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秋天,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决定为馆员们出版文集。馆内多为耆年宿学的写作能手,或文或史,或诗或词,笔耕不辍,积稿盈囊。他们读书宏富,阅历经年,所见所闻,很多是有意义的人和事,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裒集出版,刊刻发行,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我很赞成文史馆的这一创议,但文史馆要求我也能出版一册,我却颇感为难,犹豫踌躇。这是因为我从2003年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以来,全力以赴, 多年以来,专注于学术编纂事务,应对不遑,且年迈体弱,精力衰疲,很少握笔作文,故历数21世纪以来的文章,寥寥可数,够不上结集出版。近年来积存较多的文稿,大多是关于《清史》编务的讲话、书信和学术方面、工作中的意见。有的未经整理,凌乱无绪;有的片言只字,不成段落; 有的未曾记录,已经散失。所幸在电脑和抽屉中再三寻找,还存有一些稿件,其中讲话发言有三十余篇,书信有四十余通,加上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二十余篇,所写序言、书评十余篇,收集起来有一百多篇。这些文字大多成于2003年至2006年四年之间,经过搜集整理,凑成这本文集。 这本文集,是我在编纂《清史》过程中的产物,反映了这时期内我的所思、所念、所说、所讲、所谈、所行,显示了我编史的心路历程。《清史》编纂是国家的重大文化工程,我的见识迂阔,才学浅陋,承担此项任务,难以胜任, 时怀兢惕之念,不敢稍有怠忽,但工作艰巨,事务纷杂,资料浩繁,各种学术问题,歧见纷纭,难以把握。国家修史之举百年一遇,文化建设欣欣向荣,我个人能在其中施展身手,不负所学,这是无比的荣幸,但同时也是重大的挑战。修史工作任重事繁,质量要求高,学术难度大,篇幅浩瀚,史料山积, 主客观条件尚多欠缺,也少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教训,常常碰到疑难困惑,甚至决策失误,工作受挫, 我们只能摸索前进,一面实践,一面思考,一面学习,虚心请教,谨慎操作,逐步推进。文集中记述许多学术见解,也多未曾深入研究,一时议论,未必全面正确。有些工作部署,考虑未周, 随即改变,所记未必和实际工作进程相一致。 现在编纂工作已近六年,历尽坎坷,难以缕述,甘苦自知,冷暖在心。我最关心的是工程的质量, 常以 “质量重于泰山”、“质量就是生命”勉己勉人。任职以来,唯有鞠躬尽瘁,竭尽驽钝,黾勉以赴,千方百计完成编纂《清史》之大业,个人的利禄毁誉,非所计也。 我经常想念到一则古代故事。春秋吴国有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兵器。他们采五山之铁、六合之金,欲铸两口利剑。在炼剑的火炉旁日夜劳作,但关键时刻火力消退,金铁不熔。为助长火力,干将、莫邪纵身跳入炼剑炉中,火力大增,终于炼成了两把宝剑,取名曰“干将”、“镆铘”。 虽然这是神话故事,但这样的敬业精神,值得我钦佩、学习、自勉。 2009年3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