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畢”、“率”探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1-05 武汉大学简帛网 許名瑲 参加讨论

    (台北市立大學)
    拙文考察戰國簡帛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率」、「畢」用法。考察使用語料包括清華簡(壹~參)、郭店簡、上博簡(一~九)、曾侯乙墓簡、包山簡、新蔡葛陵簡、望山簡、天星觀簡、長沙子彈庫楚帛書及其他散見楚簡牘[1]。並與上古漢語傳世文獻《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禮記》、《莊子》、《荀子》、《戰國策》、《韓非子》、《呂氏春秋》、《史記》[2]等比較。
    【畢】(2次)
    在戰國簡帛中,「畢」字用作總括副詞,一例字形作「」,一例「必」字讀作「畢」字,用作表全體的總括範圍副詞。如下:
    1)是以視賢,履地戴天,篤義與信。會在天地之間,而包在四海之內,(畢)能其事。(《上博二‧容成氏》9)
    此例「畢」或理解作「卒」、「終竟」、「最後」,則歸入時間副詞,但傳世文獻似尚未見「畢」作時間副詞。
    2)五紀必(畢)周,雖貧必修;五紀不工,雖富必失。(《上博三‧彭祖》5)
    「畢」的本義是田獵之網。《說文‧四下‧部》「畢,田网也。」《詩經‧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孔穎達疏:「羅則張以待鳥,畢則執以掩物。」《國語‧齊語》:「田狩畢弋」韋昭注:「畢,掩雉兔之網也。」「畢」無「全都」、「悉皆」義,「畢」之作總括詞,當是「」字之借。《說文‧三下‧攴部》「,盡也。」段注:「事畢之字當作此,『畢』行而『』廢矣。畢,田网也。」動詞「畢」由此具有「完成」、「結束」、「終了」之意,由始至終,即有「全部」之意。引而申之,「畢」又有「竭盡」、「全部」、「全部完成」之意。《爾雅.釋詁》:「畢,盡也。」《廣雅‧釋詁一》:「畢,竟也。」《左傳‧莊公二十九年》244-4:「龍見而畢務」《孔穎達疏》:「畢者,竟也。」「畢」之動詞用法,經典常見,例如:
    1)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終朝而,不戮一人。子玉復治兵於蒍,終日而,鞭七人,貫三人耳。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左傳‧僖公二十七年》444-3)
    2)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候不在疆,司空不視塗,澤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積,場功未,道無列樹,墾田若蓻,……夫辰角見而雨,天根見而水涸,本見而草木解,駟見而隕霜,火見而清風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節解而備藏,隕霜而冬裘具,清風至而修城郭宮室。(《國語‧周語中》67-1)
    3)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108-17)
    4)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莊子‧知北遊》765-6)
    5)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以務息十二子之說;如是則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聖王之跡著矣。(《荀子‧非十二子》97-3)
    6)若臣斯之所言有不應事實者,願大王幸使得辭於前,乃就吏誅不晚也。(《韓非子‧存韓》20-6)
    7)埜人之嘗食馬肉於岐山之陽者三百有餘人,力為繆公疾鬭於車下,遂大克晋,反獲惠公以歸。(《呂氏春秋‧愛士》190-10)
    8)非田畜所出則弗衣食,公事不則身不得飲酒食肉。(《史記‧貨殖列傳》3280-4)
    以上各例動詞「畢」或有「竭盡」、「完成」、「結束」之意,或有「全部完成」之意。副詞「畢」乃與動詞「盡」同步引申虛化、語法化而來,在句中作狀語,描狀謂語,其複數語義指向,都朝前指向複數主語,強調主語全體無一例外都是謂語的施事者,或具有謂語所顯示的性質狀態。由於簡文僅有二例,不易察知這種語法特徵。請由傳世文獻考察。例如:
    1)天子七月而葬,同軌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左傳‧隱公元年》16-6)
    2)及期,鬱人薦鬯,犠人薦醴,王祼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從。(《國語‧周語上》18-2)
    3)官府選効,必先祭器祭服藏於府,祝宗有司立於朝,犠牲不與昔聚群。(《墨子‧明鬼下》237-3)
    4)天下之道是矣。鄉是者臧,偣是者亡。(《荀子.儒效》134-4)
    5)代四十六縣,上黨七十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代、上黨不戰而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戰而反為齊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戰而為燕矣。(《韓非子‧初見秦》8-1)
    6)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泄,生者出,萌者達,不可以內。(《呂氏春秋‧季春紀》60-3)
    7)赴江刺蛟,遂斷其頭,船中人活,風波除,荊王爵為執圭(《淮南子‧道應》897-4)
    例6、7表全都義總括範圍副詞「畢」、「盡」互文對舉。
    8)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拜武,武王乃揖諸侯,諸侯從。(《史記‧周本紀》124-3)
    在秦漢簡文中則可見副詞「畢」句例。例如:
    1)五者至,必有大賞。(《睡虎地‧為吏之道》12貳)
    2)是故善射為左,善御為御,無為右。(《銀雀山‧孫臏兵法.五教法》433)
    3)十月冬衣具,無余布人卌尺、余帛人十尺者,親死不得為幠。(《銀雀山‧守法守令十三篇七》903~904)
    4)左執規,右執矩,何患天下?男女同,何患於國。(《馬王堆‧十大‧五正》91下)
    副詞「畢」其複數語義指向,都朝前指向複數主語,強調主語全體無一例外都是謂語的施事者,或具有謂語所顯示的性質狀態。副詞「畢」的另一語法特點是:所描狀的述語多數不帶賓語。
    【率】(2次)
    率,《說文.十三上.率部》:「捕鳥畢也。象絲罔,上下其竿柄也。」王筠《說文句讀.率部》:「畢,田网也,其小而僅可捕鳥者謂之率。《廣雅》『畢』作『罼』,云:『率也。』」率為捕器,用作謂詞,而有捕捉、斂取之意。《文選.張平子〈東京賦〉》:「悉率百禽,鳩諸靈囿。」薛綜注:「率,斂也。」引申而有總率之意。《古文尚書.益稷》:「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欽哉!」蔡沈《書集傳》:「率,總率也。」《詩.小雅.采芑》:「方叔率止,約軝錯衡。」朱熹《詩集傳》:「率,總率之也。」「率」、「畢」同義,同步引申,同步語法化作總括範圍副詞。戰國簡帛中副詞「率」兩見。如下:
    1)夏有祥,在西在東,見章于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禍。」咸曰:「胡今東祥不章?今其如台?」湯曰:「女告我夏隱(率)若時?」尹曰:「若時。」(《清華一‧尹至》3~4)
    此例後一副詞「率」若理解作「大抵」、「大致」之意,語氣不那麼肯定,則當歸入「推度副詞」。
    副詞「率」用例較少,傳世文獻亦然。請見:
    1)蘷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舞,庶尹允諧。」(《尚書‧皋陶謨》50-3)
    2)子穀曰:「右領差車與左史老皆相令尹、司馬以伐陳,其可使也。」子高曰:「賤,民慢之,懼不用命焉。」(《左傳‧哀公十七年》1708-6)
    3)歲既單矣,世婦卒蠶,奉繭以示于君,遂獻繭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為君服與?」遂副、褘而受之,因少牢以禮之。古之獻繭者,其用此與?(《禮記‧祭義》1223-4)
    4)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無禮義忠信,焉慮用賞慶、刑罰、埶詐,除其下,獲其功用而已矣。(《荀子‧議兵》285-2)
    5)歲星出,東行十二度,百日而止,反逆行;逆行八度,百日,復東行。歲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歲而周天。(《史記‧天官書》1313-3)
    6)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史記‧楚世家》1695-7)
    例6副詞「皆」、「率」同義連用。
    副詞「率」其複數語義指向,都朝前指向複數主語,表示主語全體都具有謂語所顯示的動作行為或性質狀態。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3年12月26日20:08。)
    
[1]除上開簡帛文獻,其餘請見陳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使用版本:楊伯峻:《論語譯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孟子譯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5);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5);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三家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