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金峰:再论兀良合部落的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再论兀良合部落的变迁
    内蒙古师范大学  金峰
    二十世纪初,日本蒙古史学者简内亘发表《兀良哈三卫名称考》一文,最先开始探讨兀良合部的渊源。1917年,日本蒙古史学者和田清著《内蒙古部落的起源》一书,论证明代兀良合人是元初游牧于斡难河流域的兀良合人的后裔。可是他在说明清代兀良合人的来源问题时却感到十分为难。近十多年来,我国有些权威学者曾提出兀良合是古代蒙古高原林木中百姓的“泛称”。1985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族女学者奥登同志发表《蒙古兀良哈部落的变迁》一文,对“泛称论”给予有力的驳斥,并对明代兀良合三卫诸问题提出很多宝贵意见。但我觉得,奥登同志对原来森林兀良合、不儿罕山兀良合的论述并不完全使人满意。在198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秘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在《兀良合部落的变迁》一文的提要中我写道:从十三世纪蒙古兴起到十八世纪中叶准噶尔汗国灭亡的五百多年期间,兀良合部发生了多次变迁,每次变迁之后兀良合一名所指的部落也有很大不同。概括起来讲:第一、确实从森林兀良合或草原兀良合演变过来并由原真正的兀良合人构成的部落,如绰罗斯、塔崩、鄂尔多斯、额鲁特、小额鲁特、杜尔伯特、喀喇沁、准噶尔等。第二、因为统治者是兀良合部人而一度被称为兀良合的部落,如蒙古勒津、阿尔泰·兀良罕、唐努·兀良罕等。第三、由于政治上的从属关系或者荣誉的追求而被命名和冒名的兀良合部,如原秃绵·乞儿思吉之各部以及巴尔浑、不里牙惕等。第四、由于被统治者是兀良合人而统治者自己也称为兀良合部落,如科尔沁等。
    论文提要在1988年《内蒙古师大学报》第三期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不少蒙古史学者的兴趣。蒙古国科学院纳楚克·道尔吉院士认为,在提要中提出的论点确实很重要,希望早日写出全文。日本一位教授表明,提要中的某些论点他曾提出过。香港有位学者认为,近几年我发表的有些文章解决了明代蒙古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1989年八月初,在内蒙古大学由中国蒙古史学会主持召开的明代蒙古史专题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蔡家艺同志说,在提要中提出的有关兀良合的论点确实值得研究,因为在准噶尔汗国时期卫拉特各鄂托克、昂吉、集赛中,特别是在鄂托克中确实有不少兀良合人。奥登同志认为,近几年我发表的论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某些论点肯定是正确的,毫无疑问在卫拉特史研究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同时,部分学者对我的论点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批评的理由主要有下列三点:第一,蒙古文献不可信,特别是所谓托忒蒙古文献是由于某种政治需要而后人随意伪造的,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第二,兀良合是成吉思汗直辖部落,卫拉特是成吉思汗驸马的所属部落,二者之间根本不同,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第三,如果新论点是正确的,那么前人长期以来有关卫拉特史的研究成果全盘被否定,蒙古史需要重新写了,等等。在这里,对以上不同意见我不想一一给予答复。趁此机会,关于兀良合部落的变迁问题补充几句。
    兀良合是在蒙古各部落中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部落。从十世纪初开始,在辽、金时期的汉籍中曾多次提到兀良合。据《辽史·太祖本纪》记载,十世纪初兀良合部的牧地在辽都临潢府西北,并同辽廷建立了经济关系。在拉施特《史集》中,兀良合被区分为森林兀良合和兀良合两部分,并明确提出兀良合住在巴尔忽真·脱窟木境内。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第十世祖朵奔·蔑儿干时代,豁里·秃马惕部的豁里剌儿台·蔑儿干听说不儿罕山一带便于捕猎,举家投奔了不儿罕山的主人兀良合部的晒赤·伯颜。据此看来,拉施特所说的兀良合,就是指不儿罕山的兀良合。为了把它区别于森林兀良合,也可以称为草原兀良合。这就是说,十世纪初以前从森林兀良合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分离出来到斡难河、土剌河流域以及不儿罕山附近游牧。兀良合部分离成为两部分。
    兀良合人很早以前同蒙古孛儿只斤氏族成员建立了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家和对外战争过程中,不儿罕山兀良合之者勒蔑、速别额台、察兀儿罕三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据《蒙古秘史》记载,朵奔·蔑儿干娶投靠不儿罕山兀良合的豁里剌儿台·蔑儿干之女阿阑·豁阿为妻。成吉思·汗第九世祖孛端察儿娶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妇人为妻,从此产生了孛儿只斤氏族。1162年成吉思·汗诞生时,不儿罕山兀良合之札儿赤兀歹老人特意送给珍贵的貂鼠皮襁褓。成吉思汗年轻时期,札儿赤兀歹老人将爱子者勒蔑送给他“备鞍子,开门子。”不久,速别额台、察兀儿罕也归附了成吉思·汗。由于者勒蔑、速别额台多次立战功,当时同者别、忽必来一起被称为成吉思·汗四员猛将。在托忒蒙古文献中,不仅将脱欢太师说是者勒蔑的后裔,而且将者勒蔑父亲札儿赤兀歹老人往往与成吉思汗四兄弟相提并论。可是后来的个别回纥蒙古文献中却诬蔑者勒蔑,这可能是他的后裔也先汗夺取蒙古汗位的缘故。实际上,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家,推行千户制度,者勒蔑、速别额台、察兀儿罕等陆续被封为千户长。同时,成吉思·汗将扈卫军扩建到一万人。者勒蔑子也孙帖额奉命统率带弓简的一千名豁儿赤。据《史集》记载,当时成吉思·汗弟哈赤温子额勒只格歹所属三千户牧地,在大兴安岭北以及后来的朵颜卫附近。他们主要由乃蛮、兀良合和塔塔儿人组成。从后来的蒙、汉文文献记载看,这部分兀良合人首领察兀儿罕是者勒篾之长子。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后,兀良合部千户长额古迭臣及其后裔世世代代奉命守护不儿罕山大禁地,即成吉思·汗及历代元朝皇帝的葬地。额古迭臣为官职名称,汉意为把门的。也孙帖额很可能是第一任额古迭臣。据《元史·速不台传》记载,贵由汗在位的1246—1248年间,速别额台告老“还家于土剌河上”。从这些看来,成吉思·汗逝世后不儿罕山兀良合人的多数仍在原来牧地。其中察兀儿罕为首的一部分人迁徙到大兴安岭南以后,1283年元世祖忽必烈又把一部分乞儿吉思、兀速、憨哈纳思人迁移到朵颜山附近。明代的兀良合三卫,其中特别是喀剌沁、蒙古勒津部主要是由这些人构成。这一点,奥登同志阐明得比较清楚,这里不想再重复。下面简要论证明代不儿罕山兀良合人,即也孙帖额后裔所属部落的变迁情况。
    研究明代蒙古史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史料。由于史料缺乏,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恐怕任何人都难免。我1988年提出的有关兀良合部变迁的看法,是以蒙、满、汉、俄、波斯等多种文字史料作为依据,并参考了蒙古民俗学、语言学资料和卫拉特民间文学资料。
    据多数蒙古历史文献记载,1491年达延·汗重新统一四十万蒙古后,把它划分为左右两翼各三万户。漠北左翼三万户是: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合。漠南右翼三万户是: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在《宝贝念珠》中,把漠北左翼三万户之一兀良合,作额鲁特万户。由此看来,兀良合和额鲁特是同一个部落的不同称呼。额鲁特是绰罗斯氏,这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的。
    前几年,在新疆新发现的托忒蒙古文《汗廷史》中写道:扎儿赤兀歹子者勒蔑,者勒蔑七世孙博·汗,博·汗娶霍尔穆斯塔之女生帖木儿·脱欢太师,脱欢太师成为额鲁特·汗。札儿赤兀歹、者勒蔑父子两人是十三世纪不儿罕山兀良合人,他们的后裔绰罗斯部脱欢太师当然是兀良合人。有人根本没有读过《汗廷史》,却说是后人伪造的,这是没有根据而且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大学者不能这样。
    清代礼亲王昭木连 是朝廷的反对派,他著《啸亭杂录》,称准噶尔为元朝也速之后,并说了噶尔丹汗的很多好话。也速是不儿罕山兀良合人者勒蔑次子也孙帖额的简称。上面说过,兀良合和额鲁特是同一个部落的不同称呼。准噶尔就是额鲁特,这也是学术界公认的。在清代蒙、汉各种文献中,往往把兀良合根据他们的所在地方或者从属关系区分为阿尔泰·兀良合、唐努·兀良合、扎萨克图·汗下兀良合,等等。在满文《呼伦贝尔总统事略》中,将额鲁特称为额鲁特·兀良合。
    据汉文岷峨山人《译语》记载:兀良哈甚骁勇,负瀚海而居,虏中呼为“黄毛。”西北一部亦曰兀良哈,性质并同,但戴红帽为号。在本书原注中又写道:亦呼花当为“黄毛”。这些记载所反映的是1517年达延·汗逝世后博迪·汗时代兀良合人的情况。据当时地理方位,负瀚海而居的兀良合应该是指不儿罕山兀良合,西北一部兀良合可以判断在杭爱山以西阿尔泰山一带。花当是兀良合三卫人,喀喇沁部的祖先,牧地在长城东部沿边一带无疑。在俄文《俄国·蒙古·中国》一书中,俄国旅行家佩特林1619年经过呼和浩特到北京的途中遇见的蒙古勒津部人,均被称为黄蒙古。看来,“黄毛”是黄蒙古的误解。据托忒蒙古文《蒙古溯源史》记载,明代还有巴尔浑、不里牙惕所属兀良合。这显然是指没有从巴尔忽真·脱窟木境内迁移的原来的森林兀良合。森林兀良合是否也称为黄蒙古,目前没有发现直接的史料记载,但在蒙古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锡拉斯—siras、锡拉惕—sirad、锡拉努惕—siranud等蒙古姓氏。它们的词根均为锡拉—sir,汉意为黄。这些蒙古姓氏除了额鲁特、喀喇沁、蒙古勒津之外,在巴尔浑、不里牙惕人中最多。这可能是森林兀良合人长期同巴尔浑、不里牙惕人杂居,并被他们同化的缘故。因此,根据以上蒙、汉、俄文各种文献可以作出下列定论:黄蒙古是渊源于兀良合的蒙古各部落的泛称。其中包括原来的森林兀良合、不儿罕山兀良合,也包括十三世纪初从不儿罕山兀良合分离出来的兀良合三卫之喀剌沁部、蒙古勒津部。那么,蒙古博迪·汗时代在不儿罕山西阿尔泰山一带戴红帽为号的“黄毛”兀良合到底是指什么?在巴托尔·乌巴什·图们著《四卫拉特史》记载道:“自被命名为红缨卡尔梅克·卫拉特·额鲁特至今土卯年已三百八十二年”。土卯年是指本书成书的1819年。从1819年减去382年,被命名为红缨卫拉特的时间恰好是绰罗斯部脱欢太师杀四十万蒙古阿岱·汗的1437年。这样不仅明确了称为红缨卫拉特的具体时间,而且也可以知道所谓戴红帽为号的兀良合就是指红缨卫拉特。同时,红缨卫拉特可能由红帽达子阿骄而来。阿骄就是后来的和硕特部。《译语》的记载已经证明,西北戴红帽为号的兀良合是“黄毛”。不仅如此,在汉文《关中奏议》中记载道:“哈密北山瓦剌黄达子。”这进一步证明,卫拉特是黄蒙古。因为,黄毛、黄蒙古和黄达子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这样间接地证明了绰罗斯·卫拉特是兀良合。这同卫拉特英雄史诗《江格尔》中所说的“黄四国”恰好相吻合。黄四国就是指四瓦剌黄达子。
    又据《译语》记载:“胡虏割据北荒,名称不一,往昔不暇数类。……东北曰把儿威、曰塔崩、曰袒希、曰莽晦,尚未纳款。各去塞数千里,务稼穑,不事镖掠。”这里的巴儿威显然是巴儿浑的异译。关于其余几个部落的名称,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其实,塔崩等也是兀良合的不同称呼或者是它的分支而已。在《论中期四卫拉特》一文的注释中,我利用蒙、汉、波斯文献反复论证亦卜剌·阿尔秃厮为也先汗之孙,阿尔秃斯为鄂尔多斯之异译。据《成吉思·汗祭典》一书,鄂尔多斯部起源于旧塔崩部—haguqin tabun。《蒙古源流》中旧塔崩部被简称为旧部—haguqis。在《金轮千福》中,同旧塔崩部相对而言的有新塔崩千户—sine minggan tabun。新塔崩是科尔沁部左翼七鄂托克之一。众所周知,成吉思·汗弟哈萨尔及其后裔所属科尔沁部,从十三世纪开始一直在斡难河流域同兀良合人接壤。从元朝灭亡到脱欢太师崛起以前,不儿罕山兀良合可能是处在科尔沁部封建主统治下,甚至科尔沁一名,也可能是由者勒蔑子也孙帖额所率领的一千名豁尔赤产生的。后来塔崩作为兀良合人,旧塔崩归属于也先·汗孙亦卜剌·阿尔秃厮,新塔崩继续留在科尔沁部,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在《成吉思·汗祭典》一书中,除了把鄂尔多斯人称为旧塔崩之外,而且把有关成吉思·汗祭典的人和物和史诗《江格尔》一样均称为黄,如黄达尔扈特、黄大车、黄书、黄布等等。这也符合黄蒙古尊崇黄色的生活习俗。同时,不要忘记鄂尔多斯是成吉思·汗八白室的通称。亦卜剌·阿尔秃厮及其前辈作为守护不儿罕山大禁地的兀良合部千户长额古选臣后裔,把它从那里经过乌孙、布伦托海、额济纳等地,最后1495年迁移到鄂尔多斯高原。那么,鄂尔多斯部落变迁过程是:从不儿罕山兀良合到塔崩、从旧塔崩到鄂尔多斯。鄂尔多斯部主人亦卜剌也是也先·汗之孙,也先·汗是绰罗斯部人。归根到底,塔崩、鄂尔多斯的主体也是兀良合。
    当绰罗斯部贵族谈到他们祖先的起源时,都说他们的祖先用管嘴状—chorgu 树汁为养料长大成人,故命名为绰罗斯—choros。这种传说,正好同《史集》中记载的森林兀良合人的生活习俗相吻合。蒙古孛儿只斤贵族谈到他们出身时,均认为是苏都—sudu 的后裔,绰罗斯部脱欢太师认为自己是苏台—sudai 的后裔。苏台是苏都的女性词,汉意均为圣人。这可能是从孛儿只斤始祖孛端察儿开始和兀良合人通婚的缘故。除此之外,研究蒙古方言的有些蒙古语言学家认为,鄂尔多斯、土默特地区的蒙古方言与卫拉特方言比较接近。如果确实这样,也可以进一步证明我的论点是正确的。同时,正如蔡家艺同志所说的那样,搞清准噶尔·汗国时期各鄂托克、昂吉、集赛的内部构成,对研究兀良合部落的变迁有着重要意义。遗憾的是这一课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人研究。
    不儿罕山部分兀良合人势力什么时候向西越过杭爱山扩展到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流域?他们为什么取名黄蒙古、红缨卫拉特?诸如似类的问题,根据目前所知道的蒙、汉文献很难给予明确答复。有些学者把兀良合西迁的时间,同1525-1538年间蒙古博迪·汗等人率领大军镇压以不儿罕山为中心的兀良合万户的叛乱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并把清代阿尔泰·兀良合人、唐努·兀良合人看成是这部分兀良合人的后裔。这种看法恐怕不符合历史事实。早在镇压兀良合万户的叛乱之前1495年,亦卜剌·阿尔秃厮等人已离开哈密北山的小额鲁特部,经过额济纳来到河套地区,成为后来的蒙古右冀三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等部的主人。事实说明,达延·汗统一四十万蒙古建立左右两翼各三万户,其中根本就不包括阿尔泰山以西天山北路卫拉特各部。达延·汗的左翼兀良合万户主要是由没有西迁的不儿罕山一带的兀良合及其所属部落构成。后来兀良合万户发动叛乱时,附近巴儿浑、不里牙惕以及原来森林兀良合也曾参加,并得到小额鲁特部的支持。平定叛乱的过程中,除了少数逃入巴儿忽真·脱窟木境内或者投靠小额鲁特部的不儿罕山兀良合人之外,他们大部分被其它五万户瓜分了。从此留牧不儿罕山一带的兀良合人退出了历史舞台。再说清代阿尔泰·兀良合和唐努·兀良合的构成主要不是兀良合人,他们多数是由突厥语族部落或者其他蒙古部落人构成的。据蒙古国年轻学者巴塔尔等人实地考察,其中主要包括额尔和特、额尔和坦特、布尔格特、察干·土克、奥尔楚克、阿当罕、绰罗斯、旺古特、巴尔浑、洞活勒、门塔斯、栋和尔、巴尔虎惕、卡弗拉、明阿特、尼楚根、沙吉盖、卧罗克、洪高鲁克、哈尔察克、土默特、阿巴哈纳尔、哈剌·沙尔、勃尔斯、色斯棍等氏族部落的人。众所周知,在1368年元朝灭亡后连续不断的战乱过程中,蒙古各部的牧地发生很大变动。在漠南的蒙古各部中,除了归附明朝的兀良合三卫和嘉峪关外各卫所的蒙古人之外,其余几乎全部陆续逃往到漠北以及天山北路或者贝加尔湖周围森林地带。可是明朝军队1380年摧毁大蒙古国首都合剌·和林,1388年在贝尔湖附近消灭蒙古·脱古斯·帖木儿·汗主力。1414年,明朝永乐帝亲自率领大军到不儿罕山附近、土剌河流域大败脱欢太师的父亲马哈木。据伦布·彻林著《蒙古·不里牙惕史》记载,当时蒙古不同氏族部落的人们纷纷逃入贝加尔湖周围森林地带隐蔽,并在那里杂居。看来就在这期间,不儿罕山附近守护大禁地的部分兀良合人将他们世世代代供俸的成吉思·汗八白室向西陆续迁移到合剌·和林附近乌孙以及额尔齐斯河流域布伦·托海附近。合剌·和林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山地区,阿里·不哥时期开始成为四千户卫拉特的牧地。因为,在1260—1264年期间,阿里·不哥主要是依靠卫拉特人并以这些地方作为根据地同元世祖忽必烈作战的。阿里·不哥失败后,这些地区又成了海都与忽必烈的战场。最后,额尔齐斯河成为元朝与察合台·汗国之间的国界。可能是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不儿罕山一部分兀良合人战败四千户卫拉特封建主,把他们的属民吸收到自己方面,并继续采用四卫拉特这一名称。在无名氏著《四卫拉特史》中,把当时的四卫拉特解释为“高级官员的所属部落”,以别于原来的卫拉特。具体列举的高级官员的七姓氏是:绰罗斯、土尔扈特、辉特、乞儿吉思、和硕特、锡拉斯、马哈斯等。在这里卫拉特作为具体部落不存在了,它只是作为这些部落的通称而存在。而且看来绰罗斯、锡拉斯、马哈斯等三个姓氏都是从兀良合中分离出来的。同时,本书中又称卫拉特七十二姓氏属民。这同元代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中所说的蒙古七十二种一致。那么,1368年元朝灭亡后的卫拉特中包括了蒙古所有氏族部落的人。现在看来从1368年到早期四卫拉特组成以前的四卫拉特,实际上是以原四十万户卫拉特为基础,在阿里不哥后裔辉特部伊克明安封建主的旗号下,又和从内地逃脱出来的大元后裔蒙古大汗对立形成的集团。1437年早期四卫拉特组成后,这集团的统治权从阿里不哥后裔转移到哲勒蔑后裔脱欢太师等人的手中。至于黄蒙古,在十三世纪的各种文献中均不见。黑鞑靼、白鞑靼可能是根据蒙古人的生活习俗或者文明程度区分的。后来,在四十万蒙古文献中经常见到兰蒙古,红汉人、白朝鲜、黑藏族、黄花剌子模诸如似类的称呼,但不见黄蒙古的记载。看来,兀良合从兰蒙古中分离出来自称黄蒙古一事,始终没有得到蒙古“大元后裔”的承认。在卫拉特·蒙古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江噶尔》中把江格尔的国家政权、军用武器一直到日常用品几乎全部称为黄。在汉文文献中,从十六世纪初开始经常见到“黄毛”、黄兀良合、黄瓦剌、黄达子等记载。由此看来,黄蒙古这一名称的产生应该是在绰罗斯部的极盛时期。换言之,1437年脱欢太师杀蒙古阿台·汗,然后利用他的儿子乌鲁克·帖木儿所属和硕特部的威望把兀良合部命名为红缨卫拉特的同时,又把它同兰蒙古区分称为黄蒙古。后来,黄蒙古这一名称有时不限于兀良合一个部落,凡是参加四卫拉特的所有蒙古部落均被称为黄蒙古。至于红缨卫拉特,据蒙古文《大黄册》记载,满都海·彻辰·汗曾规定卫拉特人带红缨的长度。据《清世祖实录》记载,清朝入关后给蒙古各部封建主的公文中,经常宣布“凡红缨之国,非我敌。”由此看来,红缨卫拉特的命名是以提高兀良合人政治地位为目的。
    史诗是历史的阴影,它可以用艺术形式来间接地反映自己形成时代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游牧民族的英雄史诗更是如此。令人惊奇的是:在卫拉特·蒙古英雄史诗《江格尔》中,从1368年到1758年准噶尔·汗国灭亡近四百年期间的四十万蒙古和四万卫拉特的内外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反映。众所周知,江格尔的中央大领地称为阿鲁·奔巴地方—aru bomba in oroin,或者称为额尔齐斯·奔巴地方。这本身说明阿鲁·奔巴地方就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在蒙古语中,指方向的阿鲁、辉特两个词是同一个意思,汉意为北面或北方。据古代蒙古人习惯,日出方向为南,日落方向为北,左手方向为东,日中午右手方向为西。按现在方向基本上向左转90°。那么,按古代蒙古人方向,额尔齐斯河大体上在蒙古本土三河流域北面,这是称它为阿鲁·奔巴地方的原因所在。同样,在蒙古文献中经常见到的部落名称阿鲁特、辉特等,都是指蒙古本土北面原察合台·汗国境内的蒙古人。在《江格尔》中,当颂扬阿鲁·奔巴地方的时候经常说到:额尔齐斯·奔河—bom gool、额尔齐斯诸河—olon gool、达到奔—bom 数的贡民,等等。由此看来。奔巴—bomba一词的词根是奔—bom,汉意为十万,表示多数。后缀巴—ba,汉意为地方。这样结合托忒蒙古文献中对卫拉特一词的解释,将阿鲁·奔巴地方可以理解为在蒙古本土北面的众多高级官员的领地。从阿噜·奔巴地方向南日出方向有四十万世界,向北日落方向有八千世界,向东南日出中午间有博格达高山、布隆吉尔红河的萨纳尔领地。在这里,四十万世界指明代四十万蒙古无疑。八千世界是指察合台·汗国,因为成吉思·汗曾分给察合台八千户。从天山东段博格达山到布隆吉尔河流域地方显然是指明代从嘉峪关到哈密的中间地带。这一带地方有时归明朝,有时归卫拉特或者东察合台·汗国。卫拉特·也先·汗时期在这里曾建立过甘肃行省。蒙古十二土默特部原来可能是在这一带地方游牧。江格尔的所谓八千零十二个英雄,指的不是具体数字,意思是察合台·汗国及十二土默特部的英雄。因为,也先·汗以后四卫拉特政治中心始终在原察合台·汗国境内天山北路。有时把八千世界又称为那尔图八千世界,然后把它以冰岭为界区分为上七一脱论—dologan 世界,下七世界。冰岭位于天山西段,从伊犁到阿克苏必须越过此岭。由天山北路越冰岭经过沙图·阿满。那尔图,汉译的向阳区。波斯文献称它为芒赉,苏牙,前哨地之谓。向阳区指我国新疆库车至喀什噶尔、现在苏联境内特穆尔图·淖尔以南以及七河流域一部分地方。《蒙古秘史》中记载脱忽剌兀惕部就是后来以向阳区为领地的脱仑特部。察合台·汗国势力衰落后,脱仑特部封建主扶持察合台后裔都鲁克·帖木儿·汗重新统一东、西察合台·汗国。所谓上七世界为江格尔领地,下七世界为玛拉·汗领地,就是说天山北路为卫拉特领地,南路为维吾尔领地。后来的所谓上蒙古,下额鲁特等名称也是从此产生的。如果下脱仑世界确是由脱仑特部名产生,那么天山南北两路一度肯定都归脱仑特部管辖。扶持者芒赉·汗、大中小芒赉·汗以及江格尔的英雄之一孛鲁·芒赉等都是向阳区脱仑特部人。一直到今天,脱仑特作为姓氏在维吾尔人中大量存在。据史诗《江喝尔》本身的记载,江格尔祖先的领地不是阿鲁·奔巴地方,而是在杭爱山以东同洪果尔的祖先七代近临居住。江格尔的五代世系是:塔黑勒·珠岚·汗、塔黑勒·塔黑勒·汗、丹书克·奔巴·汗、乌孙·阿勒达尔·汗、孤儿江格尔。丹书克·奔巴·汗又叫莫尔根·袒希·汗,乌孙·阿勒达尔·汗又叫莽晦·塔兰沁汗。乌孙·阿勒达尔·汗说自己是塔崩的后裔,种农作物当了汗,摧毁巴尔斯城娶蒙古大汗女儿为妻,等等。又据史诗《江格尔》的说法,塔黑勒·塔黑勒·汗有五子,因此他们称为塔崩部。这就是说部名塔崩、人名袒希和莽晦以及从事农业等,同《译语》的记载完全相符。另外,在蒙古历史上有两个巴尔斯城,一个是指元代应昌府,一个在怯绿连河流域。后者到清代成为喀尔喀·车臣·汗部盟会地。乌孙·阿勒达尔·汗摧毁应昌府娶妻根本不可能,他摧毁的只能是怯绿连河流域的巴尔斯城。因为,从元朝灭亡到卫拉特兴起之前,蒙古·汗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在蒙古文献中经常记载说:“守护金棺的兀良合万户。”在史诗《江格尔》中说:“看守金棺的塔崩善户”。在这里不仅再次证明塔崩和兀良合是一个部落的不同称呼,而且证明他们是守护不儿罕山大禁地之历代蒙古·汗葬地额古迭臣的后裔。如果把江格尔看成是不儿罕山额古迭臣后裔的英雄形象,那么同他祖先七代近临居住的洪果尔的祖先当然是合萨儿及其后裔科尔沁部封建主。洪果尔先祖称作火·珠岚·汗,他的父亲是呼和·蒙根·希格西尔克。呼和·蒙根·希格西尔克的真实姓名叫阿克·萨哈勒·巴岱,又作察罕·额布根。阿克·萨哈勒由两个词构成,阿克突厥语,汉意为白。萨哈勒蒙古语,胡须之谓。察罕·额布根,汉意为白老翁。那么,白胡须与白老翁的意思相近。据汉文《啸亭杂录》记载,青海和硕特部罗布桑·丹津被俘后,清朝曾赐封他为白老翁。在合萨尔世系表中,经常见到额布根这一人名。不仅如此,科尔沁部蒙古人过去几乎家家户户均供俸白老翁。看来,这是合萨尔后裔所属部落的共同风俗习惯。根据古蒙古语的变化规律,巴岱可以转化成为阿岱。将阿岱可以看作是阿克·萨哈勒·巴岱的简称。阿克·萨哈勒·阿岱恰好指科尔沁部阿克·萨哈勒·阿岱·汗。从阿克·萨哈勒·阿岱向上到合萨儿正好七代。科尔沁部阿克·萨哈勒·阿岱·汗有二子,即阿鲁克·帖木儿、乌鲁克·帖木。据说他们因为遗产发生纠纷,乌鲁克·帖木儿投靠绰罗斯·卫拉特之脱欢太师。当江格尔的敌人骂洪果尔时,往往说他是“吃自己父亲血肉的东西”。这可能是反映了乌鲁克·帖木儿背叛阿岱·汗的事业投靠脱欢太师的历史事实。那么,江格尔的形象是根据脱欢太师及其以后几代绰罗斯·汗的经历塑造,洪果尔的形象是根据乌鲁克·帖木儿及其以后几代和硕特部封建主的经历塑造。所谓江格尔把阿鲁·奔巴地方的大印交给洪果尔子和硕·乌兰,就是说卫拉特·汗位从绰罗斯部转移到和硕特部。江格尔的第五世祖塔黑勒·珠岚·汗的名称,汉意塔黑勒为祭品,珠岚为神灯。这就是说,塔黑勒·珠岚·汗是指守护不儿罕山大禁地,负责祭祀成吉思·汗陵墓和八白室的额古迭臣。从江格尔以上到塔黑勒·珠岚·汗五代,加上札儿赤兀歹、者勒蔑两代也是七代。从江格尔第三世祖丹书克·奔巴·汗的名称看,可能是脱欢太师祖父的时候不儿罕山兀良合的主力转移到额尔齐斯·奔巴地方。但是,据《江格尔》的说法到江格尔时期才夺取四千户的心,得到古儿门·汗的同意,在芒赉·汗领地的一个角落称为汗。在这里四千户显然是指四卫拉特,古儿门·汗指察合台后裔诸汗,芒赉·汗指多仑部封建主。在史诗《江格尔》中,经常出现的古儿门—gurmun·汗、古儿呼—gurku·汗两词的词根均为—gur—古儿。在《蒙古秘史》中,札木合称为古儿·汗,汉译为普皇帝。后缀“门”按卫拉特方言表示复数,“呼”可汉译为子。据《中亚蒙兀儿史》记载,脱欢太师和也先·汗确实是多次战败察合台后裔诸汗才占领天山北路,并迫使他们承认自己为卫拉特·汗。在《江格尔》各章回中一律忌讳脱欢的姓名,把锅称为海孙。同时,在史诗《江格尔》中明确说明,江格尔为了当黄日下面所有土地的主人,把自己国家命名为黄四国,尊崇黄色。这恰好又同黄蒙古的生活习俗相吻合。
    总而言之,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均说明绰罗斯部是不儿罕兀良合的一个分支。以往的国内外蒙古史学者研究明代卫拉特时,很自然地把它看成是十三世纪斡亦剌惕部的继续。这种看法在国内外蒙古史学界已经根深蒂固,似乎成了公理。实际上,四卫拉特这个名称本身就否定了这种看法。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的,在四卫拉特中土尔扈特、和硕特肯定不是原来的斡亦剌惕,但他们都被称为卫拉特。现在我们提出,作为四卫拉特主体部落的绰罗斯也不是原来的斡亦剌惕,而是从原来的不儿罕山兀良合中分离出来的部落。这对有些人来讲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事。的确,如果我们提出的看法成立,近二百年来国内外有关明代卫拉特研究方面的大批著作当然需要重新考虑,个别权威人士的威望多少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我们绝不能为此停止新的探讨。任何一种历史观点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看权威人士说了什么。我们认为,在过去研究明代卫拉特史方面存在一些错误倾向。这就是:注重四万卫拉特与四十万蒙古的关系,忽略了它与察合台后裔诸汗之间的关系;注重卫拉特与内地的联系,忽略了它与中亚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注重微观研究,忽略了宏观研究;注重汉文史料,忽略了蒙古文史料,等等。实际上,正如以上所述,卫拉特的政治中心长期在察合台·汗国境内,而不是在蒙古本土。研究明代卫拉特史只依据汉文史料根本不行,只有对各种文字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在近几年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尽力想克服以上偏向。同时,在研究明代蒙古部落变迁过程中,大胆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对提出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阐明。有的只是写出文章提要,有的只能说是宣布而已。明代蒙古部落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始氏族部落不同,他们是在十三世纪千户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军事、行政集团。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加上连续不断的战乱,牧地经常发生变动。搞清明代蒙古各部落的变迁,是极为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可是不解决这一课题,明代蒙古史的研究无法深入。这就是我们冒这个险的原因所在。
    最后重复一句,研究明代蒙古史缺乏史料。加上我本人主要是研究清代蒙古史,对明代史料确实不太熟悉。因此,错误是难免的。1989年,在内蒙古大学召开的明代蒙古史专题学术讨论会议上个别专家曾讽刺说:金峰的观点如成立,蒙古史需要重新写了。我说如真错了,重新写有什么不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