第一次见到洛阳栾川蝙蝠洞的动物化石,石化程度不一,有的化石重量很轻,初步判定时代不会太早,但也排除存在老地层的可能性。2009年夏天考察,对其进行初步评价,但洞穴的时代比较复杂,破坏由来已久,决定试掘。2010年1月和6月两次集中工作,在洞穴开了两个小沟,地层堆积十分零乱,出土文化遗物的地层,是一层结构不太紧密的黄土,这层黄土叠压在钙板层之下,其他露出的地层比较紊乱,暂时难以梳理清楚。出土的化石有较老的种类,但主要是晚更新世的常见种。本次试掘主要是了解地层堆积情况,仅仅是考古调查的手段,但收获不少。 遗物非常丰富,包括人类牙化石1枚、旧石器时代石制品以及包括灵长类在内的大量动物化石,共计62种。石制品比较少,石器面貌尚不清楚。牙齿具有现代人特征,比较小,纤细。该遗址是河南境内发现的第一个含古人类化石的洞穴遗址,填补了中原地区未在洞穴中发现古人类的空白。目前已采有碳样测年标本,还没测定,从动物群面貌判断,可能属晚更新世早中期。 杜水生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庙坡洞遗址是2011年1月5日由栾川县文物管理所提供线索,由文管所、洛阳文物工作和北京师范大学三家单位共同确认。当时可以观察到现场的情况是洞穴坐西朝东,从中部炸毁,洞口部分仅在南部有部分保留。在坍塌的角砾岩下面可以明显看到一厚约5厘米的烧石加灰烬层。洞穴中的堆积已经大部分被侵蚀,仅在南壁坍塌的岩石下及西南洞壁处保留有部分堆积,最厚处约40-50厘米。 2011年1月22日开始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将洞穴分为A(洞口南侧)、B(洞南侧与西侧交界处)、C(洞西侧)、D(洞北侧)四个区域进行工作。A区发现灰堆围在两块巨石之间,灰堆中烧石、烧骨较多,灰堆周边石英碎屑丰富,经探测灰堆向南还有1.5~2米深的堆积,目前暂保留该区未发掘完。D区已发掘完毕,发现大量遗物,包括烧过的砾石,大量脉石英石核、石片、断片、刮削器,大量动物牙齿化石和动物肢骨化石等,总数约500多件。其中一些大型动物肢骨上有较为明显的咬痕、切削痕迹,部分化石存在灼烧痕迹,另外还有部分化石有疑似人为加工的痕迹,怀疑为骨器(骨锥、骨片)。目前C区正在发掘,遗物以脉石英石片、断片为主。 庙坡洞遗址是一处内涵丰富的旧石器遗址,但保存状况堪忧,应进行紧急性抢救发掘。从目前的材料推测该遗址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对研究现代人起源这一国际前沿课题有重大意义。七里坪遗址的延续时间可能较长,上限可达到比较晚的时段——三阶段。如果成立,则该遗址与庙坡洞时段接近。若将两者的研究结合起来,则对研究古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活动有重要意义,从更大的视角,对人类起源的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蝙蝠洞遗址洞内堆积复杂,建议将洞内现代人的扰乱排除、弄清原生地层之后再进行工作,能得到更强的科学性。 高星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在一个县发现如此密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遗存,这是不多见的。我们为洛阳、栾川旧石器考古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收获感到欣喜和振奋!在现场看到发掘工作规范、仔细,考古人员和文物工作者态度谨慎,实事求是,勤奋敬业,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值得肯定和敬佩。 人类数百万年的历史,百分之九十九都处在旧石器时代当中,能够保存下来的资料都是非常珍贵的。目前栾川的这批相关遗址和材料,大部分可确定为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对研究人类是如何起源、演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栾川的旧石器考古研究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发现了众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类型丰富,有洞穴遗址、旷野地点;发现了丰富的遗物、遗迹,有石器、疑似的骨器、动物化石、人类用火遗存、人类化石,这些遗物很多是从地层中提取的,保留珍贵的原生信息,是难得的科学材料,科研潜力巨大。 栾川地处南北通道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气候上处于过渡地带,在环境、资源方面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体系中的南、北两套旧石器文化遗存在此处有所交汇。比如在七里坪遗址,既有用砾石制作的大型石器,也有用石片制作的小型的石器。学术界对史前的研究注重南北之间的交流、传播与互动,栾川的旧石器研究无疑在此方面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同时这里也是东西交通的枢纽,这种枢纽的地理位置在今后的研究里也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地质学的角度,这里的旧石器时代遗存还有个特殊的意义。1998年,已故黄土研究之父刘东生先生在洛阳考察北窑遗址后,提出“黄土石器工业带”的说法,认为从我国的华北地区直至中亚地区存在一条黄土堆积条带,这是古人类适应生存和交流互动的重要基地和通道。栾川拥有很好的黄土堆积,一些遗址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出自黄土地层,可以借助地质学研究所得出的黄土地层的年代和古环境结论来研究这批材料的时代归属和古人类生存的环境背景,进而探讨古人群的生存能力和方式,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对栾川、洛阳来说,对本地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可以使社会大众深切感受、触摸到先祖在栾川的根基,将当地的人类历史延伸到几万年、甚至十几万年前,增加了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可以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还可以拓展成学生的野外课堂,强化对进化论和人类历史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凝聚力。从文化角度增加栾川的软实力。 对于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进一步重视栾川旧石器研究,增加工作力度,更好地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栾川的旧石器文化资源,吸引和支持考古机构和科考工作人员来栾川做工作。 建议进一步系统的考古调查,以发现更多有地层依据和时代代表性的遗址,发现更有价值、更加完整的材料;选定重点遗址开展系统的发掘和研究,建立起本地具有支柱性和代表性的旧石器文化的遗址和剖面,建立起区域旧石器文化演化序列,并与其他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将其纳入中国乃至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总体框架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之中。对已经发现和发掘出土的材料,要尽快进行整理、研究和发表成果,从而引起学术界更多的关注,引发滚动、后续研究。 当地文物管理机构和文物存放、展示场所现状与栾川经济发展相比显得不很协调,希望市、县政府能将建设正规的文管所和博物馆纳入规划,作为当地文物工作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栾川文物基层工作人员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应该予以保护,给予他们经费和硬件的支持,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健全文物工作队伍。 最后,作为专业文物考古工作者,支持和参与当地的文物考古事业责无旁贷。我们愿意从项目、人才、经验和模型等各方面对栾川的文物考古和科普、展陈提供帮助,尽自己的一份力。 袁家荣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旧石器分布在华南、华北两大区块(现在可能存在更多的区域),传统学术界认为是以气候带——秦岭淮河为分界,这个气候带在古代也起到相同的作用,但由于各地的地质条件等因素各不相同,实际情况复杂,很多问题还不清。栾川就处在两大区块的交汇处,不但有旧石器工业本身的交汇,也有北方黄土与南方红土的交汇。在南方,由于红土酸性大保存不了化石,所以红土的序列一直是个问题。栾川不仅保存有石器,还保存有大量的化石,因此对栾川旧石器的研究会对南方旧石器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栾川目前进行的工作都处在初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旧石器研究的基本问题——年限问题还不是很明确;需要进行系统工作。建议建立标准剖面,注意早、中、晚期的不同表现,尽早明确时代框架,搞清文化谱系。 由于洞穴地层本身较为复杂,变化更多,工作中对地层问题的把握要更为小心。蝙蝠洞遗址中发现的62种动物的年代或许不同;钙板可能与其下的堆积年代不整合,可能有经过侵蚀再堆积现象;发现的人牙化石要进一步确定其年代。 庙坡洞遗址的文化堆积破坏严重,发掘工作在保存不多的遗迹下,仔细计划操作,力求尽可能多的考古信息,这种态度值得学习。具体工作中,对A区灰烬层的确定要慎重,过去国内确定的现象曾遭到国外学术界的质疑。要从地质学、化学等多方面对灰烬堆积进行科学权威验证,讲证据、讲科学。发掘工作要做得更加细致。 王幼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七里坪遗址在红土层中发现数量较多的大石器标本,时代应该不会晚于S1,也就是距今10万年左右。从其他地点采集的石器来看,砾石石器比较多,时代应该还有更早的。除了大型砾石石器之外,今天在现场采集到几件很小的石制品,其中一件可能是石核,与之前发现的风格不一致,可能属于不同时代。 栾川旧石器意义,最突出特点是地理位置独特,处于南北方地理分界线上,文化具有过渡地带的性质和特点,对南北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认识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除此之外,它在区域文化发展、区域人类演化历史研究上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文明起源的根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目前河南地区的旧石器工作主要在东边的许昌、郑州。西边豫西地区更有希望。栾川旧石器发现对探索区域性早期人类演化的历史非常重要,这是栾川旧石器发现和研究的第二层意义。 栾川复杂的生态环境,对于洛阳及豫西地区的区域聚落形态分布有其特殊的位置。此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众多的游客,在古代也应如此。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可能是在大河、平原区,但是人类不是只有一种生活模式,还需要有矿产、林木等各种资源的供应。现代的栾川有其生态位置,在远古时代同样也有。这里文化发展的历史可能和平原地区的不太一样,这也是栾川旧石器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了解栾川旧石器时代特殊生态环境与早期人类适应及其演化过程的关系。 下一步的工作首先是地层必须搞清。微观来讲,洞穴的地层要了解清楚,宏观上,区域的地层也要有很好的了解。从参观的几个遗址来说,露天遗址大石器和小石器确切的层位的厘清,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这样才能与洞穴遗址进行对比。年代是考古工作的基础,要有更准确的测年,多注意取样。北京大学可以在测年方面提供帮助。另外,要扩大调查范围,掌握整个分布情况,发现保存更好的遗址,对典型的遗址进行发掘。 栾川县文物部门的工作力量相对薄弱,希望政府能在办公条件、队伍建设方面给予支持。如果在文物考古方面给予更多重视,同时建立博物馆等陈列展示机构,不仅对考古工作,对于提高整个县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张宏彦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参观了栾川旧石器调查发掘现场和成果后,我有两个感动:一是栾川县的文物工作者长期在简陋的条件下,不畏艰苦,发现保存了大量旧石器时代的遗存。二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专家,经过长期的野外工作,使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得以显现,值得敬佩。 蝙蝠洞遗址遗物很丰富,但洞内地层情况复杂,现发掘区钙板下有些堆积呈水平状,似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有些堆积比较疏松。这些堆积如果不是原生堆积,是从哪里来,怎么生成的?现发掘区下面还有空洞和堆积,还应继续做下去。蝙蝠洞发掘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期待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庙坡洞遗址目前基本上可以确定人类居住过,此类洞穴遗址在北方发现较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很丰富。希望今后能有古生物、地质学等方面的专家参与研究,以期获得更多的研究信息。 七里坪遗址面积之大,在旧石器考古发现中非常罕见,保护工作做得很好。遗址位于中国南北交界处,遗物埋藏在土状堆积中,既有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信息,是一处研究中国南、北文化关系的理想之地,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但除了以前曾做过小规模试掘外,目前对遗址内涵的了解有限。今后应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发掘,并进行多学科协作研究,以充分认识这一大型遗址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栾川旧石器遗址或地点已经发现11处,应该再做大范围的调查,摸清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点发掘和研究,逐步建立这个区域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此外,结合科研,学校和科研单位可在此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既培养旧石器专业人才,也可培训地方人才,普及旧石器方面知识。西北大学在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后如有需要,愿意积极协作。 (《中国文物报》2011年4月22日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