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作和社会实践中的创造与发明。经典手艺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珠联璧合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工艺制作的精髓。手艺消失正说明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大规模的现代产业的转变,还有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观念的转变。 留住手艺是当代人的一种失落与怀旧的情结。拿生活用具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精美绝伦的复制品,即便损坏了,还可以再买一个,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如果是具有唯一性的手艺品,失去了就可能永远地失去。所以,像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如果落在一个文化人的手里肯定要比落在一个利欲熏心的俗客的手里要幸运百倍。即使偶然磕碰碎了,也会想方设法将它锔好,虽然无法完好如初,但毕竟还能够作为一种文化的实物载体留存于世。 民间有许多手艺已经丧失了实用性。它们从生活中分离出来,生命注定是短暂的。如果它们的身上还能闪烁文化的光芒,恐怕可以苟延残喘,甚至死灰复燃、梅开二度。人类的智慧有时足以违背物理天意而改变自然规律,就像有人要让恐龙返生于地球,至于后果就不考虑那么多了。 怀旧与失落,让一些人重操旧业留住手艺成为一种时尚。拥有财富的人更想拥有文化。传统手艺逐渐成为新的行当,专门为有钱人所操纵的新领域。其实,我们需要留住的绝对不仅仅是手艺的本身,而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如果我们人类所有的手艺都保留了下来,那么多的手艺品恐怕无法让人立足。存在的合理性是存在的最高法则。当然,消逝的未必都是我们所愿意抛弃的。 人类失落的文化和文明是不计其数的。有的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像潮汐一样,想留也是留不住的。有的时光漫长,老而不死,又生新枝,像华夏文明、儒家文化等。但毕竟海要枯的、石要烂的。海枯石烂对于人类来说是漫长的,对于地球和宇宙来说那是稍纵即逝,比流星雨从我们眼前飞过还要快千倍万倍。随着人类大同世界的到来,复杂多元的文化日趋单纯。就拿人类的语言来讲,有多少语种或语言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别的不说,就说满文、满语,还有几人能说会写? 譬如中国中古时期的西夏文化,包括西夏文字、语言都随着党项民族的逐渐被同化而消失,留下废墟、陵寝和断壁残垣。自从张澍和刘青园发现了西夏文字到现在已经200年,中国考古专家在大夏国的废墟和遗址上发掘了大量文物遗存。光解读西夏文字就耗费了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毕生精力。西夏文明是中国中古文明的一个地域性的印证。这个王朝历经十代帝王,谁个帝王又愿意自己民族的文化、文明灰飞烟湮呢?但,它终于抵挡不住历史的烟尘而寿终正寝。透过历史的封尘我们能看见什么呢? 凡是深读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人,都油然滋生对月浩叹的大寂寞和面对宇宙无助的大孤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如果我们面对浩瀚宇宙感到渺小的话,那么对过往烟云也就无所畏惧了。我们应该留住什么,我们应该放弃什么,作为人类应该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0月27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