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帝国的巅峰 秦都咸阳作为秦帝国之路的最后一站,从孝公十二年开始营建,至二世时被项羽毁之一矩,其间经历了七代公、王、帝长达144年的经略与扩展,创造了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多项辉煌。 自上世纪50年代末田野考古工作开展以来,考古人员在秦都咸阳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秦咸阳城的范围、布局,宫城的位置、形制、规模,宫殿的分布、特点,手工业作坊的分布,公、王陵墓、国人墓地分布的范围、主要特征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新的进展,为进一步综合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帝国巅峰时的辉煌盛世,又逐渐显现在人们面前。 经过50年来众多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秦都咸阳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发现和收获。目前,秦咸阳城的范围和布局基本廓清,但在学术界内还存在一定争论,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秦咸阳城分为内、外城,有明确的范围;另一类学者则认为秦咸阳城无外郭城,整体呈散点式分布。而相比于尚有争论的秦咸阳城,秦咸阳宫的位置、范围、布局已基本得到确认。 咸阳陵区基本得到确认的同时,考古人员又在长安区神禾原新发现一处战国秦陵园遗址,经考古发掘和专家研究,认为它的主人可能是夏太后或者是秦二世;近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秦咸阳城西北的所谓“周陵”及其周边的相关墓冢进行了详细勘探,基本确认其为战国秦遗存,从而证明了秦都咸阳应有毕陌陵区的推测。此外,考古人员还在秦都咸阳周边发现了数千座战国至秦代墓葬,这些墓葬资料对研究秦都咸阳人口分布、人员成分、文化交流有意义。 在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中,还在秦咸阳宫中发现了高台式建筑基址和壁画。高台式建筑基址,一改传统的建筑风格,拉开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由庭院式向高台式过渡的序幕。宫内的壁画,绘有长卷式的车马出行、人物、楼阙、花草树木等图像,内容丰富多彩,气势煊赫壮观,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50年来,秦都咸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外郭城的有无问题、宫殿是否均“宫自为城”问题、“六国宫”的位置问题、阿房宫的布局问题、陵园的分布问题、手工业作坊的分区等等。基于这些问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中,将对既有考古资料进行梳理、整合,创建秦都咸阳的GIS地理信息平台;对秦咸阳城宫城遗址两侧进行全面勘探,并选择区域进行小面积发掘,为解决外廓城墙的有无、宫城外其他宫殿遗址的性质等问题积累资料;在“咸阳北阪” (三道原)进行详细勘探和发掘,确认相关区域夯土遗迹的时代、性质,以期解决“六国宫”的分布、“宫自为城”等问题;对聂家沟附近发现的手工业作坊遗迹进行详细勘探和局部发掘,确认其范围、性质;对咸阳早期陵区进行详细勘探和局部发掘,对阿房宫、望夷宫、兰池宫等遗迹进行详细调查与勘探,解决其位置及性质。相信在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帝国雄风将重现于世。 其实,帝国的盛世与秦王的奢靡不仅仅体现在规模恢弘的宫殿上。在地下,同样存在着令人叹止的奇迹。 秦陵—帝国的奇迹 上世纪80年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始对秦东陵展开大范围调查勘探,先后在骊山西麓台塬地带首次发现包含有“亚”字型大墓的秦人墓葬区,并确定其为秦东陵园区。这一发现缩小了从秦先公陵园到秦始皇帝陵园发展演变研究的缺环。 按照当年的调查勘探,秦东陵南起洪庆沟,北至武家沟,面积24平方公里,有亚字型大墓两处3座,中字型大墓2座,甲字型大墓5座,陪葬坑3座,陪葬墓区和建筑遗址多处,分别归属于四座陵园。其中一号陵园面积72万平方米,陵园内勘探出2座亚字形大墓、陪葬坑2座、陪葬墓区2处、地面建筑基址4处;四号陵园面积80万平方米,陵园内探出亚字形大墓1座,甲字形陪葬墓2座,陪葬墓区1处;二、三号陵园则面积较小,无亚字型大墓,但都有中字型大墓、陪葬坑、陪葬墓区和建筑遗址等。当年的调查勘探取得了积极成果,不过限于条件,还留有大量进一步工作和探索的空间。 进入新世纪以后,基于大遗址保护的迫切要求和工作思路的改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确定了秦东陵研究的新的课题目标,对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秦东陵及其周边区域作进一步高密度的踏查和勘探,以求弄清各个陵园范围和基本布局。工作开始以后,很快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核实了80年代的勘探结果;第二,新发现了许多地下文化遗存,其中1号陵园新发现古墓葬、建筑遗址等遗迹20处,2号陵园新发现遗址1处,3号陵园新发现遗址迹象10处,4号陵园新发现遗迹10处,2、3号陵园以东斜口街道办事处一带新发现遗迹28处,初步判断有可能是一处新的秦公陵园或战国秦代地下文化遗存;第三,田野考古调查勘探还在先前确定的秦东陵范围之外,新发现较大规模的地面建筑遗址,新发现不少排列有序的古墓葬。有征象表明,随着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秦东陵陵园的范围、布局及内涵等将进一步清楚。 在现代考古理念之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也调整思路,重新设定了关于始皇帝陵主体格局探索研究的目标和技术路线,方法上则全然以考古勘探为主,在认真疏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几十年始皇帝陵考古积累的基础上,有轻重区分,也有缓急安排,对秦始皇帝陵园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考古勘探,秦陵考古队一共勘探了100多万平方米,包括由于沙石原因多年钻探一直无法取得进展的陵园南区,实现了秦始皇帝陵园以内的全面勘探,这无疑大大提升了秦始皇帝陵研究的基础平台。 不仅如此,在这一勘探过程中还有多项意义重大的新发现。勘探中新发现了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北门遗址,是2010年秦陵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它证实了外城北门存在,平息了多年关于有无外城北门的学术聚讼,同时也为秦始皇帝陵的整体格局和朝向提供了重要实证。 此外,内城北墙上两个门址的考古勘探,也提供了不同于以往了解的新资料和新信息,它与其它内城门的结构、尺度完全不同,位置亦不居中,对陵园整体形制研究也有不寻常的意义。 考古人员在内城西北区域和西内外城之间都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址,一些建筑遗址或可能与秦始皇陵陵寝建筑有关,尤其正处于秦陵寝建筑北侧一带的建筑遗址,范围大,结构复杂,很可能是陵寝建筑的重要部分之一;一些建筑则连接着园寺吏舍遗址,或还是园寺吏舍遗址的另一部分;还有不少难以骤定性质和归宿的建筑遗址、道路等,其范围之大难以想象,或已是秦始皇帝陵特征性标记之一。 除了发现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址外,考古人员还在秦陵南区内外城之间新发现了2座陪葬坑,编号为K0901的陪葬坑呈方形,而另一座编号为K0902的陪葬坑其形状则呈刀把形,两坑下面都有红烧土或焚毁坍塌造成的空洞。 同时,在秦始皇帝陵园内外城之间还存在着10多座秦汉墓葬,考古人员发掘了其中的8座,这为秦始皇帝陵园历史变迁提供了的重要信息。其中南内外城垣间的M1、M2使用长条形实心砖筑成墓室的作法是迄今为止未曾发现的新材料。 虽然秦始皇帝陵考古注定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但积以年日,有关陵园的格局和脉络已经逐渐明晰起来。埋在地下的帝国奇迹,正在褪去它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从秦人东出陇山,到建都雍城,乃至一统天下的时候,在秦人的后方始终都存在着另一个不可小视的部落——西戎。 马家塬战国墓地---西戎文化的再现 在两周时期,“戎”是活跃在中国西北历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多支西戎生活在陇山东西,早期的周人也被认为曾经窜于戎狄之间,西戎和周处于长期的对峙状态,西周王朝的灭亡和申侯联合西戎所发动的叛乱有直接的关系。早期的秦人从遥远的东方迁徙到甘肃东南部的时候还相当羸弱,周王朝把秦人安置在甘肃东南部在很大原因上是为了帮助他们抵御西戎,所以史书记为“在西戎,保西陲”。秦人虽和西戎之间有短暂的联姻,但战争状态一直在持续,秦人在西陲的大骆一支就为西戎所灭。 早期秦人就是在不断与西戎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庄公之父秦仲在复国与西戎的战斗中阵亡,直至庄公时才驱逐了西戎,光复了西陲。此后经过秦人数代的经略,至秦穆公时“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武公时首次在邽戎之地设立了邽县,进一步确立了秦对西戎的统治。秦与戎的战争一直持到战国时期义渠之戎被秦人征服。秦人在稳固了自己后方后,得以向东发展。随着秦人对西戎的征服。西戎诸族有的被内迁,有的向西方和西南迁徙,留在当地的多沦为秦人的附庸,同时部分西戎也融入了秦人当中,共同参与了华夏化的进程。 考古学上所认识的羌戎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其后的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和四坝文化等也被认为和羌戎系民族有关。先周和早周时期发现在宝鸡一带以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可能和姜戎有密切的关系。甘谷毛家坪遗址的发掘发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秦人遗存和西戎的遗存。但进入战国时期,西戎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再一次变得模糊,而马家塬战国墓地的发掘为我们认识西戎文化的面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珍贵的实物资料。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这里有古代汧陇古道可通关中平原。墓地以大型墓葬为中心呈半月形布局。墓葬形制可分为两侧为阶梯式墓道中间为斜坡墓道的竖穴木椁墓、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三大类。墓葬中普遍发现有殉牲,主要为马、牛和羊,部分墓葬还殉狗。个别墓葬还发现有牲祭的现象。绝大多数墓葬随葬有装饰不同、数量不等的车。其中九级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中普遍随葬有五辆车。竖穴中有车四辆,装饰最豪华的第五辆车见于前墓室中,这类车辆有贴金银铁车器,以贴金银铁饰件、金银动物形饰件、镂空金银花形饰件和汉紫、汉蓝、铅白珠子进行通体装饰,极其华丽,是目前发现的装饰最为豪华的车辆。竖穴中随葬的车辆分为髹漆再以方形和三角形铜镂空花饰件装饰的车、髹漆车和未经任何装饰的木质车辆三类。另为,等级较低的墓葬还使用方形和三角形锡镂空花饰件进行装饰。 随葬品中各类质地的珠子数量最多,金银器次之。铜器的主要器类有鼎、壶、甗、铲足鬲、镜、镞、戈等;金银器主要为金带饰、金耳环、银杯及其他各类装饰品;铁器有铜柄铁剑、铁戈、铁矛等;陶器为罐、壶、釜、铲足鬲。珠子的质地和形式多样,有玻璃、绿松石、肉红石髓、汉紫、汉蓝、铅白。发现有一定数量的蜻蜓眼。等级较高的墓葬中墓主有一到三条不等的金腰带饰和金带钩,级别较低的有锡腰带饰。其中16号墓葬墓主头顶部有圆形金饰,佩金项饰、银项饰和金耳环,腰部有金腰带饰三条,小臂部有金臂钏,腰下部和腿部有大量的铜十字形节约,足底部有银质鞋底。另外,在左臂部还发现有银马和铜柄铁剑,身体周围有大量的排列有一定规律的汉紫汉蓝和铅白珠子。 金银器的加工工艺包括了剪切、镂空、铸造、捶揲、錾刻、掐丝、镶嵌、焊接及金珠工艺等多种工艺。 马家塬墓地包含了多种文化因素。反映欧亚草原西部的文化因素有大量使用金银器的传统,金珠、掐丝和宝石镶嵌工艺,其中的一部分动物纹样等。体现了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影响的因素有带柄铜镜、动物纹带饰、有銎镞等。与秦文化和中原文化相关的因素是铜壶、铜鼎、铜甗和铜戈等。体现当地地方特征的文化因素为阶梯式墓道的竖穴偏洞室墓、装饰豪华的车辆、铜铲足鬲等。当然,这些文化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件器物上有时也会体现多种文化因素,有的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而且这些文化因素在马家塬墓地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充分地进行了融合。这种多种文化因素有机共存的文化面貌当是战国晚期西戎文化的真实面貌。 马家塬墓地是目前发现的等级最高的西戎贵族和首领的墓地。大量金银器和装饰豪华车辆的使用,表明当时的西戎贵族和首领占有了大量的财富,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秦当时采取的对西戎进行怀柔统治的政策有关。为了保持后方的稳定,秦国可能给予了大量的赏赐和馈赠;另一方面,因为统一六国战争的需要,当时秦戎之间有大量马匹贸易,西戎因此也大获其利。而多种文化因素在该墓地共存的现象可能与十世纪以来欧亚草原游牧化进程完成后导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亚历山大的东征、西戎的迁徙和秦戎关系的变化等多种原因有关。 虽然西戎文化有着兼容并蓄的特点,但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秦文化却是真正的强势文化,也正是这种强势文化造就了大秦帝国的辉煌。 从封国走向帝国的秦文化 中华民族今天以伟岸的身躯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古老而漫长的历史孕育出优秀的民族文化。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堪称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秦在西周时期本为居于陇东一隅的附庸小邦,东周初年立国后,逐渐东向,进入关中平原,经春秋战国间的发展壮大,最终越过黄河,统一六国,并以自己的政治制度为范本,建立了秦王朝。正是由于秦王朝的建立,使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实现了从封国到帝国的转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曾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不论做出多么高的评价都不过的。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九十年代初期提出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问题可以概括为发展阶段“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和发展模式“三类型”(原生型、次生型、续生型)的理论,并指出这是我国自文明起步后,全部中国古史多次重复、立体交叉的模式时,苏先生还同时指出在中原地区“次生型”的发展模式中,“其中的秦最具典型性,自襄公(古国)缪公(方国)到始皇帝(帝国)三部曲”。 探索我国古代国家的发展历程,离不开秦文化,要诠释中国古代从封国向帝国的转变,秦文化考古成果则成为至关重要的实物依据。 已有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由于秦是在春秋早期历史发生纷乱与大动荡转折的紧要关头建立的诸侯国,较其它诸侯国更少了一些对西周“封建制”赖以存在的血缘政治的依存,从而导致世袭贵族政治较早的衰落。同时由于春秋初年秦之受封后与戎狄的战争在其立国之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而产生了由军功贵族对新占领地区进行管理和统治。在秦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气概和顽强不屈的精神,由西向东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其周边以及其所占领地区的各种人群发生交往,社会的最基本组织较早地向以地缘关系维系的地缘组织转变,因此使得秦文化较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贵族政治的衰落,统治集团成员由世袭到选贤,地缘组织的出现以及文化上的包容和开放性,无一不是建立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帝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而秦文化正是由于在战国晚期时已经具备了这些基础条件,才使得秦在东周时期,尤其是在战国时期七雄鼎立、逐鹿中原的大局势中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秦帝国,从而开启了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从封国到帝国的转变过程。 在秦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关中——天水一线一直都是秦人活动的中心地区,秦人正是从这里走向强大,走向统一。而关天经济区的成立则为秦文化考古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更好、更大的舞台,以彰显华夏文明为崇高目标的秦文化探索序幕已经拉开。 秦文化考古研究展望 2004年以来,在五家单位组成的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的共同努力下,秦文化考古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早期秦文化研究,在秦早期都邑的考古发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有的工作,为秦文化考古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望秦文化考古研究的未来,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首先,围绕秦早期都邑的考古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礼县西山等遗址群可能与秦西垂、西犬丘、西新邑有关;清水李崖遗址可能与非子秦邑有关。对于这几处遗址,还需要对其年代、布局和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既要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也需要进行局部的考古发掘。相信再经过若干年的工作,这些秦早期都邑遗址的确认是指日可待的。 其次是秦人和秦文化来源的研究。秦人的来源一直有东来说和西来说之争,过去主要是依靠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的不同解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随着秦文化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确认的秦文化遗存的年代,已经从春秋早期上推到了西周中期甚至更早。通过对秦早期遗存的不断发现和文化因素的分析及文化特征的认识,秦人和秦文化来源的最终确认应该是可能的。 对与秦文化相关的西戎文化的研究,也是秦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从时间和地域来看,寺洼文化、辛店文化以及以铲形袋足鬲为代表的文化,都与秦文化密切相关。在西汉水流域发现了寺洼文化遗存与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相邻甚至交错分布的现象,同时在秦文化遗址中也发现有寺洼文化的遗存。因此,现在已基本可以确认,这里的寺洼文化应该就是文献记载的西周时期与秦人发生密切关系的西戎的文化遗存。长期以来,对这类文化的考古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文化特征及演变、文化编年与分期以及区域文化类型划分等仍属难题。通过秦文化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应该可以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钥匙。此外,关于秦戎关系的考古学研究,仅在甘肃和陕西还不够,还应考虑在宁夏开展。 到目前为止,秦文化考古研究工作的重点仍是早期秦文化探索,工作区域主要在甘肃东部。随着该项研究工作的进展,应逐步在陕西境内开展工作。通过汧渭之会、平阳等秦早期都邑遗址的发现,理清秦人向东发展的过程。通过在雍城和咸阳遗址开展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全面揭示秦从封国到帝国的发展历程。 秦统一和秦帝国的建立,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影响重大,在我们复兴中华文明的今天,仍然需要认真地思考和总结。秦文化考古研究的开展,将会为我们全面认识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对后代的影响提供更多的实物证据,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认清现实,面向未来。 秦文化考古研究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界采用跨地区、多单位合作的形式开展重大学术课题研究的有益尝试。该项研究工作的进展,代表了中国考古学科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新动向。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打破区域界限,开展跨区域、多单位、多学科的合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国考古学科的整体水平。今后的秦文化考古研究,需要在这一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总结经验,为中国考古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秦文化考古研究的进展,还将发现一大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秦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展示,将会成为我们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今后的秦文化考古研究工作中,不仅要解决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而且要在考古工作的过程中,认真探索和推进考古发现的秦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展示,将考古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密切结合,为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考古工作中的文物保护事业 作为考古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保护的任务是,用科学手段保护和抢救新出土和已出土的各种材质文物。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对现场文物保护紧迫性、必要性认识的增强,以及每年面临数以万计文物的出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通过加大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力度,突出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理念的探索与实践,推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围绕这一目标,已陆续在梁带村、神禾原、和张家川等重要考古发掘第一时间介入参与现场文物的抢救和保护,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如张家川墓地现场文物维护和文物提取等重要的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真正实现了最大限度保留更多的实物资料,相同条件下获取更多的文物信息的目的。 针对目前繁重的考古发掘任务大量地下文物的出土,保护修复任务十分繁重,因此,科技管理项目制的实行和加强实际工作中的科研意识是探索发展特色文保之路的重要举措,从而使文物保护工作步入科学规范的良性发展轨道。 着眼于未来发展目标,我们将从强化科研优势、提升研究水平。其重点在于:针对现场文物保护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术,推动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制。提高现场文物保护的效率,形成规范化的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方法与程序,以最大限度地抢救文物,提取与保存文物信息;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工人培训水平,完善培训与管理制度,探索相适应培训方法、模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展出土文物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加大已取得成果的总结、宣传与出版力度,推动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真正从体制上建立多学科合作的管理模式,推动考古学、科技保护、其他自然科学的密切结合,提高研究层次与水平。 (撰稿:王炜林 赵化成 田亚岐 侯宁彬 张仲立 王辉 滕铭予 王建新 杨军昌 赵西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