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至18日,由湖南省文物局和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考古学会、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州市文化局共同承办的“湘赣粤桂考古峰会”暨“湖南省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在永州市召开。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考古司司长关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四省(区)文物局与考古所嘉宾,以及湖南各州市文物部门的150余人与会。 关强在开幕式的致辞中向在座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提出三点期望与要求:一是在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要树立法治意识、树立课题意识、加强保护意识。他说,树立法治意识,加强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健全完善考古制度,包括人才、经费等方面。尤其要学习老一辈考古工作者扎实、严谨的学风,坚持优良传统,秉持道德风范。二是完善基础工作,各级文物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基础文物保护工作;三是提高服务意识,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有效模式。张忠培先生阐释了文物与考古的辩证关系,文物是考古学所以产生、存在以及谋求发展的“命根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考古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考古工作者要做好文物保护的排头兵,担当起一个文物工作者应该担当的责任。 湖南省考古学会自1981年成立以来,目前已举办了十次考古学会年会,而本次年会已不仅仅是湖南省考古界的一次学术活动,随着近年来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永州地区取得的考古成果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年会的议题将视野放在更广阔的范围,为加强区域间的学术交流,探讨区域考古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横跨湘赣粤桂四省的南岭廊道的区域文化交流与传播成为会议的主题。南岭文化走廊,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文化的接触地带,在考古学文化的进程中,围绕南岭南北两侧,曾经发生过规模空前的文化浪潮。深化对南岭地带的考古和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许多具有世界意义而尚未解决的历史难题。与会专家结合南岭地区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考古工作,围绕南岭地区在考古学上的重要性和跨区域、跨学科合作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用2年的时间在潇湘上游集中开展工作,基本建立起了湘南永州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并确定了相关的文化类型。学者们认为,潇湘上游地区的新发现,历时长、面貌复杂、新颖。其中的部分文化因素分布广泛,是探讨南岭两侧关系的重要资料。傅宪国通过南岭南北两侧考古新发现的具体研究,认为环珠江口地区的白陶更有可能源自于湖南沅水流域的高庙文化和松溪口文化。由沅水支流渠水、巫水至桂林,经漓江、桂江、西江,至珠江三角洲这条水路,当是目前所知最早、最清晰的沅水流域史前文化达至环珠江口地区的主要途径或通道。伴随着这些发现和研究,更多的思考和问题也随之提出,万年前南岭两侧人类的生业模式是否已经开始不同?南岭两侧地区存不存在一个“中石器时代”等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设立课题有意识的开展。赵辉通过珠江三角洲与潇湘地区考古材料的对比,认为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很大程度的同步性,亦有各自特点。应在更大的范围内思考如何将潇湘地区的文化纳入整个中华文明的研究体系中。有学者从区域视角下审视南岭文化中心带,亦有从出土铜器反映的湖南与岭南的交通角度观察和探讨岭南岭北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与会学者认为,鉴于南岭地区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区域合作机制以及设立课题联合攻关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无论从自然还是人文地理以及考古学的区系类型理论来看,南岭地带区域考古合作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无论从概念还是从制度运行上来说,南岭地带区域考古合作都给出了一个崭新的视野空间。苏秉琦先生早就提出不能以行者区划来开展考古工作。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开展相关课题的联合研究,这将是今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关强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带动南岭一带考古调查、发掘及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并为中国区域考古合作提供经验。正如李伯谦先生在总结发言中所说,湘赣粤桂四省一起探讨南岭地区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合作,对于考古学的发展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将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8月27日3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