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访谈 >

盛世沉沦(节选)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戴逸
    阿忆:在大学里,如果一位教授超过70岁,我们就不能称他为教授了,为了表示尊重,我们管他叫先生。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馆长戴逸先生。戴先生是江苏常熟人,1946年考入北大历史系,后因参加学运转至红色根据地,在河北正定华北大学学习并工作。1949年,该校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戴先生在其间任教,1978年任清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两个问题出来了,第一,您是1956年做的副教授,1978年才做教授,中间晋升的太慢了吧?
    戴逸:我是1956年评为副教授,当时30岁,是新中国第一批副教授,也是人大最年轻的副教授。6年后的1962年,我被评为正教授。材料已经上报,但是当时是阶级斗争为纲,反对资产阶级法权,大学里也不搞教授职称了,军队里也不搞军衔了,所以没有批。到1978年高校恢复,人民大学复校,我1962年评的教授还算数,上报批下来,所以我是1978年批准的教授。
    阿忆:第二个问题,您1956年做副教授的时候,研究的是中共党史,还做过党史系的副主任,怎么突然就研究上了清史了,这个转折太大了吧?研究党的历史,研究清朝的历史。
    戴逸:当年主要是考虑革命工作的需要。我开始是研究党史,由于人民大学要开中国近代史的课程,就分配我搞近现代史晚清史了。1965年,周总理让周扬同志召开一个会议,成立一个清史编纂委员会,我是清史小组的成员,准备编纂大型的清史,可马上“文化大革命”就到来了,搞不了了。但是我从此就转到清代前期的历史,所以今天我讲的题目就是清代前期历史的题目。
    阿忆:好,您的演讲题目是《盛世沉沦》,副标题是“论康雍乾盛世”,那现在我们就开始洗耳恭听。
    观众朋友们好!我今天的题目是“盛世沉沦”,讲的是清代的康雍乾时期的历史。清代的这三个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一共统治中国134年,将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在政治上安定,没有大的战争,至少在中原地区没有大的军事行动;经济很繁荣,生产力发展;财政很宽裕,老百姓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安定富裕。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的盛世。中国历史很长,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盛世并不多,长期以来都是战争,人民遭受苦难、饥饿、贫困。可以算得上盛世的大概有三个。第一个盛世是公元前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到汉武帝,将近100年。第二个盛世是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大概一百几十年。这是汉人的盛世、唐人的盛世,接着就是清朝这个盛世——康雍乾。
    清朝的盛世应该说繁荣的程度超过汉唐的盛世,从人口数字讲,汉书上记载西汉人口最 高是5900万人。唐代人口的高峰期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人口8000万人。那么康雍乾时期多少人呢?中国的人口达到了3亿人,就是说国家生产的粮食可以供应3亿人的生存,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是远远超过了汉朝、唐朝。这是从历史上的纵向比较。横向来说,当时全世界人口9亿,中国占了1/3,就是中国生产的粮食能够养活世界1/3的人口,而其他的6亿人呢,生活在几十个国家、地区,都是中小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有中国这么大。另外,在工业方面,康雍乾时期还没有到产业革命时期,还都是手工业,也是领先世界的,像江南的棉布,杭州、苏州、南京、广州的丝织品,像景德镇的瓷器都行销世界。美国保罗·肯尼迪写的著名《大国的兴衰》里说,中国乾隆二十五年,1750年,全世界的工业生产,中国占32%,而全欧洲呢,只占27%,可想而知,中国当时的手工业也可以说是世界第一。
    18世纪世界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一共有10个,中国占其六,就是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广州6个城市,世界上是伦敦、巴黎、江户(日本东京)和伊斯坦布尔,这10个城市超过50万人口。因此,康雍乾时期不仅在经济上最繁荣的国家,在城市发展上也是最快的国家,是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18世纪,产业革命之前,康雍乾时期政治上的成绩也是非常大,统一了全中国,组成了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中国现有的版图。今天我们国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56个民族共处统一国家之内,就是康雍乾留给我们的政治遗产。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局面四分五裂,清朝只统治了北京和黄河流域地区,长江以南是南明的势力,后来是吴三桂的三藩势力,台湾自从郑成功收复后,也没有从属于清朝。北方的情况也是非常混乱,北方有两支强大的势力,一支是俄罗斯,俄国本来是欧洲国家,但是它向东扩展,越过了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无人区,态势上一直往东扩展,很快就达到了鄂霍次克海,就是太平洋边上,而且向南进入黑龙江流域。另一支力量是准格尔蒙古,它的据点在新疆伊犁,势力非常强大,向南征服了南部新疆维吾尔地区,向东控制了青海,它跟达赖喇嘛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对西藏的政治影响很大,都属于喇嘛教。向东它征讨喀尔喀蒙古,就是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而且把它灭亡了,它的军队一直打到东北的呼伦贝尔草原,往南威胁着内蒙古、承德、北京。准格尔的势力还向西征服了中亚几个国家,势力强大,控制的地方比清朝还要多。当时,康熙统一中国最大的障碍就是准格尔蒙古,因此,康熙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以后,就把战略重点转移到北方对付准格尔,全副力量对付准格尔,经过十年战争,虽然打了胜仗,但也没有能够把它消灭。之后,雍正、乾隆又打了几十年的战争。所以,清朝康雍乾时期最大的事情就是平准,70年,这是完成我们国家统一的决定性的重大步骤。如果当年没有康雍乾时期的平定准格尔,那么,大家试想一下,以后再过100年到了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凝聚力就不肯能很强。中国就会四分五裂,不能够抵抗外国的侵略。所以,康雍乾时期的统一中国是功不可没的。
    但盛世中存在问题,覆盖着阴影。问题是中国是个大国,工农业的总产量虽然超过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但3亿的人口基数太大,人均的资源、土地数量、产量,就不行,低于欧洲国家。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农民人均收入较少、贫困,就没有力量购买工业品,光是吃饭糊口,没有力量来购买城市的工业品,很难形成一个广大的市场,限制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当时中国农村太贫困了,这贫困是实现发展的很大制约因素。
    另外,中国的封建专制根深蒂固。中国的政治体制跟西方不同,是专制主义体制,康雍乾时期尤其变本加厉,中央集权非常厉害,集权到皇帝一个人手上,这种专制主义体制的形成,和中国版图的广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存在的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是相适应的,但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权力的高度集中,缺少对权力的约束,缺少权力之间的制衡力量。在商品经济发的的情况下,就容易滋生出权、钱的交易,因此康雍乾时期的贪污腐化非常严重。皇帝惩治贪污的力度非常大,乾隆每年几乎都杀掉省长部长级的官员,当时的尚书、总督、巡抚杀了很多。这种惩治有一些威慑作用,但是不能够根本解决问题。
    另外,清王朝重视农业,农业方面投资非常大,从水利来讲,治理黄河、淮河、运河,不惜工本,有的时候拿出国库的1/3的收入投入水利,奖励垦荒。但是,对工商业怀有偏见,压抑工商业,不给工商业足够的发展空间。另外,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危害极大,康雍乾时期尤其严格。康熙时候四口通商,全国有四个口岸外国人可以做生意。乾隆时候是一口通商,只许广州跟外国人做生意,所以广州有十三行的称谓,就是少数公行商人可以和外国贸易。中国人出洋限制非常严格,你的船不能够大,只能是比较小的船。清王朝自以为是天朝上国,世界各国都是蛮夷小邦,没什么文化的。它自我封闭、自我满足,不肯睁开眼睛看看世界发展。当时,英国有个马噶尔尼使团到中国来要求通商,700人的使团,带了600箱礼物,从天津上岸后,几千匹马装车拉,不得了,带的礼物都是当时英国、欧洲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天文仪器,还有军舰的模型、枪炮、各种工艺品,可以说是伽利略和牛顿时代的先进科学的展示。但是乾隆皇帝本人和官僚们都很轻视这批礼品,乾隆认为这些科学仪器没什么了不起,是英国人自己夸耀自己,我们中国人也能制造。这样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使自己蒙上了眼睛,丢失了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机会。
    另外,康雍乾时期也发生了许多文字狱,判很重的罪,使得知识分子不敢谈政治,不敢说现实,把自由活泼的思想都窒息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还是很发达的,英国专家李约瑟博士还写了一个《中国科学史》。但是后来逐步落后了,由于长期实行科举制度,写八股文,全是四书五经,把自然科学排除在知识领域之外,不当它是一种知识。康熙时期也有一些传教士到中国来,带来了自然科学。康熙本人也爱好在宫廷里学习天文、数学、搞音乐、西洋绘画,学习物理、化学,等等,但是宫廷以外,整个社会上是儒家思想统治,跟科学格格不入。当时康熙皇帝让搞生理学的专家画了一个人体解剖图,后来要印了,他又犹豫了,这个图都是光身子,不是害道诲淫吗?跟中国的伦理道德不符合,就没有印,现在还藏在宫里边。所以当时世界上的科学突飞猛进了,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几个世纪的大发明,科学技术远远超越中国。
    尽管康雍乾盛世的生产总量、综合国力,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到了最高峰,在世界也名列前茅,但是它的发展缺乏持久的推动力。一个传统的封建国家要进入近代社会,这是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的持续发展,相互促进。中国社会上实际也出现了近代因素,但是还有很多滞后的、落后的东西,在阻碍着中国的进步。对旧制度、旧政策、旧观念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才能够解放生产力。但是18世纪的中国没有出现这种改革的要求和力量。人们并不觉得一些制度、政策、观念是过时了,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是世界第一,是天朝上国。当时的丧失不仅仅是一次两次机遇,而是丧失一个珍贵的时段,丧失了一个实现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回顾这段历史非常惋惜。
    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突飞猛进,滞后的因素还是有不少,所以我们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开放的进程,要抢在时间的前面。如果坚持不懈地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盛世,一个社会主义的盛世。
    阿忆:好,接下来呢,我们看一下来自凤凰网站网友对您的提问,然后把发言的机会留给现场观众。第一位观众叫“五月的狼”,他说:“我看过您写的一篇文章,是作为清史研究大家,讨论康雍乾盛世时的西部政策对今天西部大开发的借鉴,您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研究了清朝的西部开发行为的种种层面,您能否提纲挈领地再给大家讲一讲其中的要害?”
    戴逸:我讲过清朝的西部也有经济开发,当年清朝在统一国家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非常注意,有些政治的措施,比如说设置许多行政官,根据各地方的情况来设置官职。比如说伊犁,设置伊犁将军,西藏就派驻藏大臣,蒙古设立盟旗制度,西南的土司,就取消土司制度,改成州县的流官。所以行政方面的措施不一样,我们现在是一国两制,其实当时一国多制,好多制度。经济上,它移民、屯田、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因此现在的内蒙和新疆,原来是畜牧业、游牧民族,现在已经是半农半牧。但也有一些教训,就是破坏了环境和生态,当时他们没有保护环境的科学知识,开发过度,就损害了生态环境。
    阿忆:这个教训非常重要,它是怎么损害了呢?是砍伐了好多木材?
    戴逸:当时是牧场,都是牧草,后来发展农业,开垦成农田,原来是森林,比如像围场这个地方,在避暑山庄北边,皇帝打猎的地方,全是大森林,一片大森林,一个围场县相当于1/3台湾的面积,全部是森林,生态环境非常好,所以当年北京在它的荫庇下,气候宜人,风沙很少,全种上庄稼了。
    阿忆:其实咱们现在开发西部,我觉得您说的这个教训比先祖留给我们的经验更重要。
    观众:刚才您提到康雍乾盛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政治遗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留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您能不能就清朝的历史谈一谈我们国家在统一方面,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戴逸:经验教训还是很多的,首先,盛世为什么能够达到统一?清朝的民族政策非常重要,非常成功,因为满族本身是个少数民族,它懂得、理解少数民族利益的要求、少数民族的心态、少数民族的利益,所以它在考虑少数民族利益的时候特别照顾少数民族,满蒙一体,跟蒙古的通婚非常频繁,赏赐蒙古人,拉拢蒙古上层非常成功。也提倡西藏喇嘛教,你看山西五台山都是喇嘛寺。喇嘛,特别是班禅到北京来,乾隆对他的待遇非常优厚。他也不把汉族的这一套拿到少数民族地区,他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来制定各地方的政策,都不一样,所以它的统一比较巩固,民族的凝聚力很快地增强,当然也有一些反叛,但是比较少,特别是近代以后就很少有民族反叛,以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有少数民族都和汉族站在一起团结抵抗,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所以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
    另外,刚才讲的开发边疆的政策这方面,虽然破坏了生态,但是它在加强边疆的防御力量、经济力量这方面很成功。当年新疆地区只有60万人,现在多少人了,如果我们现在还是60万人,那就空旷无人,边防空虚了。
    观众:据我所知,清朝前期采取闭关政策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的皇帝,怕外国人进来之后,破坏思想的统一,破坏他的统治。如果一个国家很强盛的话,它一般是不怕外来的文化传播的,比如像唐代和汉代,还有明朝前期。就您介绍的,清朝的前期,它的国力是非常强盛的,但是它也害怕这一点,你能解释一下吗?
    戴逸:清朝对外国人,为什么深闭固拒呢?从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后就有这样的闭关政策倾向了,因东南沿海有倭寇入侵,海禁加严,逐渐延续下来。清朝更加厉害,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是满族,以一个少数民族来统治中国几亿人口的汉民,满族只有几十万人口,满汉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而且也是长时期地存在。清朝初年反清复明的起义很多,清朝担心外国人进来以后跟汉民互相交往,汉民受影响,会起来反抗,所以马克思在他的著作里就讲到,清朝所以实行闭关政策,就是由于满汉矛盾,它以少数人统治那么多的人,就要防范,各方面进行防范。所以,清朝还有一些政策,是保持自己民族的特殊性,比如学骑射,强调满族人不参加科举考试,但要骑马射箭,要学满族语言和文字,不能够因为跟汉族混在一块儿逐渐被同化掉。所以,他们又极力地阻挡汉族跟外国人接触。它当时的经济自给自足,不需要跟外国做生意,我什么都有,不需要跟你通商。这跟外国就是不一样,很多国家必须要通商才能生存。
    观众:您刚才所说的“盛世修史”,对于盛世有什么具体的衡量标准?比如说从横向比较、纵向比较。
    戴逸:盛世修史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一般都是盛世的时候,国家有财政力量,要搞文化工程,学者们也能够安心坐下来搞研究了。打仗的时候怎么修史?明史是清朝初年就下令修的,但是一直没有启动,因为战争时期不能动工。明史的纂修是在康熙中期以后,到乾隆初才修成。所以,盛世修史要有条件,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
    阿忆:最后我要问一个问题,您用一句话回答。我觉得国家现在更多地重视经济、重视法律,好像更多地忽略了重视历史,您有什么评价?
    戴逸:一句话,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春天将会到来。
    阿忆:其中包括历史学的研究?
    戴逸:包括历史学的研究。
    (来源: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编:《世纪大讲堂·清议》,第1-12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