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文化是通过人展示的 是靠人来保护传承的——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谈文化遗产保护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newdu 参加讨论

      
    破除“文化政绩化”
    很多人认为国家对文化支持力度不够,经费不够。但五四运动时期当时的北洋政府对文化就更谈不上支持了,那时也没有像样的国家歌剧院、博物馆,但是当时却产生了那么多的文化作品,涌现出那么多的大艺术家,从而形成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现在条件比那时好多了,可是并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文化的繁荣。这是由于许多层面的问题造成的,“文化政绩化”就是突出的一个。
    当下,有不少官员把文化建设看做自己的政绩,把文化建设当做工程一样去打造。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制造出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花大量金钱来做所谓的文化工程,出现很多假大空现象,违反了文化发展应该符合的特定规律。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工艺美术馆代表国家的文化形象吗?国家的文化形象需要美术馆来代表吗?代表意大利的国家文化形象是意大利国家歌剧院还是意大利的歌剧和意大利的歌剧大师?代表维也纳的国家文化艺术形象的是维也纳歌剧院还是施特劳斯和莫扎特,还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文化绝非钢筋水泥外光怪陆离的涂抹,而是时间和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的酿造。文化作为一个影响民族更深刻更久远的精神内涵,需要用心建设,逐步积累发酵发展。文化是不能做大做强的,文化只能做精做细。越精致的东西越强。
    文化馆、博物馆,我们当然需要,有钱盖起来,当然很好。但是,真正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还是国民的素质。国家的文化形象是人塑造的,也是人才能把它传播出去。
    文化的“冲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1980年代即开始研究乡土建筑与乡土建筑群落,踏查勘测了上百个民居村落,写下大量著作,与乡土建筑和古村落结下了断不了的情。有一次我说起村落遗存可能会消亡的问题,如果保护不够,十年之内,我们就不会剩下多少了,齐鲁大地很多地方其实就完全没有了,我们必须要做一点事。我那天讲得很激动,陈教授听后在纸上给我写了这样几个字“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眼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太深沉!”同时,80岁的老先生又讲述了一件事:
    江南某省一位县委书记请吃饭。他就谈哪些东西需要保护,如何保护。谈着谈着,书记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到了门口,回身又指着他说“你放屁”!
    这不仅仅是一个县领导对待一个教授的态度问题,它代表和反映了社会的某个侧面某些人对文化、文化遗产,对精神生活的尊重与否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官场文化中,官官相护、凡事唯上、一把手一言堂等很盛行流行,真正的文化在那里是非常微弱的。
    看起来我们现在把文化搁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在政府里管文化的比如副市长是一个末位的排列,而靠前的是管经济的、管城建的、管金融的市长。管文化的很多还是民主党派,他们的话语权、公权力不够强势强大。这对文化的建设发展是不利的。
    名村名镇保护需要物质非物质遗产并重
    名村名镇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是不好确定的。比如说古村落,有它原始的规划、历史街区、经典建筑、庙宇、戏台、牌坊等,这些东西都是物质性的,但是它里边的风俗、音乐、歌舞、民间传说、神话以及种种历史记忆、手艺等这些又是非物质性的,它们是融合在一起的。
    有很多东西是被开发为旅游时才会被重视、注意的,而旅游是按照商业规律来运作的,文化很可能就会按照商业需求被肢解。服装、歌舞、音乐、手工艺品等可以进入市场,可以成为旅游品的被接纳;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等,不便变成钱的就被撇在一边。古村落文化的整体性就被肢解了,这是对古村落的一个很大的破坏。还有就是村落原住民迁移、村落“空壳化”的问题。
    只要发现一个村落是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具备旅游开发价值的,规划建设时,往往会把老百姓搬走,把各种工艺品的商店塞进去,于是原住民不在了,村落的历史也就会逐步没有记忆了,而且它带来各地的不同的文化,把古村落自己的原来单纯的有特色的个性破坏了。
    对村落更大的破坏还在于城市化、城镇化。现在城市化飞速发展,原来城区的土地被开发殆尽,逐步向近郊甚至远郊乡村发展。土地开发商、建筑开发商一拥而上,经过土地开发房屋开发,一些名村名镇几乎是转瞬即逝。
    每年春节前我都要到农村去看望我认识的老艺人。今年我到杨柳青的一个村子。历史上记载这个村是家家能点染,户户上丹青,“婆领媳做”,村民里80%的人会画画,而且技艺高超。随着历史变迁,现在会画的很少了,但是还有一些艺人很好。我去的时候有些艺人已经被迁走了,个别几户还在,也正卖牲口、卖粮食准备搬走了。原住民走后,原有的文化生态就不存在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文化遗产是人民创造的,是通过人展示的,是靠人来保护传承的。政府是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都要负起责任来。
    (本报记者  文冰 张伟)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1年3月11日3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