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陕西2010年大遗址考古览要(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汉唐网 newdu 参加讨论

    秦直道遗址
    2010年秦直道考古调查已完成延安市富县、甘泉县的工作。调查方法以地表徒步踏查与数百米或数公里路面勘探、绘制柱状剖面图为主,覆盖范围为道路两侧各一公里,总计调查直道路线约150公里,发现秦汉建筑遗址6处、墓葬群5处,绘制道路柱状剖面图14张,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
    2010年7~10月,为了解决秦直道在兴隆关一带的走向问题,秦直道考古队还对黄陵兴隆关和甘泉方家河的秦直道及其附属设施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本次共发掘探沟11条,解剖烽燧2个,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主要收获是发现了秦直道的四叠层路面。
    通过发掘获知,秦直道在兴隆关以南仅一条线路,一直从秦沿用至唐宋或更晚;在兴隆关以北则向东行穿越子午岭,继而北行,且一直沿用至西汉晚期;东汉开始,东线废弃,改从兴隆关直向北行,且一直沿用至唐宋;而所谓的西线则与秦直道无关。
    
    秦直道上解剖后的五里墩烽燧
    
    秦直道南桂花探沟2的道路四叠层
    西汉帝陵
    2010年西汉帝陵考古主要对汉惠帝安陵、汉哀帝义陵、汉高祖长陵、钩弋夫人云陵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测绘工作,对汉武帝茂陵的2座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
    西汉帝陵一系列考古工作为全面了解、掌握西汉早期安陵,晚期义陵的范围、布局、结构,及西汉帝陵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西汉帝陵的保护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本次考古工作利用现代测量、计算机等科技手段,建立了汉惠帝安陵、汉哀帝义陵的GIS地理信息系统,为这些田野考古成果后期的资料整理、推广使用奠定了基础;茂陵外藏坑的发掘为了解西汉中期帝陵外藏坑的结构、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
    
    茂陵k15发掘现场
    
    茂陵k26出土陶俑
    唐代帝陵
    2010年唐景陵的田野考古工作以考古发掘为主,同时对景陵陵园区域内的广阔地域进行了详细的踏勘调查,共完成考古调查面积20平方公里,在陵区内角阙、门址附近采集各类建筑材料标本20余件。完成考古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出土文物200余件,种类包括筒瓦、板瓦、瓦当、条砖、方砖、鸱尾等各类建筑材料,及铜钱、瓷碗、瓷盏、陶盏、陶罐等生活用品。
    本次发掘发现唐、宋两期建筑基址。唐代建筑为下宫大殿基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宽34米,南北进深24米;宋代建筑为宋代在唐代建筑基址上新建的“唐宪宗庙”建筑基址,建筑平面大致呈“凸”字形,由于晚期修建梯田埂,建筑东侧已遭毁坏,东西残宽27米,南北进深16.7米。
    通过这次发掘,首次了解了唐陵下宫遗址内大殿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基础结构,并且验证了宋代在下宫立碑、翻修、重建的史实,也为我们下阶段对其他唐陵下宫遗址的考古勘探提供了重要参考。
    
    景陵下宫唐、宋建筑基址
    
    景陵下宫出土宋代瓦当
    统万城遗址
    2010年统万城考古工作的目标是寻找城内道路交汇点。9~10月,统万城考古队共布探方7个,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发现蒙元时期建筑基址一组,主要遗迹有残墙、土炕等。另发掘1座用竖立的板瓦砌成的圆形地面,估计其上应为圆形帐篷。发现的建筑材料均为统万城宫殿等建筑坍塌后的残砖断瓦,说明宋代统万城遭焚毁后,这一带仍有少量居民(牧民)生活。
    另外,还对与统万城密切相关的巴拉素白城台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局部勘探。本次调查发现,城垣走向及轮廓大致清楚,除西门外,其它三座城门已被沙漠覆盖。经钻探得知,白城台城垣为方形,四面各有一门,四门均位于城垣中部,城内地层已遭农田基建破坏,局部区域20厘米以下即为纯沙层。与统万城相比,城垣走向基本一致,如东垣均为西南东北走向。白城台面积较小,也没有发现外郭城、护城壕,只相当于统万城西城的规模。采集的遗物与统万城相似,均为唐宋时期的瓷片。
    
    统万城建筑基址
    
    统万城圆形建筑基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