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未来的希望
我认为,要谈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的发展,首先得明确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考古学文化。 其次,要明确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遗存所表述的考古学文化及其文化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一类是考古学遗存所表述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群社会结构的研究。这两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①考古学文化的序列与谱系研究;②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包括生产力、经济类型、经济结构等方面;③人的精神领域的研究;④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整体社会结构的研究。总之,是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这几个方面是考古学永远的四大主题。这四大主题的每一个主题,又可具体化,即分解为不同的具体课题。如何分解,当视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研究现状而定。要之,虽可分解为不同课题,但诸课题之间往往相互衔接而构成不易分割的链条或板块。这些主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评价当前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发展的标尺。结合考古学这四大主题,考察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的现状,我认为,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在中国来说,处于不上不下的水平。其原因如下: 1.从考古学序列与谱系研究方面看,我们在全国不算落后,但各地区各时代发展不平衡。从时代来说,青铜时代的比较清楚,青铜时代之前的比较薄弱;青铜时代之前的研究,内蒙古东部和辽西、辽东地区研究基础较好,黑龙江、三江平原则相对薄弱;历史时期,高句丽、渤海的研究比较前沿,但与其同时的考古学文化以及高句丽、渤海之前和之后阶段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2.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方面看,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史前时期存在着两类新石器时代遗存。从现在的材料看,农业最早起源很可能不是东北。究竟哪些文化是以种植农业为主要的生计方式?新开流文化无疑采取的是渔猎与采集并行的文化。当把农业革命视为是否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的思潮传到中国时,我于1982年首先在《农业考古》上提出东北存在着两类新石器时代遗存的认识。90年代我又提出东北地区存在着两类文明,即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甘青地区无疑是由农业文明转化为牧业文明,东北地区是否亦是如此,还是有一部分居民是由渔猎业发展到牧业的?白金宝文化主要的谋生手段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研究。我们不能说夏家店上层文化没有农业,但我们必须看到,它的牧业文化也很发达,因此我们暂只可以说它的生计方式是亦农亦牧。但它的诸种经济所占比重如何,以及此种经济结构是由何种经济结构转化而来的等问题,目前仍不清楚。我曾发表过文章,说在民族学上牧业文化实际上可以分为定居牧业、游牧和季节性牧业。从考古学上如何辨别这些不同的牧业文化,这些牧业文化的具体状况如何,这些我们均未开展过研究。我写过一篇文章,说只有到饲养马的时候,人群和牧群才可以大规模的流动,才具备走向游牧的条件。那么从何时开始饲养马呢?又是何时将马作为牧业文化的一种工具呢?这些都要好好研究。因此,从对经济结构研究来看,我们不能说是先进的。 3.从考古学的精神领域的研究,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整体社会结构的研究方面看,史前时期牛河梁遗址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在精神领域的研究方面,相较其他考古学文化来说,是比较好一些的,但缺乏具体深入的解析,仍基本上处于大而化之的研究阶段,有些学者的“研究”,还停滞在易经的信徒讲易经,巫师讲巫师的水平,这样的研究,是神而又神,说的神是被他们神化了的神,而不是当时人们信仰的神。但牛河梁遗址诸积石冢内的墓葬,哪些墓葬是共时的?哪些是历时的;它们这些冢哪些是共时的,哪些是历时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似乎也没有搞清楚。如是这样,就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工作来解决。因此必须先把脑袋冷静下来,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再去开展工作。此外,诸多青铜文化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高句丽和渤海又处在什么社会发展阶段,这些问题基本上无人问津,问津者也只是作了教条主义的图解。这些都是薄弱环节,也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和课题。 四、如何走向未来 1.对已经发表的资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所谓深入研究,就是要按时代、按地区、按文化,乃至按单位进行一番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整理,依时代、依地区和依考古学文化理清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找到其问题或薄弱环节。问题或薄弱环节就是课题,就是学科的生长点,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我们这次会议所以定名为“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目的,也就是如此。通过这次会议,我们有的追求达到了,有的没有达到,总的来说,提醒大家应该如是为之的这一目的,基本上达到了。总之,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做好这方面工作。另外,我希望从事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的朋友,在提高考古学水平的同时,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增进和提高我们接纳遗存释放信息的能力。何谓考古学研究,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就是研究者和遗存释放信息之间的对话。研究者无接受释放信息的能力,就难以实现对话,就实现不了研究。可见,增进和提高接纳遗存释放信息的能力,对研究者来说,就成了头等大事。 2.把应写成报告,但未写好报告的材料写好报告。希望三省一区一校采取一切手段,尽一切可能把材料整理好,把报告刊印出来。如果把这些债还清了,我们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会进入一个新阶段。一个真正的考古学家,如果田野工作过不了关,没有整理过一批材料,没有出版过一本考古报告,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考古学家。这一点,我希望三省一区一校都得注意。我们要抓报告,没有质量的报告是不合格的报告,不合格的报告是损害科学、损害文物的报告。 3.到田野中去,到资料中去,让材料牵着鼻子走。只有让材料牵着鼻子走,才会有原创性。没有原创性的学者,不可能成为一流学者,要想成为一流学者,一定要在资料中、田野中找到课题。一些人之所以只能停留于二流学者、三流学者层面,是因为他们只会到学术市场里去找题目。 4.有些人问我,我这个单位应该怎么发展,是否需要搞个课题让大家去研究?是否需要开个讨论会?这涉及单位如何进行基本建设的问题。三省一区的文物考古研究所,如何搞基本建设?基本建设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好经济建设中的考古工作,要求发掘者抓准、抓好课题,提高田野工作质量,并用多学科手段吸取遗存释放的信息;二是保存和保护好考古工作中产生的文字、图纸、照片及实物资料;三是督促、组织好考古发掘及调查资料的整理及编写好考古报告;四是做好有关文物行政部门交办的文物保护工作;五是完成上述工作的前提下,有条件的话,可组织一些自择课题的研究工作,包括一般说的主动的考古发掘;六是创造自由、自主的学术环境,活跃学术空气,为那些奋进向上的研究人员提供适当的研究条件,让他们进行独立自由的学术研究。要之,学术研究是学者自己兴趣的所向,质量高的学术研究,只能靠自己自择题目,自己刻苦努力才能做成。单位只能出点课题,供大家参考,也可以在个人志愿的前提下,组织联合攻关和召开一些会议,或提供条件,让他们自行组织学术沙龙,交流研究成果,进行自由讨论。 我今年76岁,往80奔了,我早就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夕阳西下,我能做的,只能是敲边鼓。希望大家搞好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推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的发展,加强东北地区的文物保护。 (本文原为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题目为编者所拟。)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1月13日7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