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刘绪贻:读罗斯福“新政”史札记之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未知 刘绪贻 参加讨论
 
    读罗斯福“新政”史札记之一
    ——对“新政”的评价
    刘绪贻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濒于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改革的产物。这种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政纲,是和美国早期的立国理想—一种“历史悠久的、没有受到官僚主义污染的、由自我管理的个人组成的大体无政府的社会”①相违背的。当然,它更不同于美国共产党人及其他左派主张的社会主义。因此,这种政纲的提出与实施,必然引起维护传统立国理想的人们、提倡社会主义的人们和主张“新政”的人们之间的激烈争论。这就是对“新政”的评价众说纷纭而且特别持久的原因。以往“新政”史学著作中,关于“新政”的几种主要评价可综合如下。
    一、“新政”是否对克服大萧条有作用。维护传统的人们或者说保守派,是不相信“新政”能克服大萧条的。胡佛总统是他们的主要代表。据罗斯诺夫分析,胡佛及其追随者认为:直到大萧条期间,美国的经济仍然是“基本健全的”,克服大萧条的根本办法,首先是要恢复企业界的信心。这种信心论认为:“如果政府停止干预,如果‘新政’停止其具有破坏性的、摧毁性的拙劣修补活动,那么,复兴的‘自然力量’将迅速恢复繁荣……”
    这种信心论还认为;“投资是复兴的必要条件,而〔企业〕信心则刺激投资的胃口。是‘新政’政策破坏了〔企业〕信心,妨碍了投资,从而推迟了复兴。”②这种论点,不独由共和党的胡佛、阿瑟·范登堡、艾尔弗雷德·兰登、奥格登·米尔斯、伯特兰·斯内尔等一大批人表达过,也由民主党的卡特·格拉斯、哈里,伯德、刘易斯·道格拉斯、乔赛亚·贝利等人附和过。在两党保守派起草的1937年《保守宣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30年代整个保守集团有阪依这种既作为理论、也作为政纲的信心论;在他们对“新政”的全部批评中,都顽固地坚持这种论点。③
    但是,保守派也不能闭着眼睛不看事实。1933年夏和1934年春的经济小回升,特别是1936年至1937年上半年的明显复兴迹象,是有目共睹。保守派对此无法否认,只好说这是一种由大量政府开支诱发的“虚假繁荣”。战后,美国经济长久上升的趋势使虚假繁荣论有所收敛,但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时,保守派又怀疑3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对历次经济衰退的扭转,是否是真正的扭转。
    激进派也有人不相信“新政”能克服大萧条,这和他们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有关。1934年1月26日,斯大林“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对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评论,又加强了这种理解。他说,“显然,现在的情况是从工业的最低点,从最深刻的工业危机过渡到萧条,但不是过渡至普通的萧条,而是过渡到特殊的萧条,它不会导致工业的新的高涨和繁荣。”④这一评论,为1932至1935年间各国共产党对“新政”的评论定下了调子。当时美共主席厄尔·白劳德攻击“新政”是“饥饿纲领”,指责实行“新政”的罗斯福“就象他以前的胡佛一样,不过对群众的生活水准进行着更凶恶的打击”。⑤直到六七十年代,美国新左派学者还说,“因为1929年不可避免的崩溃是美国资本主义本身的危机,而不是存在于其中的危机,所以〔试图挽救它的〕‘新政”不得不失败”。⑥30年代时,我国左派政论界也有人认为,“罗斯福的新政失败了t~…尽管罗斯福还想继续挣扎,我敢说,资本主义决不会从他手里挽救出来”。因为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健康了”。⑦到60年代,我国也还有人认为,“罗斯福新政与其他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克服危机的办法一样,结果是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的”。⑧
    我们认为,如果说“新政”不能永远克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那是对的。但即使对“新政”作出这种评论,也应同时指出它在克服大萧条中所起的作用,才比较全面。如果说“新政”对克服大萧条完全不起作用,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到1938年,美国工业生产比1932年增加了30%,。1939年增加了60%。按1958年美元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415亿美元,到1939年增为2094亿美元。按人口平均可以自由支配的个人收入,从1933年的893美元,增为1940年的1259美元。垄断资本利润也增加了。
    也有些共产党人在1935年夏第7次共产国际会议纠正了过左路线、号召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以后,根据“新政”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了正确评论。美共前主席福斯特后来说,“垄断资本主义不能够终止周期性危机。但是,如果忽视了资产阶级政府、特别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采用各种努力,利用凯恩斯主义的方法和‘管理经济’来影响或减轻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严重性,就会是一种基本的错误”.⑨ 1945年4月14日,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中说,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近年来我国对“新政”的研究更深入,认识更清楚。邓蜀生说,“‘新政,……在使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度过1929-1933年大危机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这种评论是简明扼要的。⑩
    在这个问题上,居美国学者绝大多数的自由主义者的评论是比较合乎事实的。他们一般都认为“新政”对克服大萧条可以而且起了作用。不过,有的人认为它没有使美国完全摆脱大萧条,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前,还有数百万人失业;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国才实现繁荣与充分就业;也有些人认为,新政是可以完全克服大萧条的。德·贝茨说,“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有魄力有决心贯彻‘新政’的策略,那么即使没有战时经济活动的帮助,国家也能重新繁荣起来。不管怎么说,经济之所以得到复兴,确实是由于‘新政’打下了坚固的基础”。⑾其他著名史学家威廉·洛克滕堡、政治学家詹姆斯·M·伯恩斯、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等,也都有类似看法。
    二、“新政”的性质。新政初期,胡佛攻击它是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或共产主义,工商界攻击它是“潜滋暗长的社会主义”,美国共产党和劳联攻击它是法西斯主义。除美共外,他们提出的理由,主要是联邦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过多。罗斯福当然不同意这种评论。1944年第4次竞选时,他在波士顿的竞选演讲中说,1929-1933年期间,“我们人民很可能求助于外来的意识形态—如共产主义或法西斯主义”,但后来并没有这样。⑿学术界的自由主义者与罗斯福评论类似。沃尔特·拉费伯等的评论是比较典型的。他们说,“大萧条对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灾难性影响。它造成前所未有的人间苦痛,因而对当时占支配地位的关于政府的社会责任的理论是一种严酷的考验。在短短的几年内,这种严格限制联邦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失败得很惨。不过,那种以为失去幻想的美国人会向左转向革命或向右转向独裁制度的思想,是没有根据的”。⒀
    1935年夏第7次共产国际会议以后,美共逐渐清除其左倾宗派主义,改变了对“新政”的态度,以便建立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它虽然反对白劳德的机会主义观点,⒁认为“新政并不是象世界各地的社会民主党人所宣传那样,是一个走向社会主义的纲领”,但是,如威廉·福斯特所说,它也认为罗斯福在1934至1935年之间受到左右两方高压时,“终于被迫采取比较肯定的立场,来反对那些想逼着美国走希特勒的道路前往法西斯主义的金融(注:原文译为“财政”,似不贴切)资本家,而支持那些赞成温和的改良措施和稍为对工人阶级让步的金融资本家。罗斯福仍然遵循中间路线,但是现在照他的说法是‘中间略为偏左”,⒂美共机关刊物还称“新政”是“我国历史上最进步的篇章之一”。⒃
    罗斯福“新政”既未实行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当然谈不上共产主义。它也不是法西斯主义,因为它保存了资产阶级民主,不同于季米特洛夫在第7次共产国际会议报告中给法西斯主义下的定义:金融资本中最反动的、最沙文主义的和最帝国主义的分子的公开的、恐怖主义的独裁。⒄
    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法西斯主义,“新政”究竟是怎么样的政体呢?威廉·洛克滕堡说,"1933到938这6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剧变”,⒅但“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并且尊重企业界的感情……”
    “罗斯福的纲领是依据这种假定:把福利国家政权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公正的社会。‘新政’派的改革者们没有向私人利润制度发起决定性的挑战。”⒆威廉·福斯特也说,罗斯福“这一堆常常自相矛盾的改革法案的主要目的,是想对病危的经济制度打一剂强心针”。⒇
    以上评论说明,罗斯福“新政”乃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重大的资本主义改革,有的学者称之为“一种有控制的资本主义”。21
    三、“新政”的成就与不足。保守派讳言“新政”的成就,只攻击“新政”造成大政府、大劳工和巨大赤字开支,扼杀个人自由,挫伤企业积极性,降低州与地方政府及个人责任感。甚至到70年代末,当他们不得不承认“新政”的某些成就时,也只是附带提一提,仍以攻击为主。22
    批评“新政”造成大政府和巨大赤字开支,降低州与地方政府及个人责任感,是有一定道理的,许多非保守派学者也有类似评论。但说“新政”扼杀个人自由,实际主要是埋怨“新政”限制垄断资本随意榨取剩余价值的自由,说“新政”挫折企业积极性,实际主要是为垄断资本推卸对大萧条应负的责任辩解。23
    新左派对“新政”的评论是比较严峻的。霍华德·津恩认为:“‘新政’的成就是:重振在萧条中大栽跟头的中产阶级,使一半失业者找到工作,并给与最下层阶级仅足以建立一种善意感的援助(一份公共住宅、最低社会保障)。在从事所有这些工作时,新政派接触到的建议非常多,但他们只接受了传统社会机制重新运转、并使人们意识到一种真正影响深远的重建工作将是怎样的那些建议。”24
    津恩认为,“新政”的缺陷,是它没有解决下列根本问题:如何使巨大自然财富和令人吃惊的生产潜力为所有美国人造福。这个间题必然引起的政治问题也没有解决,即如何把普通人民组织起来将比危机造成的惨状更为微妙情况传递给国家领导人,如何使非紧急时期的这个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中千百万为生存而挣扎的人们的日常痛苦被察视到。到1939年左右,萧条结束了,许多资本主义的弊病依然如故。罗斯福不独无视马克思主义,就是自由放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那一个大领域,他实行的“新政”也只对之进行过局部的探索。25
    自由主义者对“新政”一般是同情的,但有的评价未免太高。我们这里举一些比较公平的评价为例。威廉·洛克滕堡认为,“新政”不独大大发挥了国家的作用,还“运用政府的权力,不仅管制企业界,而且支持成立工会,给上年纪的人发养老金,救助伤残人,救济穷苦人,向被遗忘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26函“罗斯福政府给予这种援助、,不是作为施舍,而是作为政府职责”。27“‘新政,通过承认大部分在政府里没有代表人的那些集团的地位,实现了一种更为公正的社会”28,还“负起了保证每个美国人的最低生活水准的责任”。29
    洛克滕堡还认为,“新政”使美屏“受到如何避免另一次重大萧条的锻炼”。30罗伯特舍伍德则认为,“资本主义经过他(指罗斯福),的手术,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壮,并取得新的生命”。31一位英国观察家还夸张地说,“〔罗斯福〕奋斗的勇气、力量和规模,值得每个国家热烈同情多而他的成功,足以使全世界沐浴一种更轻快而温暖的阳光.32
    洛克滕堡认为,“新政”的不足,在于“它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间题,甚至引起一些麻烦的新间题。它不曾证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实现繁荣。……它〔却〕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小的少数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体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隽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它扩大了中产阶级队伍,但将许多美国人—分成制佃农、贫民窟居民、大多数黑人—留在新形成的平衡之外.33
    (本文作者刘绪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①弗雷德里克·西格尔:《多难的旅程-4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政治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9。年版,绪言,第1页。
    ②③西奥多·罗斯诺夫:《教条、萧条与“新政”》(Thedore Rosenof, Dogma, Depression, and the New Deal ) ,纽约州肯尼卡特1975年版,第35, 36页。
    ④《斯大林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 56年版,第258页.
    ⑤转引自,J\施莱辛格:《动荡的政治》( Arthur Sehtesir}ger, Jr‑ The Politics of Uphearal ),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公司196。年版,第190页.
    ⑥利奥·休伯曼:《我们人民》( Leo Huberman, We, the People ),纽约每月评论出版社1970年版,修订版序言。
    ⑦钱亦石:《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申报月刊》:第4卷第7号( 1935年7月),第72, 69页.
    ⑧关于当时我国政论界对‘新政”评论较详细情况,请参阅杨玉圣《大洋彼岸改革潮的东方效应—三四十年代中国政论界与罗斯福新政》,《美国研究》,1991年第2期,第86-I 17页.
    顾学服:《罗斯福新政的反动实质》,《历史教学》,1960年6月号.
    ⑨威廉·Z,福斯特:《关国的‘管理经济’》,《国际问题译丛》,1956年第10期,第40页.
    ⑩邓蜀生:《罗斯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小引,第11页。
    ⑾拉尔夫·德·贝茨:《1933-1973年美国史》上卷,人民出版社,第240-241页.
    ⑿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上册,商务印书馆198。年版,第71页。
    ⒀沃尔特·拉费伯、理查德·波伦堡:《美国世纪》( Walter Lafeber and Richard Polenber g,The American Century),纽约威利父子公司1975年版,第163页.
    ⒁白劳德1938年5月在美共第10次代表大会上说:“民主思想按照今天的情况的一贯的应用,这就自然会而且必然会达到共产党的全面纲领,达到美国的社会主义改组.”转引自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中译本),第363页。
    ⒂以上两段引文俱见威廉·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第314, 352页。
    ⒃《政治》月刊,1962年12月号,第11页。
    ⒄关于“新政.与法西斯主义的区别,还可参看约翰·加勒蒂的《‘新政’、国家社会主义与大萦条》( The New Deal, National Socialism,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载《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1973年10月号,第907-944页;约翰·迪金斯:《美国人看里索里尼与法西斯主义》 (John Diggins, Mussolini and Fascism: The View from America),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280页.
    ⒅⒆威廉·洛克膝堡:《富兰克林·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 (William Leuchtenbury, Franklin D " Roosevelt and the New Deal ),纽约哈泊与罗出版社1963年版,前言第vii页,正文第165页。
    ⒇成路·福斯特著:《美国共产党史》,第314页。
    21安德烈,莫普瓦:《美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14页。
    23新保守派罗伯特.J·林洛说:“诚然,罗斯福的新政也许使每户人家的锅里添一只鸡:但其长期后果,正如一切社会主义改革的后果一样,是逐渐地破坏了个人的自由.”见所著《重建美国人的梦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
    24霍华德·津思:《新政思想》( Howard Ziun, New Deal Thought ),纽约路布斯-梅里尔公司,绪育,第Xvi-Xvii页及第Xvi页、第XXviii页。
    25霍华德·津恩:《新政思想》( Howard Ziua, New Deal Thought ),纽约鲍布斯一梅里尔公司,绪言,第Xv i-Xv ii亥及第Xvi页、第XXviii页。
    26/27/28/29/30威廉·洛克膝堡:《富兰克林·罗折福与新政,,第185, 332, 347页.
    31舍伍德:《罗斯福与牲稼金‘场》,第114页。
    32《柯里尔》双周刊1933年9月23日‘社论’。
    33威廉·洛克膝堡:《富兰克林·罗斯福与新政》,第346-34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