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从渔民地名看《更路簿》起源————访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刘南威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从渔民地名看《更路簿》起源
    ——访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刘南威
    记者 冯爱琴
      
      【核心提示】不同版本的《更路簿》中,几乎都称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为“石塘”,而明代永乐年间的《郑和航海图》自东向西绘有“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石塘”,其中“石塘”指西沙群岛(含永乐群岛),这两者是一致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刘南威就接触到《更路簿》,并较早开展相关地名研究,出版了《南海诸岛地名研究》、《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等专著。近日,本报记者就《更路簿》的起源、其中地名的特点等采访了刘南威教授。
      《更路簿》至迟在明代已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知道您对《更路簿》的地名很有研究,《更路簿》大约起源于什么时候?
      刘南威:从其中的渔民地名与古籍所载的古地名来分析,《更路簿》的起源很早,至迟在明代已经形成。
      不同版本的《更路簿》中,几乎都称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为“石塘”,而明代永乐年间的《郑和航海图》自东向西绘有“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石塘”,其中“石塘”指西沙群岛(含永乐群岛),这两者是一致的。
      又如,明嘉靖年间顾岕的《海槎余录》中载:“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万里长堤出其南,波流甚急,舟入回溜中,未有能脱者。……又有鬼哭滩,极怪异……”据判断,“千里石塘”指今西沙群岛的一部分,“万里长堤”在其南,当为南沙群岛的一部分。再根据记载中的“万里长堤”内“又有鬼哭滩”分析,“鬼哭滩”当指南沙群岛九章群礁西南端的鬼喊礁,渔民地名中称为“鬼喊线”。
      这些都说明,渔民地名至迟在明代已经形成。而渔民地名与古籍记载的古地名相一致,说明二者之间有一定渊源,是一脉相承的。
      渔民地名八大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报》:《更路簿》中所记载的渔民地名的特点是什么?
      刘南威:《更路簿》中所记载的渔民地名有八个重要特点。
      1.历史性。《更路簿》中渔民地名至迟在明代已经形成,距今至少五六百年。英国人给西沙、南沙群岛命名距今不过100多年,日本人的命名距今也不过上百年,越南、菲律宾的命名距今才40—60年,而且有些名称还受我国渔民地名的影响。
      2.全面性。海南渔民给西沙、南沙群岛的命名最全面、最具体、数量最多。他们对高潮也不被淹没的岛屿、沙洲几乎都给予命名;对高潮淹没、低潮露出的礁石大多数都定了名称;对潜伏海面下较深的暗沙和暗礁也部分定了名,这表明海南渔民足迹遍及整个西沙、南沙群岛。
      3.系统性。西沙、南沙群岛渔民地名中,除有大量表示具体地名和专名外,还有表示珊瑚礁群体的总称地名,以及表示通名的圈或塘(环礁)、峙(岛屿和沙洲)、线和沙(暗礁)、线排或沙排(暗沙)、郞(暗滩)等。如把它们联系起来,就可以构成既有表示群体的总称地名,又有表示个体的地名,既有通名又有专名的一套独特而完整的西沙、南沙群岛渔民地名。
      4.民族性。西沙、南沙群岛渔民地名多以“更”、“路”的形式记载于《更路簿》中,“路”指航行针路,即航向。针路用中国古代发明的罗盘测定,即把罗盘圆周分成24等分,用四维、八干、十二支来表示24个方位。每条更路均包括起讫地点、针路和更数。这表明渔民地名具有民族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5.科学性。从西沙、南沙群岛渔民地名中可以看到,渔民很早就把风环礁分为“筐”和“塘”或“圹”两部分,把珊瑚礁体按距离海面远近分为峙、线(沙)、线(沙)排和郞四类,这些都和近代的分类相似。
      6.乡土性。渔民地名中有以当地使用物命名的,如火哀、梅九、脚跋等,表明西沙、南沙群岛渔民地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地方性突出,是地道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命名。
      7.群众性。西沙、南沙群岛渔民地名,是在海南渔民祖祖辈辈开发西沙、南沙群岛基础上,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是海南渔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海南渔民中无人不知。
      8.实用性。《更路簿》中的渔民地名以条文形式逐条记载,简单明了,容易记忆,实用性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24日
                                     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