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金峰、胡日查: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部落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部落
    内蒙古师范大学     金峰   胡日查
    哈撒儿,也速该次子,成吉思汗同母弟,生于1164年①。他从少年时代起跟随成吉思汗打天下,为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蒙古国家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哈撒儿是在蒙古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家后,打乱过去蒙古旧有的部落组织,将蒙古牧民组编成为千户分别授予黄金家族成员。当时,哈撒儿得到四千户属民②,以呼伦湖周围以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作为领地③。据记载,成吉思汗“在所有兄弟和侄儿之中特别看重哈撒儿一系,按照兄弟和宗王的习惯上应得的权力,将崇高的官位和封号授于他和他的儿子们”④。1260年元朝建立后,哈撒儿子孙在元朝统治集团中仍旧担负重要职务,并享受很大权力。1307年,元成宗封哈撒儿第四世孙巴布沙为“齐王”⑤。后来,月鲁贴木儿和失列门等人也相继即齐王位。终元之世,“在全体叔伯和堂兄弟之中,成吉思汗的兀鲁黑只让哈撒儿的兀鲁黑坐于宗王之列,其他都坐在异密之列”⑥。这是哈撒儿子孙到了明代每一次关键时刻都忠于“大元后裔”蒙古大汗的原因所在。
    1368年,元朝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元顺帝脱欢帖木儿从大都逃回蒙古草原。不久,他的继承者们放弃元朝帝号,恢复了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国名称⑦,继续同内地新建立的明朝对峙。1388年,在捕鱼儿海大战中蒙古大汗的直属部队基本被消灭。随着蒙古汗权的衰落,漠北东部科尔沁部和西部卫拉特各部迅速崛起,他们成为蒙古地区最强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从此开始到达延汗统一蒙古的百余年期间,蒙古大汗始终摇摆于科尔沁部和卫拉特各部之间,甚至有时成为他们双方斗争的牺牲品。
    科尔沁是“豁儿臣”的同名异译。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由于科尔沁部的崛起,科尔沁成为哈撒儿后裔所属部落的泛称。这可能是不儿罕山兀良合之也孙迭额所统率的豁儿臣归属哈撒儿后裔或者哈撒儿及其子移相哥的超众的射箭技能给蒙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缘故①。明代前期科尔沁部牧地仍旧在呼伦贝尔一带,他们的直系封建主也仍旧称为齐王②。1410年卫拉特·兀良合部马哈木杀蒙古奔雅失里汗后,哈撒儿第七世孙科尔沁部阿克萨合勒以“元氏子孙已绝”③为理由,继蒙古大汗位,号称阿岱汗。1432年至1433年间,在蒙古权臣阿速部阿鲁克台太师的支持下,阿岱汗将势力扩展到兴安岭以南的兀良哈三卫地④。同时,阿岱汗子科尔沁部阿鲁克帖木儿与其弟乌鲁克帖木儿之间为属民问题发生纠纷。1435年左右,卫拉特·兀良合部马哈木子脱欢太师势力也逼近这些地区。乌鲁克帖木儿则率领乌吉叶特人为主的福余卫“杂部”投靠了脱欢太师,称作和硕特部⑤。1435年,脱欢太师子也先太师杀蒙古脱脱不花汗自己称汗,和硕特部成为卫拉特汗国的组成部分。
    1454年,在卫拉特内部阿刺知院的政变中也先汗被杀。蒙古科尔沁部同蒙古其它各部一起从卫拉特汗国的统治下摆脱出来。接着,哈撒儿十一世孙孛鲁乃齐王和诺颜孛罗特兄弟俩人,为重振蒙古汗权做了不懈的努力。他们惩罚了杀害岱宗汗、马儿可古儿吉思汗、摩伦汗的郭尔罗斯部的彻卡登、多罗干土默特部的多郭朗台吉、翁牛特部的毛里海王等,并协助满都鲁汗消除了太师的特权⑥。特别是在达延汗统一蒙古的过程中,科尔沁部封建主们协助征服了强大的兀良哈部,并在平定右翼三万户叛乱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达延汗统一蒙古后没有把科尔沁部编入自己所属左右两翼六万户,而是尊称它为“阿巴嘎科尔沁”⑦,科尔沁部独自成为一个万户⑧。似乎同达延汗有着平等联合的地位,在军事方面对兀良合万户有统辖权。科尔沁万户本身,由左右两翼十三鄂托克构成。左翼七鄂托克是:茂明安、新明安塔奔、乌拉特、郭尔罗斯、阿勒塔沁、塔打勒沁、卜打沁。右翼六鄂托克是:克里叶特、伊克明安、萨阿赤惕、噶滚贺什格、吐亦别滚①。左翼七鄂托克归属孛鲁乃齐王②,游牧于呼伦贝尔、鄂嫩河下游以及嫩江流域③。右翼六鄂托克归属诺颜孛罗特,游牧于鄂嫩河上游④。科尔沁部牧地之所以向西扩展到鄂嫩河流域,而且原来属于卫拉特蒙古的克里叶特、伊克明安、萨阿赤惕等之所以加入科尔沁右翼诸鄂托克,显然是达延汗统一过程中科尔沁部封建主们独自征服漠北兀良合部的结果。至于向兴安岭以南嫩江流域的扩展,除了阿岱汗时期的军事行动之外,同1438年的锡古苏台巴图尔和1469年的孛罗乃齐王的逃往⑤也有关系。据记载,达延汗时期科尔沁部人口曾达到二十万人⑥。
    1517年达延汗逝世后不久,蒙古博迪汗将直属察哈尔部政治中心由克鲁伦河流域迁移到漠南伊克额里苏地区。原来不儿罕山兀良合部封建主们趁机在漠北发动叛乱,1524年波及到漠南地区。在这期间,科尔沁部孛鲁乃齐王次子图美札雅哈齐长子奎猛克塔斯哈喇一系以及内喀尔喀五部封建主们,为了逃避兀良哈的威胁,陆续迁徙到漠南东部的原兀良哈三卫地方⑦。从1466年开始的兀良哈三卫蒙古勒津等部的西迁为他们提供了方便⑧。迁徙后的奎猛克塔斯哈喇所属科尔沁人主要驻牧于嫩江流域,因此他们开始被称为嫩科尔沁⑨,以别于留牧故地的阿鲁科尔沁。嫩江流域原来是乌吉叶特部的牧地,因此嫩科尔沁有时也被称为“乌吉叶特科尔沁”①。到十六世纪中叶以后,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阿勒坦汗独树一帜,开始同蒙古大汗分庭抗礼。为夺取蒙古汗位创造条件,阿勒坦汗南面接受明帝封号,西面联合察合台后裔沙汗,东面勾结女真贵族,并从西藏、青海引进藏传佛教之黄帽派。在阿勒坦汗的打击和排挤下,蒙古打赉逊汗为了躲避他的军事锋芒,再次率领察哈尔部向东迁徙到锡喇木伦河流域。嫩科尔沁部同内喀尔喀五部一起积极响应打赉逊汗抵制土默特部封建主们的分裂活动,成为大汗强有力的支持者。1587年至1588年间,嫩科尔沁部南面受到札鲁特等部封建主的阻止后,他们向东混同江江口一带扩展势力②,并同明朝建立了贸易关系。当时,奎猛克诸孙乌巴什、爱纳噶、阿敏等人分别统辖嫩江流域的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等部,他们的牧地进一步扩展到北起嫩江上游、南扼混同江口,西从大兴安岭山阳起东至现在哈尔滨以东的广大地区③。
    科尔沁部孛鲁乃齐王次子图美札雅齐长子奎猛克塔斯哈喇一系向嫩江流域迁徙时,孛鲁乃齐王长子鄂尔多固海所属茂明安、新明安塔奔两鄂托克人留牧于鄂嫩河下游尼布楚一带④。图美札雅哈齐次子巴滚诺颜和季子博尔海鄂特根属民仍旧留牧呼伦贝尔地区,后来发展成为阿噜科尔沁、乌拉特、四子部落等⑤。原来诺颜博罗特所属右翼六鄂托克人全部留牧于鄂嫩河上游一带⑥。从兀良合万户发动叛乱开始到1538年博迪汗率领蒙古左右两翼大军最后镇压期间,留牧漠北的科尔沁部人可能一度同外喀尔客七鄂托克人一起被兀良合封建主统治。因为,博迪汗镇压兀良合叛乱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提到科尔沁部军队参加。
    十七世纪初,长城内外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1604年,察哈尔林丹汗即蒙古汗位,企图重振蒙古汗权。1616年,满州贵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严重威胁邻近嫩科尔沁各部和内喀尔喀五部。早在1593年,哈撒儿十七世孙嫩科尔沁的明安同努尔合赤的“九部之战”①失败,嫩科尔沁各部和内喀尔喀五部只好遣使通好。后金汗国的建立,使嫩科尔沁各部孤立于嫩江流域,同内地的贸易来往被阻止了。加上,林丹汗政策上的过失和努尔哈赤的引诱拉拢,1624年嫩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台吉终于倾向后金政权。这样,蒙古大汗第一次失去哈撒儿后裔的支持,后果是极为严重的。1634年,林丹汗同后金的斗争最后失败,在青海病故。1635年,林丹汗子额哲返回漠南,被后金军队俘虏。四十万蒙古国从1206年建立到1635年历经四百二十九年,最后灭亡了。1636年,后金改为清。由于嫩科尔沁各部封建主为清朝的建立出了大力,满洲皇帝给予其种种政治、经济特权。他们的牧地由嫩江流域向南一直延伸到旧边墙一带,形成清代哲里木盟科尔沁左右两翼中前后六旗以及郭尔罗斯前后两旗,札赉特旗、杜尔伯特旗,共十旗。
    1644年清朝入关前后,留牧兴安岭以北的“阿噜蒙古”或“阿噜部落”②,即哈撒儿后裔所属阿噜科尔沁、茂明安、乌拉特、四子部落封建主也陆续迁徙到漠南地区。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同嫩科尔沁部封建主有血缘关系,另一方面也同林丹汗的征讨和沙俄的侵略威胁有关。这些部落来到漠南以后,清朝将阿噜科尔沁部安插在昭乌达盟锡喇木伦河流域。为了防守阴山各口,将茂明安、乌拉特、四子部落派到大青山、乌拉山一带,建立乌兰察布盟。这次仍没有迁徙的原诺颜孛罗特所辖科尔沁右翼六鄂托克人,后来融合到外喀尔喀车臣汗部或布里雅特蒙古。
    至于1433年左右由乌鲁克帖木儿所率领的福余卫“杂部”西迁归附卫拉特后被脱欢太师命名为和硕特部③。从那时开始到大卫拉特部西迁中亚的七十年间,和硕特部一直依服于绰罗斯部④。1502年大卫拉特部西迁后,和硕特部在四卫拉特中单独成为一个卫拉特。不仅如此,1541年脱欢太师后裔翁郭查被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阿勒坦汗俘虏后,和硕特部从博贝密尔咱开始到鄂齐尔图汗共四代人即四卫拉特汗位⑤。1637年和硕特部顾实汗率领四卫拉特联合大军陆续占领青海、西藏①。同时,在四卫拉特中顾实汗最先同清朝建立关系。1676年准噶尔部噶尔丹汗在伊犁附近战败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后,当地和硕特部被解散,被编入到准噶尔汗直属诸鄂托克。南迁的成为青海和硕特二十一旗、阿拉善和硕特一旗。
    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各旗县、哲里木盟绝大部分旗县、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和达茂联合旗的一部分、巴颜淖尔盟乌拉特三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彦郭勒蒙古自治洲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的一部分,青海省绝大部分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原来都是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部落。在中国蒙古族人口中,他们几乎占三分之二。
    早在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革命圣地延安建立了成吉思汗纪念馆。解放后,在鄂尔多斯建立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弟哈撒儿的纪念堂,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之下,1988年在原鄂尔多固海王直属部落达茂联合旗新宝力高苏木恢复修建,并于1989年举行隆重祭典。这不仅是哈撒儿后裔的大喜事,而且是全体蒙古族人民的大喜事,也是整个中国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值得庆贺的事情。
    


    ①据《蒙古秘史》记载,帖木真九岁时,哈撒儿七岁。帖木真生于1162年。据此,哈撒儿生于1164年。
    ②李文田校注《元朝秘史》,卷十二,第9页。
    ③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67页(余大钧、周建奇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④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66页。
    ⑤《元史·宗室世系表》卷107,第2705页,中华书局标点本。
    ⑥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67页。
    ⑦茅元仪著《武备志》,将“北虏”意译为“野克莽官儿”,汉意谓“大蒙古”。看来,元顺帝以后不久蒙古内部放弃元朝帝号,恢复了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国”名称。
    ① 科尔沁,《蒙古秘史》音译为“豁儿臣”,意译为“带箭筒的”。其词根为“豁儿”,指马上盛弓矢的器具,箭筒之谓,也可以译作“弓箭”。古代游牧民均带弓箭,然而他们都可以称为“豁儿臣”。成吉思汗时期,豁儿臣是“怯薜”执事之一。到了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科尔沁却成为哈撒儿后裔所属部落的泛称。据《蒙古秘史》记载,哈撒儿“大曳弓,九百步,小曳弓,五百步”。所有带有弓箭的战士都很羡慕他的射箭技能。据《元史·别里古台传》,成吉思汗曾说:“有别里古台之力,哈撒儿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后来蒙古文献均称哈撒儿为“哈布图·哈撒儿”,即射箭好手哈撒儿。哈撒儿之子移相哥,也是以高超的箭术著称的。据《移相哥碑铭》记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归来后,曾举行全体蒙古那颜参加的射箭比赛。移相哥从335步距离外射中了靶,轰动了整个蒙古草原。法国著名蒙古史学者伯希和、韩百诗等认为:“过了很久以后,为了纪念豁儿臣这个职务,才变成一个部”。很明显,哈撒儿父子精湛的射箭技艺在蒙古人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长久地怀念他们,称道他们,豁儿臣一名可能成了哈撒儿后裔所属部落的泛称。
    ② 著名的苏联蒙古史学者符拉基米儿佐夫认为:“元代时期,以‘王’或‘翁’的称号派大汗子孙统治汉地。元代以后,把这称号仅授于成吉思汗诸弟后裔”。据蒙古文献记载,哈撒儿后裔中称王的有“诺颜博罗特王”、“鄂儿多固海王”等。《明英宗实录》卷五三,天顺七年六月丁亥及《明宪宗实录》卷四○,成化三年三月已丑:仍称哈撒儿十一世孙孛鲁乃为齐王。
    ③《明太宗实录》,永乐八年十二月丁末:“元氏子孙已绝,欲率部属来归”。这是阿鲁台的原话。可是他后来没有归附明朝,而是积极支持阿岱汗。看来阿岱汗无疑是采取阿鲁台的建议即蒙古大汗位的。
    ④《明太宗实录》,宣德八年二月戍寅;郑晓著《吾学编皇明北虏考》。
    ⑤ 托忒蒙文《执掌圣祖成吉思汗政权、扶持汗廷史》:“阿克萨哈勒台诺颜子阿鲁克帖木儿,由各和硕(旗)中好歹抽些属民作为(父亲)遗产,分给弟乌鲁克帖木儿。乌鲁克帖木儿怨其兄,朝着日落方向投靠脱欢太师。脱欢太师将女儿嫁给乌鲁克帖木儿,作为古列竖。因其部属由各旗人构成命名为和硕特”(转引巴岱、金峰、额尔德尼著《论四卫拉特》,见于《卫拉特史论文集》第39页。并参考托忒蒙文《噶旺希拉布史》)。
    ⑥ 罗卜藏丹津著《黄金史》第599页、第634-635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乔吉校注本);默尔根葛根著《黄金史纲》、卷二六(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藏手抄本)。
    ⑦“ABAGA QORCIN”,汉意为叔父科尔沁。《蒙古源流》笺证本卷六,页6作“巴噶科尔沁”。“巴”前脱“阿”字,当作“阿巴嘎科尔沁”。据《满文老档》记载,明末清初的所谓“阿巴嘎科尔沁”,指“阿鲁称尔沁”部。
    ⑧《黄金史》第633页。
    ① 答哩麻·固什著《金轮千辐》,第345、第278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乔吉校注本)。
    ② 答哩麻·固什著《金轮千辐》,第345、第278页。
    ③ 据《蒙古游牧记》记载,科尔沁左翼七鄂托克之一郭尔罗斯部驻牧于嫩江流域,乌拉特部游牧于呼伦贝尔。据《平定罗刹方略》及《大清一统志》,茂明安部游牧于鄂嫩河下游一带。
    ④ 据《黄金史》599页,也先称蒙古汗时,科尔沁部锡古希台·巴图儿的另一子诺颜·博罗特王,“因封地在鄂嫩河而免于难”。据此看来,诺颜博罗特所属右翼六鄂托克,当时游牧于鄂嫩河上游。
    ⑤ 据默尔根葛根《黄金史纲》卷二六,脱脱布花为了
    夺取蒙古汗位,派萨木沁暗害阿岱汗,称为可汗,封阿噶巴尔金为济农,脱欢为太师。是时,出齐台·巴图尔前去处死萨木沁,在怨恨之下咒骂汗和济农,遂迁徙东方”。这里所说的东方显然是指原先阿岱汗和阿鲁克台太师所占领的岭南嫩江流域。又据《明宪宗实录》,卷七九,成化六年六月乙酉:“孛罗乃王往年为斡失帖木儿所败,已奔卜剌罕卫。近报又云:率众东来,盖此虏虽败亡之余,而部落犹多,恐实纠合丑类,收捕朵颜三卫,用为向导,谋犯边境”。卜刺罕卫,又作卜兰罕卫。据《明太宗实录》,卷六○,永乐四年十月庚寅、辛卯:1406年明朝在岭东地方设置密陈、卜刺罕、苏温河三卫。据和田清考订,这三卫地位于泰宁卫北,即今绰儿河、雅儿河流域。到成化年间,卜剌罕卫所辖并不限于兴安岭以东地方,可能扩展到呼伦贝尔地区。从孛鲁乃王左翼七鄂托克牧地来看,他东奔卜剌罕卫的目的是想得到嫩江流域科尔沁部左翼七鄂托克的支持。
    ⑥ 萨冈彻辰著《蒙古源流》卷六,第327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道润梯步新译本)。
    ⑦ 据《武备志》卷二○四记载,明朝嘉靖初年,察哈尔部东迁以前明朝辽东边外除兀良哈三卫人之外,“有虏二枝。一名魁猛可,一名虎喇哈赤,专为难于辽西”。据蒙古文献,魁猛克全称为奎猛克·塔斯·哈喇,虎喇哈赤为内喀尔喀五部鼻祖。看来这时嫩科尔沁部及内喀尔喀五部已经南下辽东边外。
    ⑧ 朵颜卫属民,主要由1283年南迁到兴安岭南兀赤斤领地的兀儿速惕,合卜合纳思、乞儿吉思等突厥语族部落和当地女真人构成。经过近二百年,他们的语言及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同蒙古各部落没有什么差别了。因此他们开始被称为蒙郭勒津,汉意为蒙古化的人们。由于兀良哈三卫受到也先太师的威胁,朵颜卫人从原来牧地向西南迁徙到黄河、穆纳山一带。当时他们首领叫朵罗干,因此有时又被称为朵罗干部。后来十二土默特部从安西一带也陆续迁徙到黄河流域,穆纳山一带。然而被对称为朵罗干土默特。把它汉译为七土默特,非也。朵颜卫的另一部分人以及泰宁、福余两卫人却留牧于长城近边从山海关至张家口之间的广大地区。这些为科尔沁部奎猛克·塔斯·哈喇一系的大规模迁徙提供了方便。
    ⑨《蒙古王公表传》卷十七:“明洪熙间科尔沁为卫拉特所破,避居嫩江,以同族有阿鲁科尔沁,号嫩科尔沁”。张穆编《蒙古游牧记》卷一:“洪熙年间,蒙古臣阿鲁台为瓦剌所破,其酋奎猛克、塔斯、哈喇……依兀良哈。因同族有阿鲁·科尔沁、故号嫩·科尔沁”。此说非也。据有关哈撒儿后裔的多种蒙古文世系谱以及明末清初汉籍,奎猛克乃是明嘉靖年间的人,不可能活在洪熙年间。张穆等人将阿岱汗及其后裔奎猛克的事迹相互混淆了。科尔沁人虽然多次迁徙到嫩江流域,但真正的嫩科尔沁部是在奎猛克时期形成的。
    ① 贡布扎布著《恒河之流》,第145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乔吉校注本)。
    ② 冯瑗著《开原图说》,卷下,第8页(《玄览丛书》,万历年间刊本);张乃《辽夷略》,第26页(《玄览堂丛书》明刊本)。
    ③ 据《蒙古游牧记》卷一,清初郭尔罗斯部牧地南界盛京边墙,东界永吉州,西及北界科尔沁。哈撒儿十六世传至乌巴什,号所部为郭尔罗斯。杜尔伯特牧地东至黑龙江,西至札赉特界,南至郭尔罗斯界,北至索伦界。哈撒尔十六世传至爱纳噶时,号所部为杜尔伯特。
    札赉特部牧地东至杜尔伯特界,西及南至郭尔罗斯,北至索伦界。哈撒儿十六世传至阿敏时,号所部为札赉特。元代这些地方属于辽王封地。不过札赉特、郭尔罗斯、杜尔伯特等很早以前就作为部落存在。上述所谓“哈撒儿十六世传至乌巴什、爱纳噶、阿敏时,号所部日郭儿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者,不是说这些部落到明末清初才开始形成,而是说科尔沁所属这些部民中他们占了多数。
    ④《平定罗刹方略》卷四:“鄂嫩、尼布楚系我国所属茂明安诸部之地”。
    ⑤《蒙古游牧记》卷三图美吉雅哈齐长子奎猛克·塔斯·哈喇游牧嫩江时,次子巴滚,诺颜游牧于呼伦贝尔。巴滚·诺颜长子昆都伦·岱青,号所部为“阿鲁·科尔沁”。魏焕撰《九边考》卷四及郑晓著《皇明北虏考》:“阿噜科尔沁”作“尔镇”,“昆都伦”作“可都留”,均属同名异译。阿鲁科尔沁部民歌中唱道:“有呼伦·贝尔努图克台,昆都伦·岱青诺颜台”。由此来看,阿鲁科尔沁部确实在昆都伦、岱青时期形成的。这时,昆都伦·岱青弟诺颜泰·鄂特根也游牧于呼伦·贝尔。据《蒙古游牧记》卷五,诺颜泰有子四,长子僧格,次子索诺木,三子鄂木布,四子伊尔札布。“他们分牧而处,后遂为所部曰四子部落”。同巴滚·诺颜诸子一起游牧于呼伦贝尔地区的还有其弟博尔海·鄂特根,并“号所部曰乌喇特”。
    ⑥ 关于诺颜·博罗特王后裔世系,蒙古文献记载的不多。在个别蒙古文献中记载说,他的后裔成为外喀尔喀部的诺颜。那么,诺颜博罗特后裔所属科尔沁右翼六鄂托克起初仍旧留牧于鄂嫩河上游。
    ①《清太祖实录》,卷二,癸己年秋九月壬子。
    ②《蒙古游牧记》卷三:“所部(阿噜科尔沁)与四子部落、乌喇特、茂明安、翁牛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及喀尔喀内外札萨克,统号阿禄·蒙古”。又解释道:“蒙古谓山阴阿噜,盖是数部先皆驻于杭爱山北也”。此说非也。这些部落应驻牧于兴安岭一带。
    ③ 关于“和硕特”一名及其含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俄国史学家帕拉斯认为,和硕特来源于汉语“河州”(参考伯希和著《卡尔梅克史评注》)。伯希和认为,应该把和硕特看作KHISIGHOUN,KHOSUN(直译:鸟喙)的复数,它具有一部分军队(突厥语QOSUN)的意思,与汉语“旗”相符。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和硕特”的词根为突厥语,汉译即“每两个中的一个,和元代由各部抽出一部分组合而成的火邪温(QOSIYAHIL)相同”(参考吉日嘎拉著《“我着”与“吾者”考辨》、《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一期)。
    ④ 参考《卫拉特历史文献》,第183页、234页。
    ⑤ 和硕特部四代汗是“博贝·密尔咱、哈尼·诺颜·洪果尔、拜巴噶斯、鄂齐尔图·彻辰汗。”
    ①《和·鄂尔勒克史》,见于《汗·腾格里》杂志,1983年第三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