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学的客观性:后神话时代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华文史网 李霞/李恭忠 参加讨论

    人类的历史认知到底能不能够达到,或者接近于客观存在的历史本身?自从实证主义“求真”的史学观念遭到质疑以来,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大多数历史研究者以及其他许多人的深深困扰。因为,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进行历史认知活动时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在现实的历史认知活动中,许多人事实上已经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一种立场,或者认可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者坚持历史认知能够接近于客观真理。尽管如此,这种简单的选择并不意味着上述问题的解决,时至今日,它依然是许多人争论不休的核心话题之一。
    要想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委实困难。不过,作出一个相对确定的回答还是可能的。为此,我们至少需要考虑到如下这些因素:历史认知的对象、历史认知的媒介、历史认知的主体,以及历史认知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历史认知活动,是指受过一定专业训练人员的史学研究活动,随着人类的认知活动逐步趋于专门化、学科化,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历史认知活动成了全体人类的历史认知活动的代表。
    首先来看看历史认知的对象。一般认为,历史学的认知对象,就是客观存在过的历史事实本身(有的人不用“历史”这一称呼,而称之为“过去”或“过去的事实”),它包括人类以往所发生的一切活动。这种历史具有流动性、易逝性和不可重复性,但它本身确确实实存在,不管我们是否知道及是否能够知道它的存在。历史本身首先表现为纷繁复杂的现象,至于这些现象后面是否还存在着规律,论者的观点则不一致。对此的看法可以一分为二:一种认为历史现象背后存在着规律,并且,这种客观存在的规律,就是历史认知活动的目标和最后归宿,从黑格尔、马克思到20世纪末的中国的众多史学工作者,都持这种看法;另一种则认为,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背后并没有什么暗地里统摄作用的规律,历史相对主义的众多观点,即奠基于这种看法之上。尽管存在着这样的分歧,但总的来看,论者各方都基本认可历史本身的客观性。
    由历史本身的客观性,能否导出历史认知的客观性?这就需要考察其余的三个因素,即历史认知活动的媒介、主体和方法。这三个因素中是否含有客观性,就决定了历史认知活动的客观性及其程度。
    历史认知的媒介即各种史料。最初,史学家们相信,史料就是客观历史的真实展示,哪怕只是破碎的展示。换言之,史料被视为等同于客观历史本身,因而具有完全的客观性。于是,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就有可能接近历史的客观存在。后来,随着实证史学进一步发展,历史学家们对于史料的认识更趋细致。史料被进一步区分为第一手(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第三手史料等等。原始史料最受重视,因为它被视为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或历史的一部分)的真实内容;二手、三手史料则因经过重重转述、引用而可能被增删修改,因而客观性、真实性大减。于是,人们相信,尽可能多地占有和使用原始史料,假以严格的考证,就能使历史认知活动达于客观存在的历史本身。
    不幸的是,随后而来的对于史料的批评和进一步认识,却消解了人们对史料客观性的笃信不疑。众多批评者纷纷指出,史料只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其中展示的并不是纯粹客观的历史本身,而是被人的主观意愿和心志所过滤与着色过的历史。就拿档案来说吧,实证史学习惯把它视为最客观的史料,认为它较少掺杂个人的主观意志,较为忠实地反映了历史本身,因而利用原始档案进行历史研究,被公认为是通向客观存在的历史本身的重要途径。然而,即使是最严谨的历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档案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么完全可信。探究一下档案的形成和保存史,按照米歇尔·福柯那已经成为时髦话语的说法,即对档案作一番小小的“知识考古学”研究,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档案在被研究者利用之前,首先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事件(活动)发生——当事人(或有关人)立即或事后记录——记录稿经过不同的人或机构修改——定稿——再修改——分类、封存——档案部门整理——对公众开放。这么多的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由人在操作,因而,在上述每一个环节中,不管有意无意,不管以何种形式,人的主观意愿和心志都渗入了档案当中。这样,看似客观的档案还能够忠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么?出土文物——古史专家最信赖的史料,同样值得怀疑,纵使它被埋于地下以后未再负载着人的主观意志,它在被埋入地下之前就已经承载着人的主观意志了。总之,实证史学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史料并不具备纯粹的客观性,因而,基于对史料客观性的肯定而导出的历史学的客观性,只是一种值得怀疑的神话。
    并且,质疑史料的客观性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即由于自身的零碎性,史料即使完全可信,也不可能展示历史的真实全貌。客观的历史本身一逝而过,往往只给后人留下一鳞半爪的痕迹。凭着这种残缺不全的史料,历史学家根本无法复原历史的全景,能够做到的,也只是展示历史的一部分内容。既然史料只能展示历史的部分而非全体,那么,对于整体的历史而言,史料是否还具有“不偏不倚”的客观性?显然,这又只是一个神话。
    不过,在对史料客观性神话的激烈批评面前,实证史学也不是毫无反抗余地。实证史学能用以辩解的是如下理由:你们可以极力攻击史料的客观性,但你们能完全否定史料的客观性么?这一以退为进,提出了一个有力的反批评。确实,史料的客观性只是一个神话,但它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神话。普通的神话尚有其合理内核,史料客观性的神话更不是纯粹出于虚妄。形象地说,史料固然不具有百分之百的客观性,可它毕竟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比如说百分之八九十、六七十,甚至是百分之五十以下。这种部分而非完全的客观性,就构成了历史认知活动处于客观存在的历史本身的基础,尽管这一基础并不算结实。当然,基础尚不结实、坚固,历史认知的客观性又怎能谈得上完全可靠?但这毕竟提供了一种达于客观认知历史的可能性,对于历史学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认知的主体和方法,即历史研究者及其研究方法。在其兴起之初,实证主义史学大胆标榜其认知主体和认知方法的客观性,宣称历史学家应该、并且能够像自然科学家那样,以理性主义的客观、中立态度,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史料进行严谨的分析,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也即达于客观的历史认知。实际上,认知主体及其认知方法的客观性,恰恰是最“欲说还休”的问题。因而,实证史学的这一标榜,自然不断遭到质疑和非议。最具威力的质疑,来自于自然科学中绝对真理的终结。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后,自然科学家纷纷质疑自己工作中的纯粹客观性和绝对科学性。研究“物事”的自然科学尚且如此,作为其翻版的研究“人事”的实证史学,难道还能比前者显示出更强的客观性吗?在一片质疑声中,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学,也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结果发现,认知主体原来具有那么复杂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和历史构造,这种构造又因不同的人及其所处时代而异,所谓科学的认知方法也存在着那么多的漏洞和自相矛盾之处,以致实证史学所标榜的认知主体及其方法的客观性,最多,也只不过是一种强烈指向于客观性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一种过于乐观的愿望。
    概言之,历史学长期以来建立的“客观性”、“求真”的形象,虽然具有真实可信的内核,但从总体上看,其实只是一种在追求客观性的强烈意志支配下的主观愿望,只是一个被夸大了的关于客观性的神话。
    那么,这个神话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吗?不是的。实证史学兴起之初,笼罩在人类身上的是另外一套神话,即社会精英们由着自己的意愿而编织的关于“小姑娘”的种种神话。在这套神话之中,“小姑娘”几乎完全受大人物们随意摆布,他们爱给她穿什么样的衣服,她就成了什么样子。正是不满于这样的神话,实证史学才扬起了客观性的大旗,试图用客观性作养料,来增强这位“小姑娘”的“自主能力”,从而改善一下她的可怜命运。乘着近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东风,历史学的客观性大旗得以高高飘起,并被赋予了越来越浓厚的科学色彩。可是,这种客观性被过于夸大,膨胀了起来,终使实证史学在破除了旧神话的同时,又走向了新的神话。这大概是标榜“客观如实”的兰克等人所始料未及的吧。
    身处今天的这个后神话时代,神话当然很难再僭越科学的位置。近几十年来,西方学术界对史学客观性持续的猛烈批判,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那就是,批判历史学的客观性神话,不是为了整个地抛弃这个神话,而是为了剖取其合理内核。我们不再需要历史学的客观性神话,但我们却仍然需要客观本身。因为,客观性其实是确定人类自身存在的一根坐标轴,它给予人类确定、坚实、可靠的位置感。如果丧失了它,人类就将变得游移不定,存在就将变得可疑。人类追寻历史的行为有点像古代人的夜行,客观性则如同夜行人头顶的北极星,如果它的光芒永远消失,夜行人就会迷失方向,非但跋涉失去了意义,而且,迷惘和恐惧将立即涌上心头。
    遗憾的是,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对于历史学客观性神话的批判,似乎显得有点矫枉过正。批评者猛烈攻击史料的客观性、史学研究主体及其方法的客观性,即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么一种可能:史料既然含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既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客观认知历史的可能性,而且,认知主体及其方法身上的客观性只是一种指向于客观性的强烈意志,那么,两方面一汇合,认知主体的强烈意志化为实在的努力,岂不是可以将史料中潜在的客观认知历史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事实上,真实的情形是这么一个格局:客观的历史和不完全客观的史料,并不会主动地向人阐释什么意义,认知主体及其方法才更具有主动性和导向性。因而,面对无言的历史和史料,认知主体及其方法就好比牧童手中的牵牛绳,它牵着历史认知客观性的目标追去,历史学就果真能够呈现出一定的客观性,众多严谨的史学研究成果接连不断地出现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就是明证;相反,如果这根牵牛绳牵着历史认知背离客观性目标而去,那么历史学就将变得面目全非,“小姑娘”不再是“小姑娘”,一下子变成了老太婆,或者变成为小男孩,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一些人对历史的极端自由“写作”,已经向人们宣示了这种可能性。照这样下去,说不定将来的哪一天,“小姑娘”还会变成莫名其妙的神秘动物,令人们感到震惊和困惑。
    在这种格局下,历史学家是不是应该在认真思索之后作出某种选择?限于人类目前的认知条件和能力,纯粹客观的历史认知只是一个神话,不可能要求历史学家提供百分之百客观的研究成果,也不必在任何时候都以僵硬的客观性,来作为评价历史认知活动及其成果的惟一标准。但是,历史学的客观性也不是纯粹的虚无,它处于一种弹性状态,有一个伸缩范围;决定其是伸是缩及伸缩维度的,是史料、认知主体及其认知方法,其中认知主体又是最具主动性和导向性的因素。因而,如果仍然坚持追求客观性这一主观意向,则人类的历史认知还将能够达到某种维度的客观性,从而给自身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否则,就只能在天塌地裂、风雨飘摇中享受极度的自由和迷惘。面对“明知其不可为”的追求,古代先哲们尚勉力而为之;今人对历史学客观性的追求却“尚有可为之处”,坚持还是放弃,就全系于现代人的一念之间了。
    【参考文献】
    [1]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张旭东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刘北成,杨远婴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5]盛宁.人文精神的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资料来源:《求是学刊》2002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