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0010。 达力扎布 《喀尔喀法规》(Qalq-a Jirum 亦译《喀尔喀法典》)是一部地方法规汇编。它收录了喀尔喀部土谢图汗为首的一部分王公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间先后议定的十八篇法规。内容包括维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和台吉等贵族特权,有关库伦、寺庙、喇嘛和属民的管理,人命、伤害、盗贼、诬陷、失火、逃人、乘驿、军事、审判,以及婚姻、财产继承、贸易、借贷、狩猎、救助等,涉及到了喀尔喀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最初制定的《喀尔喀三旗大法规》是其主要部分。 喀尔喀部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归附清朝,此前清朝已为外藩蒙古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崇德八年(1643年)理藩院编辑《蒙古律书》(即《蒙古律例》)颁发,作为外藩蒙古各旗行政、断案的主要依据。康熙六年(1667年)和三十五年两次修订,康熙三十五年还颁发给了喀尔喀各旗。[i]那么喀尔喀归附十八年之后为什么又自行制定法规呢?有的学者认为喀尔喀归附后清朝统治者担心立即推行清朝的政治法律制度会引起反抗,故允许其“暂仍其俗”,而喀尔喀王公为保持自己民族传统和独立性制定了《喀尔喀法规》,并实行了近八十年。[ii]另有的学者认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之前清廷忙于征服西北地区,没有干涉喀尔喀内部事务,所以,喀尔喀王公制定了这部法规。[iii]也有学者认为喀尔喀归附后在法律上没有受清朝支配,雍正六年(1728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间是《喀尔喀法规》和清朝《蒙古律例》并用及过渡时期,至乾隆五十四年以后清朝法律才完全替代喀尔喀法律。[iv]此外,对《喀尔喀法规》实行范围也有不同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即仅在三旗之内;先在三旗后来扩大到土谢图汗部及库伦沙毕纳尔;在左翼两部及库伦;在整个喀尔喀实行等。[v]澄清这些问题,对于了解清朝对喀尔喀政策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拟作初步探讨。 我们从清代史籍记载来看,所谓清廷没在喀尔喀立即推行清朝政治法律制度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其实喀尔喀部归附后,清廷立即推行了清朝的政治法律制度。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会盟时清圣祖敕谕喀尔喀:“待汝等以四十九旗例”,仍留汗、诺颜、台吉名号。“又因汝等下人互相偷窃,各增设扎萨克管辖,以便督察。以汝等向无法度,颁行一定律例。……凡事必皆照所犯依律处治。”[vi] 康熙三十年在喀尔喀设旗,三十一年,把喀尔喀分为三路,给各旗颁发印信。[vii]同年其扎萨克与内扎萨克一例颁给俸禄。[viii]三十三年土谢图汗、车臣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进九白之贡。三十九年定年例来朝之喀尔喀汗、王公台吉等赐宴赏赉及五旗王府宴请,一如内扎萨克之例。[ix]此后又安排了朝觐年班和围班。康熙年间,喀尔喀与内扎萨克一样三年一次会盟,[x]“清理刑狱,编审壮丁”[xi],清廷派大臣参加,重要案件由钦差大臣依《蒙古律例》审理。在政治制度方面喀尔喀除保留三汗名号外,几乎与内扎萨克无别。 不过《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康熙三十年七月甲午条记: “命喀尔喀新降之众暂仍其俗。理藩院奏喀尔喀人等既与四十九旗同列,则众扎萨克自亲王以下骁骑校以上,凡请安进贡奏事,或遣使或亲来,俱应照四十九旗例。土谢图汗、车臣汗旗内自王以下骁骑校以上,凡行事亦应与四十九旗同。土谢图汗、车臣汗其身仅存汗号,应令进九白之贡,伊等使人仍令照前例,至折卜尊丹巴库图克图亦照前例。奏入得旨,喀尔喀人等初降,新行安插,俟三年后依此议行。折卜尊丹巴库图克图亦令贡九白”。[xii] 有的学者依据此段中“命喀尔喀新降之众暂仍其俗”一句,认为此时在喀尔喀没有推行清朝法律。[xiii]其实此句是本段的提示句,指的是请安朝贡事。当时理藩院奏请喀尔喀既归附,众扎萨克应依内扎萨克四十九旗例朝贡和赏赐,土谢图汗、车臣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仍依旧例进九白之贡。但是,康熙帝考虑到喀尔喀离故土南来,未能安居,仍受准噶尔的威胁,故谕“暂仍旧俗”,三年后依议实行。 在法律方面,雍正朝《大清会典》记载:“(康熙)三十一年覆准,喀尔喀等人众事繁,当使各知法度,亦照传谕四十九旗例,每扎萨克各给《律书》一部。”[xiv]现藏于蒙古国中央图书馆的康熙三十五年本《蒙古律书》就是从车臣汗斡耳朵发现的。[xv]乾隆五年,土谢图汗部副将军成衮扎布呈文理藩院请求颁给《蒙古律书》。满文原文为: Cenggunjab i bitehe: Tulergi golo be dasara jurgan de alibume unggihe. fafun bithe bahabubure be baire jalin. kalkai jasak i taiji puncukrabden i alibuha bithede puncukrabden mimbe jasak i taiji sindaha ci ebsi jurgan ci wesimbufi tokdobuha baita icihiyara monggo fafun-i bithe kemuni minde bahabure ūnde be dahame bairengge jiyanggiyūn wang ni baci ulame jurgan de bolafi baita icihiyara monggo fafun i bithe emu debtelin šuwaselambufi bahabureu sehui. Baicaci meni kalkai geren jasak sede jasak tome baita icihiyara monggo fafun i bitehe emte debtelin bahabuha puncukrabden be jasak i taiji sindafei doron be bahabuha ofi aide baita icihiyara de monggo fafun i bithe akū oci icihiyara de mangga be dahame bairengge amba jurgan ci kooli songkoi jasak i taiji puncukrabden de baita icihiyara monggo fafun i bitehe emu debtelin šowaselambufi bahabuburu erei jalin alibume unggihe. [xvi] 即:“成衮扎布文:呈理藩院,为请颁给律书事。喀尔喀扎萨克台吉朋楚克阿拉布坦呈文[臣衙门]称,臣朋楚克阿拉布坦自受封扎萨克台吉以来未曾领到理藩院奏定办理事务(或案件)的《蒙古律书》,因恳请将军、王转报理藩院给[臣]刷印颁发办理事务的《蒙古律书》一部。据查我喀尔喀诸扎萨克各颁给一部办理事务的《蒙古律书》,朋楚克阿拉布坦被授予扎萨克台吉及印信,因无《蒙古律书》,难以办理事务,因报请大衙门(理藩院)依例刷印《蒙古律书》一部,颁给朋楚克阿拉布坦,为此谨呈。” 成衮扎布与定边左副将军、赛音诺颜部的成衮扎布同名。是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从子车木楚克纳木札勒长子,汗阿林盟(即土谢图汗部)右翼左旗扎萨克多罗郡王,兼所部副将军、参赞大臣。[xvii]朋楚克阿拉布坦是车木楚克纳木札勒弟,成衮扎布的叔父,雍正八年(1730年)受封扎萨克一等台吉,从其兄之旗分出人众,别为一旗,即右翼左后旗。[xviii]此文说明自喀尔喀归附之后,清朝就给每个扎萨克颁发《蒙古律书》,一直实行清朝的法律制度。梁赞诺夫斯基所说康熙三十五年《蒙古律书》只强制实行于内蒙古地区,而喀尔喀仍实行自己原有的《喀尔喀法规》,[xix]以及前述乾隆五十四年才在喀尔喀全面推行《蒙古律例》的说法都不准确。 但是,喀尔喀部对《蒙古律书》个别条例曾经变通执行,如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高宗谕:“蒙古偷窃四项牲畜为从之犯发遣邻近盟长虽属定例,但此等不肖蒙古妻子家产仍在一处,究亦罔知畏惧,徒有益于邻近盟长,按喀尔喀行窃从犯既改为鞭一百,罚三九牲畜给与事主,人犯仍留本旗,嗣后各蒙古行窃为从之犯皆照此例行,将发遣邻近盟长给台吉为奴之处停止”。[xx]喀尔喀改《蒙古律书》偷窃从犯的惩罚条例于雍正六年(1728)。《喀尔喀法规》蒙古文原文为: Ken kömün qulaγai kibesü, kedün qulaγaiči bolbasu čöm-i qaisi qaisi-ben dörbe dörbe aldan örgün gün γajar uquju nige jil daγustala qoriy-a. aq-a qulaγaiči-yin eme(em-e) ör-e ger mal-i kiyiskejü mal-un ejen-dü bariju öggüy-e. degüü qulaγaiči nar-i γorbaγad yisü boda-bar yalaly-a, qulaγaiči-yi qoduγ-ača γarγaγsan qoyin-a jaγun tasiγurdaγad, γorban jil boltal-a tüley-e(tülege) tegülgey-e. qulaγai talaqu yalalqu čaγ-tu öber-ü yaγuma-ača inu üldegejü öggüy-e 即:“凡偷窃者,无论窃贼多寡,各掘一深、宽各四庹之牢井,(投入牢井)监禁一年。抄没主犯之妻子、帐幕、牲畜给牲畜主人。从犯,各罚三九牲畜,盗贼出牢井后,各鞭一百,令拾柴三年。没收贼产畜时从贼人财产中给其留一份。”[xxi] 这是土谢图汗旺扎勒多尔济和本部副将军丹津多尔济等奉旨会盟时,对《蒙古律书》有关惩治窃贼的规定做了变通,其中掘地牢是喀尔喀根据牧区特点创设的监禁措施。乾隆十四年,清高宗把喀尔喀处罚从犯的这项规定推行于整个蒙古地区,乾隆五十四年修订《蒙古律例》时亦据此改定。这个变通规定显然是经清廷批准的。 乾隆十一年(1746年)五月,喀尔喀扎萨克图汗巴勒达尔、车臣汗达玛林、赛音诺颜部大亲王德沁扎布、土谢图汗部管理库伦事务的额沁多尔济亲王(土谢图汗敦多布多尔济死,新汗未封,故无土谢图汗)、赛音诺颜部世子副将军成衮扎布、土谢图汗部副将军郡王成衮扎布、扎萨克图汗部副将军贝勒青衮咱卜、车臣汗部副将军辅国公巴苏等在四盟轮值处会盟,又共同商议了对盗贼的处罚规定,《喀尔喀法规》蒙古原文为: Aliba ilete qulaγai kigsen kömün-i degedü-yin qaγučin čaγaja-u yosuγar alaγad, ger mal ba eme keüked selte-i čöm mal-un ejen-dü öggüy-e. basa degüü qulaγaiči-ača γorban yisü yala abču mal-un ejen-dür öggüged, jaγun tasiγur jangčiqu-eče γadan-a kereber yala ülü güyičekü bolbasu ger baraγ-a ba toγuu-a(toγu-a) tulγ-a-yin jerge-yin qamuγ yaγuma-yi inu nige yisü boduju, keüked tai kömün-ača yisün mal-dür nige keüked boduju, qoyar yisü-dür qoyar keüked boduju ögkü-eče γadan-a, qoyar keüked-eče ilegüü bariju ülü öggmüi. keüked ügei er-e eme(em-e) qoyar bolγula eme(em-e)-i inü bariju öggüy-e. γaγča bey-e kömün bolγula ön kü bey-e inü bariju öggüy-e. mal ba eme(em-e) keüked-i ögkübčü erke ügei dutaγsan yala-yin mal bui bolbasu degedü-yin čaγaja-yin yosuγar nigen mal dur qorin tabun tasiγur jangčiqui-dur jaγu-ača buu önggregülüy-e. eyimü bolqu daγan maγu yabudal-tu qulaγaiči nar jalγamu gemen toγdaγan kelelčegsen ni temdeglegsen-eče γadan-a bosud aliba jüyil-ün kereg-ün učir-i čöm degedü-yin čaγaja-yin yosuγar dörben ayimaγ nigen adali daγaju yabuy-a gemen kelelčebe. 即:“凡公开偷盗之人,均照皇上旧例处死,其帐幕、牲畜、妻子、子女全部给牲畜主人。从犯罚三九牲畜,给牲畜主人,鞭一百,若罚畜不足数,其帐幕、家具、锅、锅架等一切财物抵一九牲畜。若有子女,一个孩子抵一九,两个孩子抵二九,但不得超出两个孩子。若没有子女,只有夫妇二人,则以妻子作抵。若为单身汉,则将其本人交给[畜主]作抵。若将牲畜、妻子、子女交出后,仍不足所罚牲畜数,照皇上法规每头牲畜鞭二十五,不得超过一百鞭。这样盗贼不敢作恶。如此商定记录外,其余事情四部一体遵行皇上法规。”[xxii] 这次盟会上为平息盗贼议定了较为严厉的惩罚措施。规定凡公开偷盗之主犯依皇上旧例(《蒙古律书》)处死,从犯除依雍正六年规定处罚外,罚畜不足则罚没其妻子,单身人以其身作抵,仍不足数再依皇上法规(《蒙古律书》)鞭打抵罪,并在全喀尔喀实行。这里的“其余事情四部一体遵行皇上法规”一句说明喀尔喀四盟此时一体实行《蒙古律书》,只有个别条款的内容是经四盟商议变通的。据档案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汗阿林盟(土谢图汗部)左翼右末旗扎萨克乌尔津扎布判“敖恩孛胡案件”时仍依此变通规定判案,未上报盟长,并役使所罚没的从犯之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事发,被削爵。盟长逊都布多尔济也因失察被罚俸一年。[xxiii]显然这个变通规定早已不准实行。 清代一些史籍中有喀尔喀很早就实行《蒙古律书》的案例。如乾隆四年七月“理藩院奏,审讯得喀尔沁(喀喇沁)多罗贝勒额外侍郎僧滚扎布等奏称:喀尔喀公萨木丕尔所属管旗章京德勒登等告称,公萨木丕尔隐匿男丁、台吉阿玉尔扎纳夺取人口、银两,车臣汗达玛林等将伊等之家产牲畜尽皆抄没,又砍伤台吉垂木珠尔之母,将伊族人用刑拷治等因,请将车臣汗达玛林等分别治罪。得旨,此事车臣汗达玛林等理应照部议治罪,但怜伊等不甚晓法度,而伊祖父累世宣力国家,著将达玛林革退盟长、削除车臣汗名号之处特予宽免,著罚俸一年。车陵旺布巴素革退副盟长、永行停俸之处著宽免,罚俸六个月。萨木丕尔降调公爵之处著免,罚俸一年。阿玉尔扎纳革退台吉之处著从宽,取三九赎罪牲畜。余依议。此次系朕特恩宽免,嗣后伊等若不悛改,仍行苦累属下人等,贻误公事,必照部议治罪。将此旨明白晓谕。”[xxiv]从这起案件来看,在乾隆初年喀尔喀的重要案件由理藩院审理,依清朝蒙古法律来裁定。 喀尔喀副将军档案中也有相关记载: 第一例,蒙古文原文为: Čerig-ün küriyen-ü mongγol jurγan-u bičig: jisiyen-ü tusalaγči jangjun güng-dü ilegebe. Čingdalan kürgekü tüsimel čerig-i γarγaqu-yin učir. Ilete buliyaqu-tu qoyar kömün alaγsan qulaγaiči Dasi-yi man-u γajar-un yal-a toγtaγaju ayaladqaγsan yosuγar Uliyasutai-yin kebei amban-du körgegüljü darui deger-e čabčiju alaγad toloγai-yi elgüjü olan-du üjügül gemgsen jedze bičig körčü irejüküi. Eyimü-yin tulada jangjun güng-ün jisiyen-ü γajar-ača edüge qordun nige tusalaγči tayiji ču bolba qusiγu jakiruγči janggin nar ču bolba nige γarγaju, tabun batu sayin čerig-i tasilaγulju čüm buu saγdaγan tai γarγaγad man-u jurγan-du ilegejü, uliyasutai kebei amban-u dergede körgejü darui deger-e čabčiju alaqu kündü yalatu qulaγayiči mongγol dasi-yi körgegülküi-dü küliyejü bayanam. Edüge deger-e čüm jarlaju γarγaγad man-u jurγan-du ilegegtün, saγadγaju ülü bolumui. Mün kü ene γarγaγsan tüsimel čerig-un ner-e qusiγu-yi bičig kijü man-u jurγan-du ilegegtun. Egün-ü tula ilegebe. Tngri-yin tedkügsen-u arban jirγuduγar on jun-u ilegüü dumdadu saryin sinin doloγan. 即“军营蒙古衙门致函轮值副将军公,为押送要犯派遣兵丁事。依本衙门议奏,将公开抢劫杀二人之盗贼达西押送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处,立斩,悬首示众之奏折已至。将军公之轮值处速遣协理台吉或管旗章京一人,辅以健壮兵丁五人,佩枪和撒袋至本衙门,等候临斩重犯蒙古人贼达西送至参赞大臣处。即刻选派[官兵]至本衙门,不得迟误。将所遣官员兵丁姓名、旗分,具文送至本衙门。乾隆十六年闰五月初七日。”[xxv] 从乌里雅苏台军营蒙古衙门这份公函可知此案是经该衙门奏准和执行的。以下列举的蒙古文档案篇幅都较长,因此只摘译其主要内容。 第二例、乾隆十七年,喀尔喀赛音诺颜部辅国公贡格敦丹旗请驻乌里雅苏台四盟轮值处缉拿逃犯。该旗报称捉获一偷窃骒马僧人,自称是库伦的沙毕(徒弟),因库伦路途遥远本欲送往轮值处,但在押解前逃走。又称居于扎萨克图汗部贝勒旺济勒旗的巴颜,偷窃我旗阿尔纳的牛被捉获,亦在押送轮值处之前逃走。[xxvi] 第三例、乾隆二十四年,喀尔喀所属厄鲁特旗三人偷窃存放于科尔沁之牲畜,夺看守人枪枝、马匹,被捉获。汗阿林盟副将军致函通报土谢图汗部(盟)、赛音诺颜部(盟)轮值处,并请军营蒙古衙门转报理藩院处置。[xxvii] 第四例,乾隆二十九年,多尔济为首八人偷窃九匹马,被擒获。多尔济是内扎萨克喀尔喀右翼旗人,流浪至喀尔喀赛音诺颜部诺尔布扎布亲王旗,其余从犯有诺尔布扎布旗人、土谢图汗部达玛琳(扎布)旗人、车臣汗部丹敦旗人、额尔德尼班第达旗和哲布尊丹巴沙毕纳尔(徒众)之人。定边左副将军衙署之蒙古衙门上报理藩院奏准,按《蒙古律例》鞭打以上贼犯,罚以牲畜,并分别其罪行轻重,发配云南、贵州以及山东、河南等地。罚所属扎萨克俸禄半年。[xxviii] 第五例、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初三日,乌里雅苏台军营蒙古衙门审土谢图汗部扎萨克辅国公索诺木辰伯勒旗台吉达木林家人多尔济偷窃汉商骒马之案,送交四盟轮值处依例处罚。[xxix]判罚多尔济在轮值处带枷三个月,期满开枷,鞭一百,交所属扎萨克。管束不严之所属台吉罚一九牲畜,罚畜交轮值处公用。[xxx] 第六例、乾隆三十六年土谢图汗部达玛琳扎布旗(右翼右末旗,此时扎萨克为乌尔津扎布)梅林章京喇嘛扎布首告台吉阿尔布登杀三人,其叔父台吉敦多布拒绝入誓,故以主杀奴例,罚台吉阿尔布登八十一头牲畜,给梅林章京喇嘛扎布应得牲畜,并将阿尔布登带至军营监守。[xxxi] 以上案例中第六例台吉阿尔布登一案,正是前述汗阿林盟乌尔津扎布旗(左翼右末旗)发生于乾隆三十六年的案件,也是依《蒙古律例》审断的。以上案例可以说明喀尔喀的大案、跨盟旗之案、蒙汉相涉之案都是经四盟轮值处和定边左副将军军营蒙古衙门按《蒙古律书》审断,并具议奏闻和执行。 乾隆十七年四月,刑部奏准本年秋审各地减等量刑,并令各地将军一体实行。乌里雅苏台将军军营蒙古衙门将此通告发至喀尔喀各旗,令各旗闻知,一体实行。[xxxii]可见在全国减刑的法令也无例外地推行于喀尔喀。 以上诸多事实证明,喀尔喀从其归附开始严格执行《蒙古律书》,并没有迟至乾隆三十五年后才实行。《喀尔喀法规》不是喀尔喀惟一的法律,而是次要的,为某种特殊需要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那么,它是出于什么特殊需要而制定?适用范围有多大?以下我们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该法规的内容作初步探讨。 《喀尔喀三旗大法规》绪言里称,本法规是“蒙钟根允准”制定的。钟根(jünggin )即汉语“中宫”的音译,这里指土谢图汗妃,即康熙皇帝第六女和硕恪靖公主。[xxxiii]她是清封第二任土谢图汗和硕额驸敦多布多尔济之妻,康熙三十六年出嫁。其夫敦多布多尔济于康熙三十九年袭土谢图汗,四十一年因庸劣被革退,降袭郡王,由其叔父多尔济厄尔德尼阿海承袭了土谢图汗号。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土谢图汗多尔济厄尔德尼阿海时,经公主允准制定了《喀尔喀三旗大法规》。公主本人似无权决定如此重大事情,显然是经康熙皇帝默许的。土谢图汗部三旗制定《喀尔喀三旗大法规》最适当的理由似乎是维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特权和管理其徒众。正因为如此才能得到清廷默许。 哲布尊丹巴一世乍那巴扎尔(1634-1723年)是清封第一任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之弟,整个喀尔喀的宗教领袖。土谢图汗部在土谢图汗衮布时强盛起来,他不仅是左翼首领,而且在整个喀尔喀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为控制喀尔喀的政治和宗教权力,将其子乍那巴扎尔指定为温都尔格根活佛的转世灵童。后来乍那巴扎尔赴西藏从达赖、班禅学经,从达赖喇嘛得到了哲布尊丹巴的称号,逐渐成为整个喀尔喀的宗教领袖,与其兄继任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一起成为喀尔喀的政教首领。 康熙初年右翼扎萨克图汗部发生内讧,大量属民逃入左翼的土谢图汗等部。扎萨克图汗成衮继位后为索取属民与土谢图汗发生矛盾。清廷与达赖喇嘛几次遣使调节无效,最终矛盾激化,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袭杀新任扎萨克图汗沙喇。扎萨克图汗的盟友准噶尔部噶尔丹借机出兵复仇,击败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察珲多尔济与弟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率部投附清朝。车臣汗部和扎萨克图汗部人亦惧噶尔丹侵扰,逃入清朝境内。噶尔丹向清廷索要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二人,清廷为保证北部边境安全,坚决庇护喀尔喀,经两次出兵消灭了准噶尔部噶尔丹势力。康熙三十六年喀尔喀返回漠北原牧地。但是,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的势力很强大,因此,清朝派兵在喀尔喀驻防。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及其库伦居于土谢图汗部,土谢图汗衮布长子继任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次子西第什哩和另一子班第达额尔德尼纳木扎勒的后裔共同负责保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及管理其弟子属民。《喀尔喀三旗大法规》就是由这三家台吉制定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圆寂后,仍转世于土谢图汗衮布家族中,二世哲布尊丹巴(1724-1757年)是第二任土谢图汗敦多布多尔济之子,因此该活佛体系是土谢图汗家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康熙末年清廷命土谢图汗衮布家族继续管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库伦事务,同时负责管理与俄罗斯的边界和贸易事务。康熙至乾隆年间被清廷明令驻库伦护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或督理俄罗斯边境事务的人有:察珲多尔济长子系的第二任土谢图汗敦多布多尔济、敦多布多尔济次子额沁多尔济、第三子格斋多尔济;察珲多尔济次子系的第四代土谢图汗旺扎勒多尔济、第五代土谢图汗敦丹多尔济、第七代土谢图汗延丕勒多尔济;察珲多尔济第三子系的琳丕勒多尔济(班珠尔多尔济长子)。西第什哩长子系的三都布多尔济;次子系的桑斋多尔济(丹津多尔济子)。[xxxiv]平定准噶尔后,清廷加强对喀尔喀的统治,于乾隆二十七年在喀尔喀设立驻哲布尊丹巴库伦满洲、蒙古办事大臣,共同办理库伦事务。[xxxv]但是,驻库伦蒙古办事大臣一职除个别内扎萨克人因特殊情况出任和咸丰以后有两次车臣汗出任外,均由土谢图汗衮布家族的人出任,与俄罗斯交涉或签署文件都以蒙古大臣为首。 哲布尊丹巴一世率部归附清朝有功,而且与康熙皇帝私交甚笃。清廷鉴于西藏第巴桑结嘉措利用达赖喇嘛名义控制蒙古的教训,有意提高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地位,以便分化黄教,改变蒙古各部惟听命于达赖喇嘛的局面。清廷承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喀尔喀宗教领袖的地位,除本人年贡九白外,其徒众不编旗佐,不服军站徭役,只供奉活佛,给了很大自主权。在与准噶尔对峙的情况下清廷默许土谢图汗家族制定法规管理其库伦和徒众,可以起到笼络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稳定喀尔喀的作用。土谢图汗则借机推崇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保持土谢图汗在喀尔喀的强势地位,保留其传统的法律制度和相对的自主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土谢图汗衮布子孙直辖的三旗王公,管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库伦庶务的额尔德尼必力克图商卓特巴和大喇嘛们共同商议制定了《喀尔喀三旗大法规》。这三旗是察珲多尔济长子噶尔旦多尔济之子,曾任土谢图汗额驸扎萨克和硕亲王敦多布多尔济旗(后为汗阿林盟中旗)、西第什哩次子扎萨克贝勒丹津多尔济旗(后为汗阿林盟中右旗)和班第达额尔德尼纳木扎勒次子扎萨克一等台吉班珠尔多尔济旗(后为汗阿林盟右翼右旗)。喀尔喀车臣汗、扎萨克图汗都没有参加这次法规的制定。土谢图汗部当时二十几个扎萨克旗中,只有土谢图汗衮布家族三旗的扎萨克与台吉参与了法规的的制定,土谢图汗部内后来分出成为赛音诺颜部的诸扎萨克都没有参加。 此后又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十几个法令和法规。其中多数是土谢图汗和额尔德尼商卓特巴等议定的法令、法规,车臣汗和扎萨克图汗只参与制定了二个法规,即乾隆元年车臣汗参与制定了有关管理寺庙和沙毕纳尔的法规,乾隆十一年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与四盟副将军共同议定了处置盗贼的一条法规(见前文)。 从《喀尔喀法规》内容来看,涉及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有关宗教方面的规定占据显著位置。[xxxvi]法规中惩罚犯人跪拜、绕库伦走圈的内容反映了其强烈的宗教特色。我们把《喀尔喀法规》与康熙年间《蒙古律书》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其中几乎没有军政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已在《蒙古律例》中有明确规定。而有关保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特权、有关库伦、寺庙和沙毕纳尔的管理规定、对喇嘛和沙毕纳尔犯罪的处罚都是《蒙古律例》所无的内容,可补其缺,这也显示出该法规主要是围绕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库伦和沙毕纳尔制定的。 清廷虽然默许土谢图汗部三旗制定法规,管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僧徒和属民,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于本部,但是,行政管理愈来愈严格。雍正三年(1725)把土谢图汗部一分为二,划出赛音诺颜部,命额附策凌统领,削弱其势力。雍正五年(1727年)设立喀尔喀四盟,设盟长管理本部事务,各行其政。九年(1731年)任命额驸策凌为喀尔喀大扎萨克,十一年命署定边左副将军印,驻乌里雅苏台,总理喀尔喀军政事务。喀尔喀重要军政事务都由定边左副将军及各盟轮值副将军议处,喀尔喀的军事和行政中心转移到了乌里雅苏台。乾隆年间,清廷又给管理哲布尊丹巴库伦庶务的商卓特巴名号和印信,设立驻库伦满洲办事大臣参与管理库伦和俄罗斯事务,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第三世开始实行“金瓶掣签”制度,使其转世于西藏,切断其与土谢图汗家族的血缘联系。通过这些措施削弱了土谢图汗家族的权势及其对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控制,也限制了《喀尔喀法规》实行的范围。但是,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全喀尔喀的宗教领袖,其徒众和属民分散游牧于四盟之中。据档案记载: Tngri-yin tedkügsen-u γučin doloduγar on jarliγ-iyer kijaγar dekin-i toγtaγaγči jangjun, ketürkei baγatur wang, amban wang, efü, qalq-a-yin qan, wang, beile, beise, güng, jasaγ- nar sirege naγur-un γajar-a čiγulaγan neileküi-dür jibjundamba qutuγtu-yin šabinar-i qaγučin yosuγar dürben ayimaγ-un nutuγ dotor-a neyigemčiln nutuγγulur-a gemen toγtaγad sidgejüküi. 即“乾隆三十八年,定边左副将军、超勇王、安班王、额驸、喀尔喀汗、王、贝勒、贝子、公、扎萨克等在锡埒湖会盟时议定,哲布尊丹巴沙毕纳尔仍循旧例在四盟牧地内普遍游牧。”[xxxvii] 《喀尔喀法规》中也规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沙毕纳尔可以在王公营地以外任何地方下营游牧,其徒众一般由何旗所献即在何旗境内继续游牧。[xxxviii]哲布尊丹巴的沙毕纳尔中既有僧人又有大量俗人(属民),他们遍及喀尔喀各部,其信徒往来库伦朝佛和贸易,因此,法规中有关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特权和保护寺庙财产,以及有关喇嘛和库伦的管理规定,还有后来四盟首领共同商定的个别法规都毫无疑问地被喀尔喀四盟所遵奉。例如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本人及其使臣乘驿,四盟一直都按规定提供。[xxxix]《喀尔喀法规》中涉及世俗的内容多源自十七世纪初的《喀尔喀七旗法规》(亦称《桦皮法典》),该法规一直规范着喀尔喀的社会生活。在归附清朝初期,喀尔喀各扎萨克旗处理诉讼和纠纷时,凡《蒙古律书》未涉及的内容都有可能仍按旧例或按《喀尔喀法规》处理。但是,凡涉及军政、人命、盗窃、蒙汉交涉案件者都严格按《蒙古律书》来审断。 《喀尔喀法规》是为管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徒众而制定的,因此,它一直是库伦沙毕衙门的法规。现存最早的两种抄本一个是从《西库伦喀尔喀法规》誊写的转抄本,另一个是标有《库伦沙毕衙门喀尔喀法规》标题的本子。道光年间开始制定的库伦大沙毕《衙门法规》记载:“衙门所审事件与盟旗相涉之事皆依《蒙古律例》处置,沙毕单独之事依温都尔格根(即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时所定旧《喀尔喀法规》审结。” [xl]另一部库伦法规汇编《乌兰哈齐尔特》所收录的道光至清末案例,混用《蒙古律例》与《喀尔喀法规》的规定。[xli]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大沙毕衙门不可能原原本本地继续使用《喀尔喀法规》,但是《喀尔喀法规》始终是库伦大沙毕衙门制定新法规的基础和参照物。 总之,《喀尔喀法规》是经清廷默许,由土谢图汗衮布家族以管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库伦及其徒众的名义制定的。其世俗方面的规定,前期主要在库伦和土谢图汗部实行,时间很短暂,后来只在库伦沙毕纳尔中实行。 [i]参见达力扎布:《康熙三十五年〈蒙古律例〉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办:《民族史研究》第五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 [ii]Ч. Nasunbaljur: Qalq-a Jirum, Ulaanbaatar. 1963. Emüneki ögülel. [iii]奇格:《古代蒙古法制史》,第177页,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 [iv] [日] 原守:《18世纪喀尔喀的法律变迁》,汉译文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1年第4期。 [v]主要论点分别参见Ч. Nasunbaljur: Qalq-a Jirum, Ulaanbaatar, 1963. Emüneki ögülal. Ш. Нацагдорж: УЛААН ХАЦАРТ, Улаанваатар, 1960. Өмнөх Өгүүлэл. V. A. Riasanovsky: Fundamental priinciples of Mongol Law, Indeana University, 1965. p.57. [vi]温达等撰:《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上册,第224-226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vii]《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一年五月癸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viii]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卷143《理藩院》,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4册,第5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ix]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第142卷《理藩院》,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4册,第529页。 [x]《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七年三月戊寅,四十一年三月癸卯,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丁丑。 [xi]康熙朝《大清会典》卷142《理藩院》,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93年。 [xii]温达等撰:《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一,上册,第238-239页。 [xiii]Ч. Nasunbaljur: Qalq-a Jirum, Ulaanbaatar, 1963. Emüneki ögülel. [xiv]雍正朝《大清会典》卷222《理藩院二·刑例》,第4441页,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95年。 [xv]达力扎布:《〈蒙古律例〉及其与〈理藩院则例〉的关系》,《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 [xvi]《喀尔喀副将军衙门满文档案》,编号:M2-1-113,藏蒙古国中央档案馆。原文抄件。 [xvii]《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48《追封多罗郡王扎萨克多罗贝勒车木楚克纳木扎勒列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54册,第516-517页。 [xviii]《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52《扎萨克一等台吉朋素克喇布坦列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4册,第541-542页。 [xix]V. A. Riasanovsky: Fundamentalprinciples of Mongol Law, Indeana University, 1965. p.63. [xx]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卷144《理藩院理刑清吏司·盗贼》,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4册,第578页。 [xxi]《喀尔喀法规》(Qalq-a Jirum ),藏蒙古国中央图书馆手抄本部,第36页,书号:34157.3。 [xxii]《喀尔喀法规》,第37-39页。 [xxiii] В. Чимид: МАНЖИЙН ТҮРЭМГИЙЛЭГЧДИЙН ҮЕ ДЕХ МОНГОЛЫН ЭМЭГТЙЧҮҮДИЙН ДАРЛАГДЛ (1764-1833). УЛААНВААТАР, 1958. 28-29-р тал.又见 [日] 原守:《清代蒙古的刑事审判事例》,汉译文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1年第3期。 [xxiv]《清高宗实录》乾隆四年七月乙卯。 [xxv]《喀尔喀副将军衙门蒙古文档案》,编号M3-1-461,藏蒙古国中央档案馆。 [xxvi]《喀尔喀副将军衙门蒙古文档案》,编号M3-1-272,第32页。 [xxvii]《喀尔喀副将军衙门蒙古文档案》,编号M3-1-45,第31B-32B页。 [xxviii]《喀尔喀副将军衙门蒙古文档案》,编号M3-1-345,第36A-44A页。 [xxix]《喀尔喀副将军衙门蒙古文档案》,编号M3-1-367 ,第5A-8B页。 [xxx]《喀尔喀副将军衙门蒙古文档案》,编号M3-1-367 ,第83页。 [xxxi]《喀尔喀副将军衙门蒙古文档案》,编号M3-1-271 ,第23B-24B页。达玛琳扎布参见《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52《扎萨克一等台吉开木楚克列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4册,第540页。 [xxxii]《喀尔喀副将军衙门蒙古文档案》,编号M3-1-272,第53B-54B页。 [xxxiii]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第136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 [xxxiv]参见《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46《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列传》、卷47《扎萨克多罗郡王噶尔旦多尔济列传》、卷49《扎萨克多罗贝勒西第什哩列传》、卷51《扎萨克一等台吉班珠尔多尔济列传》、卷51《扎萨克一等台吉辰丕勒多尔济列传》,分别参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4册,第507页、第513页、第522页、第535页、第536页。 [xxxv] [日]冈洋树:《关于“库伦办事大臣”的考查》,汉译文见《蒙古学信息》,1997年第2期。 [xxxvi]С. Жалан-Аажав: ХАЛХ ЖУРАМ бол монголын хуульцаазны эртний дурсгалт бичиг,Улаанваатар,1958. 47-р тал. [xxxvii]《乾隆、嘉庆年间要事记录簿》(Tegri-yin tedkügsen sayišiyaltu irügeltü-yin on-u čiqula kereg-ün debter),第14件,藏蒙古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手抄本部。 [xxxviii] Д. Цэдэв: ИХ ШАВЬ,Улаанваатар,.29-30-р тал. [xxxix]《乾隆、嘉庆年间要事记录簿》,第3件。 [xl]《衙门法规》(Yamun-u dürim),藏蒙古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手抄本部,第25页。 [xli]Ш. Нацагдорж: УЛААН ХАЦАРТ, Улаанваатар, 1960. 12-15-р та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