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一本简明而富于创见的清代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华文史网 朱诚如 参加讨论
1962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郑天挺教授,应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之请,在该校提纲挈领地讲述了清代的历史。18年后的1980年,郑先生的这次讲课记录稿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题名为《清史简述》。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概述有清一代历史的专著,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解放后清朝断代史的空白,而且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我国清史研究的新路,为大部头的清朝断代史的问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书出之日,郑老尚健在,而我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先生已于1981年12月12日逝世,谨此志念。
    郑天挺教授1899~1981年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历史学家。他博览群籍,功力雄厚,曾与唐长孺教授主持编写部定全国高校历史系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与翦伯赞教授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他逝世之前,尚在主编大部头的《中国历史大辞典》。他尤精于明清两代历史,造诣极深。他所主编的明清史参考书有《明清史资料》、《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他主持标点校勘《明史》,还发起和主持了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郑先生早年即从事清史研究,建国以后,又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此作为研究清史的指导,对清入关前的建国史和清初的历史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对清代的官制、军制、学校科举制度、漕运制度,以及满族的族源、婚姻、习俗、宗教、八旗制度等方面的研究,都曾起了开拓的作用。特别是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对清入关前满族社会性质的探讨,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主要论点颇为众多的清史专家、学者所赞同和推崇。他在多年精湛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清史探微》、《探微集》等就是他研究的结晶。先生确实不愧为我国著名的明清史专家。
    有清一代典籍浩繁、史绪万端。清亡之后,前有清朝遗老编撰的《清史稿》,后有肖一山《清代通史》问世。但由于旧史学观点的影响,错谬甚多。孟心史先生开拓了用近代方法研究清史。郑先生于前哲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依据收集到的大量史料,经过深入研究,写出了这本言简意赅、内容翔实、创见颇多的清代史——《清史简述》。它是我国史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清一代历史的一个丰硕成果。现仅就《清史简述》的特色,胪举数端,以供有志于清史者参考。
    一、高度概括,重点突出。全书分为概说、清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清代中期的政治和经济、鸦片战争前的近代文化四个部分。概说部分总论了清代历史的特点,列举了涉及全国人民生活,甚至影响全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了对这段历史分期的意见。这样就高度概括地勾勒出了鸦片战争前清代历史的概貌,然后又以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重点地讲述清代前期、中期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以及整个前中期的文化。在分别重点讲政治和经济情况时,也是先综述概况,然后讲政治、经济大事。这样纵横结合、粗细线条交织,使读者既能了解整个清代历史的全貌,又能重点掌握清代前期、中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清前期的政治,作者重点突出清入关以后统一全国过程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错及其转化,和民族压迫与巩固统一的战争等问题。在经济上,重点突出清代财政上两个主要的措施,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这样使读者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全书只有六七万字的篇幅内,既概括又重点突出地述及鸦片战争前清代近200年的这段历史,没有对清史的精深研究和雄厚的造诣是很难做得到的。
    二、不囿旧说,颇多创见。郑天挺教授素以治学严谨著称,但郑先生亦以不囿旧说,独具创见而见长。《清史简述》中许多创见都是他毕生研究的心得,不乏有说服力的真知灼见。在概说部分,他根据多年研究,提炼和归纳出清代诸方面的特点:即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而不是末期,是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是满族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是抗拒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斗争时期;此外,清朝又是在大规模的明末农民战争以后建立起来的。这些特点是综览清史全局才得出的,是令人信服的。关于清史的分期,曾经是我国史学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郑先生认为,按照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应将从1644年清入关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268年的历史划分为三大段:1前期1644~1723年,从清入关到摊丁入亩;2中期1723~1840年,从摊丁入亩到鸦片战争;3后期,或称晚期1840~1911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是中国近代史的范围。郑先生对清史的分期意见,经过史学界的长期讨论,大部分清史学者基本上表示赞同。此外,关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一事,作者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作了入情入理的分析,指出吴三桂是出卖人民利益的罪人,不能为吴三桂翻案。关于吴三桂在“三藩之乱”中的失败原因,作者从五个方面作了深刻分析,指出其失败的关键是失去民心。作者对清入关前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康乾盛世”以及康熙、雍正、乾隆的评价,作者认为与明代皇帝相比,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以外,还没有谁比得上这三个人。即使在历代帝王中,他们也属于较好的一类。郑先生对清初有作为的三个皇帝的客观评价,在当时容易被指斥为吹捧帝王将相,是担风险的;今天,史学界的大部分同志则都赞同郑老的这种看法。此外,对于清代满汉民族之间的关系,清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清代的对外关系、清代的反封建思想等问题,作者都有自己的创见。究其原因,除了郑先生对于清史功力深厚而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果。
    三、比较研究。郑先生历来主张比较研究。就是把研究对象和它前后的同类事物“加以比证”,把同一时期的这一历史事物与其他事物加以互相联系,从中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清史简述》中,郑先生依据他渊博的中外历史知识,娴熟地运用了比较研究法。在述及清初圈地时,与17世纪英国的圈地相比较。指出:英国的圈地是由国家把圈出的土地卖给农业资本家,由资本家经营,而清初的圈地,是采用落后的奴隶制或农奴制的方式来进行生产的,两者本质上不能相提并论。在述及清代地主庄园时,与西方庄园制进行了比较。认为:西方的庄园制是与城市相对立的一种富于弹性的经济形式,在其中不同的生产关系可以同时存在,亦可以包纳各行各业,产品自用和用于交换,并进行扩大再生产。而中国的庄园并没有形成庄园制,庄园生产的产品主要供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和扩大再生产。在谈到鸦片战争前清代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时,与英国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西方产业革命相比较。作者认为,采用水力推磨,中国早在汉代,至少在唐代已十分盛行,而西方使用水力是在1769年,中国比西方发明使用水力早1000多年,但我们没有走到机器生产,而西方在产业革命之后,就逐步广泛使用机器生产。在论及清初强大的原因时,与同样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统一全国的元朝相比较。指出:元灭宋之前,宋政府已经十分腐朽,元灭宋以后,使中国社会得到了新生和发展。忽必烈时期,中国社会还是向前有所发展的。满族作为一个新兴民族刚刚进入封建制,它与腐朽的明王朝相比较,亦是有一股向上的新生活力,这就是清初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述及明清两代相对差别时,作者从清代的人口数字比明代有了发展;又从清代自“摊丁入亩”以后,人民有了一定的来往、居住、迁徙的自由,认为清代的人身依附关系比明代进一步松弛。在述及清代满汉政治地位时,曾就清代设置军机大臣,前后共183年从1727~1911年中,满人和汉人担任过第一军机大臣首枢的人数进行比较,计共27人,其中有4个贵族亲王,任职的年限共25年。还有15个旗人,任职共94年,8个是汉人,任职共37年。从数字的比较中,很显然,满人政治地位高于汉人。
    比较研究法的运用,不仅拓宽了读者的眼界,而且深化了读者对问题的理解。
    四、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郑先生在《清史简述》中提出了大量的发人深思、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他把自己多年研究心得中重要而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无私地全盘托出,提供史学界共同研究。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作者提出,既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代中叶就已经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为什么乾隆时期,在经济那样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还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关于资本原始积累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以掠夺殖民地作资本原始积累的源泉,而中国恰恰相反,尽管海外贸易中国比别的国家早,但中国不仅不掠夺别的国家,反而通过贸易使别的国家获得好处,郑和下西洋就送了很多东西给别的国家。中国对某些少数民族和对待其他落后国家就没有采取掠夺政策。这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清代乾隆时,是有清一代最富庶的时期,而清代的没落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如此等等问题的提出,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启发人们思考。有些问题尽管20多年前郑先生已经提出,但是直至今天,仍然是我们清史研究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可见,这些问题的提出,推动了清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此外,全书脉络贯通,繁而不乱,史论结合,有叙有论,深入浅出;体例新颖,语言通畅。这些也都是本书的明显特色。
    由于全书系60年代的讲课记录稿整理而成,内容受篇幅限制,许多问题没有进一步深入展开,这是客观条件带来的美中不足,至于书中的个别提法,亦不无可商榷之处。但是,经历了20多年历史的检验,从观点到史实,从体例到内容,都不失为一本难得的独具创见的简明清代史著作。
    (资料来源:《管窥集——明清史散论》,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2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