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放馬灘秦簡《日書》識小錄

http://www.newdu.com 2017-11-05 武汉大学简帛网 宋華强 参加讨论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甲4“謂岡隸之日”。[1]“岡”字整理者初釋“罔”, [2]《天水放馬灘秦簡》釋“甿”,此從施謝捷先生釋。[3]“隸”字程少軒先生改釋爲“楺”,[4]待考。整理者所釋“日”字作,疑非。放馬灘秦簡“日”字作(甲1)、(甲2)、(甲3),可以比較。疑是“困”字。宋王宗傳《童溪易傳》卷二十一“陽剛中正之君,方務去剛揜之困”,可以參考。
    甲20、乙24“閉日可以决池”。按,所釋“决池”二字作:
     (甲20)     (乙24)
    其字形與“決池”不類。從字迹比較清楚的甲20來看,疑是“波渴”二字。秦漢簡帛“波”、“渴”、“謁”三字舉例如下:
    “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142背[5]
    “渴”:(馬王堆帛書《繆和》41行[6]
    “謁”: (放馬灘秦簡《志怪故事》1)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138正)
    (睡虎地秦簡《日書》乙39)
    (睡虎地秦簡《日書》乙91)
    可以參照。“波渴”疑當讀爲“破堰”。“波”、“破”幷從“皮”聲,音近可通。睡虎地秦簡《日書》甲142背有“波地”,“波”讀爲“破”,是其證。“渴”屬溪母月部,“堰”屬影母元部,聲母都是喉牙音,韵部對轉,讀音相近。“曷”聲字與“安”聲字相通,“安”聲字與“匽”聲字相通,[7]“渴”從“曷”聲,“堰”從“匽”聲,故“渴”可通“堰”。“破堰”見於古書,如《三國志·吳書·陸抗傳》“(羊祜)欲因所遏水浮船運糧,揚聲將破堰,以通歩軍”;明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五引張洪《常熟縣重濬七浦塘記》“嘗見古之言水利者,或鑿渠以灌溉,或破堰以宣洩”。就水利語境而言,“破”、“决”義通,如《陳書·吳明徹傳》“議欲破堰拔軍,以舫載馬。馬主裴子烈議曰:‘若決堰下船,船必傾倒……”,上言“破堰”,下言“决堰”。《周書·王軌傳》“方欲密决其堰以斃之,明徹知之,懼,乃破堰遽退”,上言“决堰”,下言“破堰”。《太平御覽》卷七十二《地部·陂》引《異苑》“東鄉太湖,吳庚申歲於此有一軍士五百人,將破堰取魚……明往决水,翕然而盡……”,“破堰”就是下文的“决水”。故睡虎地秦簡《日書》言閉日可以“决池”,而放馬灘秦簡《日書》言閉日可以“破堰”,其言雖然不同,其事却是相類的。又,據上所述,乙21“彼水”也當讀爲“破水”。
    甲28、乙61“其室在北方,其扁匜,其室有黑犖櫝”。施謝捷先生把“”改釋爲“序”,簡文中疑指堂屋兩側的東西厢房;幷讀“扁匜”爲“匾㔸”,“其序匾匜”指厢房低矮窄小。[8]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以下簡稱“復旦讀書會”)則認爲“此條所述‘室’在北方,則‘序’或指西廂房”;幷引蔡偉先生意見,提出“扁匜”或可讀爲“偏迆”,歪斜的意思。[9]按,施氏把“”改釋爲“序”以及讀“扁匜”爲“匾㔸”,均可信,“序”的解釋則尚可商榷。“匾㔸”義主在“薄”,如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六“匾㔸”條引《纂文》云:“匾㔸,薄也。”慧琳《一切經音義》“匾㔸”條引《考聲》云:“薄皃(貌)也。”[10]房屋似不可稱“薄”。《說文》:“序,東西墻也。”古書有“墻薄”,如《管子·八觀》“大木不可加之薄墻之上”,《新序·雜事》“墻薄則亟壞”。簡文“序”疑即指堂屋東西墻,“其序匾㔸”是說堂屋東西墻的墻體較薄。
    學者指出上引甲28、乙61簡文和睡虎地秦簡《日書》乙259“其室在西方,其北壁臣”一段辭例相類。劉釗先生很早就指出“臣”當讀爲“堅”。[11]方勇先生看法相同,幷且把“其北壁臣(堅)”解釋爲“他房子北面墻壁的土是很堅硬的”,[12]可從。其先說室的方位,次說墻壁的厚薄,和放馬灘秦簡甲28、乙61是一致的。
    甲30、乙68“盜它所人殹”。復旦讀書會認爲簡文意謂“盜賊是其他地方的人”,[13]說當可信。“它所人”疑與甲34“外人”義近,指外鄉人。古書有“他所人”,如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三十三:“據自撫定以來,不選如何斷訖流移在他所人等,並放還鄉。”清姜宸英《湛園集》卷三《狄梁公廟記》:“汝鄉有善人焉,即徙而之他所,鄉之人必曰:‘某固某生也。’其他所人亦必曰:‘某地某之所經歴與其葬處也。’”“它所人”疑即“他所人”。
    甲31、乙67“其盜從北方憙大息”。[14]李學勤先生把“大息”讀爲“太息”,“當據牛好喘息而言”。[15]復旦讀書會疑“大息”義同“大鼻”。[16]按,李先生讀“大息”爲“太息”可從,不過簡文說的是盜,其言“喜太息”似非據牛好喘息而言。古醫書常提到有一種人“喜太息”,如《金匱要略論註》卷十一《五臓風寒積聚》云:“肝中寒者……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備急千金要方》卷四十《心臟方》云:“心脉沉之小而緊……喜咽唾……喜太息,得之憂思。”《普濟方》卷三十四《膽腑門》:“天雄丸:治膽虛生寒,氣溢胸膈,頭眩口苦,喜太息,嘔宿水。”
    乙357有“大(太)息申申”。“申申”見於《楚辭·離騷》“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王逸注:“申申,重也。”蔣驥《山帶閣注楚辭》:“申申,繁絮貌。”“太息申申”大概與“喜太息”意思相近。
    甲37~41有“爯在某處”,如甲37“爯在牢圈中”,甲38“爯在山谷”,甲40“爯在積薪糞蔡中”。根據辭例,曹方向先生已經指出“爯”字或許是隱藏之義。[17]疑“爯”當讀爲“側”。“爯”、“側”中古音都屬曾攝開口三等齒音,上古音“爯”屬昌母蒸部,“側”屬莊母職部,韵部有嚴格的對轉關係,聲母亦近。《淮南子·原道》“側溪谷之間”,句式與簡文一致,高誘注:“側,伏也。”《文選·顔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上清脁側”,呂向注:“側,匿也。”“伏”、“匿”幷與“藏”義通。
    甲36“臧中廏廡芻稾中……”,[18]乙72與之相當的簡文作“爯中厩臧芻稾中”。按,“爯”已有“藏”義(參看上條),“臧(藏)”與“爯”義重,恐有問題。乙72所釋“臧”字作,字迹模糊,疑非“臧”字,可能是一個與“廡”相當的字。甲36所釋“臧中”二字作 ,模糊難辨,乙72字迹較爲清楚,若據以爲准,則甲36所釋“臧中”疑當是“爯才(在)”二字。
    甲73、乙65“塞穴置鼠囷”。乙65“穴”、“”二字整理者誤釋,此從曹方向先生。[19]關於“”字曹氏認爲:
    其字從溉從土,或可讀爲溉。“溉囷”又見於周家臺秦簡。不過簡文該字又從土。似乎也可讀爲墍。《説文》:“墍,仰塗也。”《尚書•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墍茨。”對比甲本簡73“塞穴置鼠溉囷”來看,我們更傾向於前一説。
    曹氏所引周家台秦簡371“溉囷垤穴”,整理者把“溉”解釋爲“用水澆灌”,謂“垤穴“即“蟻穴”。[20]曹氏認爲“溉”當訓“滌”,即古人所説的“灑埽”。[21]關於“置鼠”,曹氏疑讀爲“熾鼠”或“炙鼠”,是熏鼠的意思。放馬灘秦簡甲71有“窴穴”,曹氏指出“窴”即“填”字,“填穴”與“塞穴”意同,指填塞洞穴,目的是防鼠居。[22]按,曹氏對“窴穴”的釋讀可信,對“置鼠”的釋讀則尚可商榷。“置”疑當讀爲“窒”。“慎”字古文“昚”與“窒”通,[23]“寘”、“慎”幷從“真”聲,“置”與“寘”通,[24]故“置”可讀爲“窒”。《詩·豳風·七月》“穹窒熏鼠”,毛傳:“窒,塞也。”《東山》“灑埽穹窒”,鄭箋:“穹,窮。窒,塞。穹窒鼠穴也。”簡文“置(窒)鼠”與“塞穴”、“窴(填)穴”應該都是指“穹窒鼠穴”。“窒鼠”見於古書,如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卷八《賢達髙風·于謙》:“謙曰:‘不可。如亨言,譬之窒鼠,是自斃也。’”
    “囷”之“”,我們認爲當取曹氏所引第二說,訓爲“涂”。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三《雜說》:“九月治場圃,涂囷倉。”“涂囷倉”即簡文“囷”之義。
    甲38、乙74“爲人美,不捦”。復旦讀書會引施謝捷先生釋文把“捦”字改釋爲“牷”,認爲從圖版來看當以釋“牷”爲是;並疑“牷”可讀爲“全”,“不全”指肢體有殘疾。[25]按,肢體不全而謂之“美”,揆之人情,似有未安。“美”疑當讀爲“黴”。《說文》:“黴,中久雨青黑。從黑,微省聲。”“美”、“微”音近可通,古書“美”或作“媺”,[26]古文字材料中“美”常用“”、“”、“”等字表示,[27]皆其證。《廣雅·釋器》:“黴,黑也。”《楚辭·九嘆》:“顔黴黧以沮敗。”《淮南子·說山》:“文公弃荏席,後黴黑,咎犯辭歸。”字又作“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文公反國……面目黧黑者後之”。“爲人美(黴)”就是説膚色黧黑。乙61“爲人黃皙”,“爲人”下言膚色,是其比。
    “不”下之字作(甲38)、(乙74)。睡虎地秦簡“金”字作 (《效律》7),“全”字作(《法律答問》69)、(《日書》甲75背),“金”字“亼”下有四橫筆,“全”字“亼”下有三橫筆。從乙74該字來看,右旁“亼”下有四橫筆,故當以整理者釋“捦”爲是。疑“不捦”當讀爲“𩑢顉”。《說文》:“𩑢,曲頤也。從頁,不聲。”《玉篇·寢韵》:“顉,曲頤也。”“𩑢顉”可能是同義詞連用,表示“曲頤”。古書說人貌醜常有“顉頤”一項,如《漢書·揚雄傳》載《解嘲》云“蔡澤,山東之匹夫也,顉頤折頞,涕涶流沫”,顔師古注:“顉,曲頤也。”《文選》“顉”作“顩”,[28]劉良注:“言澤醜貌也。顩,口向前引也。”“曲頤”指下巴上翹,大概就是現代方言俗語所說的“鞋拔子臉”。
    甲25、乙64“其爲人操不靖”。“操不靖”何雙全先生讀作“燥不靜”。[29]吳小強先生讀“靖”爲“清”,“操不清”指女子缺乏操守。[30]范常喜先生同意何氏的釋讀,認爲“操”亦可能當讀作“躁”,“靖”可如字讀,“躁不靖”是指盜者性子急躁不安定。[31]復旦讀書會引某位同學的意見,提出“操”或可讀爲“劋”,狡猾;“靖”訓爲善。[32]按,范氏讀“操”爲“躁”,把“躁不靖”解釋爲指盜者性子急躁不安定,均可從。唯論述較略,我們在此稍加補充。范氏已經指出簡文“爲人”後是述說盜者性格的,古書有“性躁”,如《漢書·食貨志下》“莽性躁擾”,“爲人躁”蓋相當於“性躁”。古書常見“不靖”,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天下不靖”。“靖”、“安”同義,如《廣雅·釋詁》:“靖,安也。”“不靖”就是“不安”。古書常見“煩躁不安”,至今口語習用。又可說“躁不安”,如《普濟方》卷三百五十五“産後血虛,心無所主,躁不安”;《薛氏醫案》卷六十六“後因乳母飲酒,兒躁不安,口內流涎”。“躁不靖”蓋相當於“躁不安”。唐許嵩《建康實錄》卷十八“景宗爲人自恃,性躁不能沉黙”,可與簡文對照。簡文此語是針對女性盜賊而發,明蔡清《易經蒙引》卷二《需卦》卦辭下說云“葢陰柔性躁,不能寧耐”,可爲簡文注脚。
    甲41、乙77“其爲人長面折鞮”。復旦讀書會讀“提”爲“題”,“題”指額頭,“折”義不明。[33]按,所釋“鞮”字作(甲41)、(乙77)。[34]秦簡“是”、“曷”形近,如睡虎地秦簡“騠”字作 (《秦律雜鈔》27號),“緹”字作(《封診式》21號),所從“是”旁均與睡虎地秦簡“謁”字作(《日書》乙91)者所從“曷”旁接近。頗疑簡文“折”下“鞮”字實爲“鞨”字誤釋,或簡文把“鞨”字誤書爲“鞮”。“鞨”當讀爲“頞”。《說文》:“頞,鼻莖也。從頁,安聲。齃,或從鼻、曷。”段玉裁注:“曷聲也。”“鞨”、“齃”幷從“曷”聲,故“鞨”可讀爲“頞”。古書形容人相貌醜陋常有“折頞”一項,如:
    《後漢書·周燮傳》:“燮生而欽頥、折頞,醜狀駭人。”
    蕭常《續後漢書·吳載記》:“(諸葛恪)長七尺六寸,少須眉,折頞、廣顙,大口、髙聲。”
    《漢書·揚雄傳》所收《解嘲》:“蔡澤,山東之匹夫也,頷頤折頞,涕涶流沫。”
    《太平御覽》卷382引劉思真《醜婦賦》:“鹿頭獼猴面,推顙復出口。折頞靨面鼻,兩眼䫜如臼。”
    “折頞”似即現代俗語所謂“塌鼻梁”。乙238有“折鼻”,蓋與“折頞”所指相同。
    乙106“乘馬不肯行……乃之令行”。 按,所釋“乃”字作,當是“引”字。秦漢簡帛“引”字作(睡虎地秦簡)、(馬王堆帛書),[35]可以參照。古書有“引之令V”這種句式,如:
    《宋書·殷景仁傳》:“景仁對親舊歎曰:‘引之令入,入便噬人。’”
    《宋史·牛思進傳》:“嘗取強弓絓於耳,以手引之令滿。”
    《肘後備急方》卷六“治耳中有物不可出方”:“以麻繩剪令頭散,傅好膠,著耳中物上粘之,令相著,徐徐引之令出。”
    “引”、“牽”同義,古書多見“引馬”,如《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慈引馬至城下塹內”,《隋書·高祖紀》“逢扶老携幼者,輒引馬避之,慰勉而去”,皆可參照。
    乙154“正月甲乙雨,禾不享……庚辛雨,有年,大作邦”。按,“享”作,右側仍有筆畫,當是“孰(熟)”字。睡虎地秦簡“孰”字作:[36]可以參照。《開元占經》卷三引《天鏡》“天雨五穀,是謂禾不熟”;卷五“當至不至,先旱後水,歲惡,禾不熟”,均可參照。簡文“禾不熟”和下文“有年”對應。
    乙158“壬癸雨,大水,禾粟邦起,民多疾”。按,所釋“禾”字作,筆畫頗多,疑是“麥”字。睡虎地秦簡“麥”字作:[37]可以參照。“麥粟”之稱見於古書,如《文獻通考·市糴考》引白居易疏“既無賤糴麥粟之費,又無轉賣匹段之勞”;《宋書·李參傳》“令民自隱度麥粟之贏,先貸以錢”,皆可參照。
    乙207“胎濡殹,小面,多黑貝……”。所釋“胎”字作,程少軒、蔣文先生已經指出釋“胎”可疑,“似筆畫有殘泐,待考”,又說“□濡”可能與鼠或蝙蝠有關”。[38]網友“s21679”認爲“胎”有“小”意,“胎濡”似可讀爲“胎”。[39]我們懷疑可能是“朐”字,“句”旁右側竪筆磨滅,但仍存上端,可以和下揭睡虎地秦簡從“句”之字對照:[40]
            
    “朐濡”疑當讀爲“狗獳”。《山海經·中山經》“有獸焉,名曰𤢺,其狀如獳犬而有鱗”, “獳犬”或即“狗獳”。《廣雅·釋草》:“雞狗獳,哺公也。”王念孫《廣雅疏證》云:“‘雞狗獳’三字不相連,疑‘雞’下脫去一字。”其說若信,則是“狗獳”連用爲一詞之證。
    所釋“貝”字又見於乙236,後者整理者釋爲“髮”,方勇先生指出並當改釋爲“艮”,[41]可信。但是方氏認爲“艮”或可讀爲“根”,指鼻梁,或可讀爲“𩒝”,指耳後,其說尚可商榷。網友“一上示三王”曾在“艮”後括注“(眼?)”,[42]仍存疑問。按,“艮”讀爲“眼”當是。《集韻·產韻》“眼,古作“𥃩”。古醫書描述人常見“黑眼”,如《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云:“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爲之精……筋之精爲黑眼……是故瞳子黒眼法於隂,白眼赤脈法於陽也。”《靈樞·玉版》云:“其白眼青,黒眼小,是一逆也。”《類經》卷十八解釋“筋之精爲黑眼”說:“黒眼,黒珠也,筋之精主於肝,肝色青,故其色淺於瞳子。”“黑眼”就是俗稱的“黑眼珠”,“多黑眼”就是黑眼珠多,白眼珠少。《玉管照神局》卷下“夫兔形者,……細睛,青白少,黒多”,“黑多”蓋即“多黑眼”。
    乙208“……大也,啟顏,兌喙,長要,色黃……”。程少軒、蔣文先生指出“‘大’之名頗怪,原圖版不清,疑有誤”,又說“‘大’恐係‘犬’之誤排,或即‘火’之誤釋”。[43]按,古書所記三十六禽有“熊”、“羆”,[44]二字下部皆從“火”,疑簡文本是“熊”或“羆”字,上部磨滅,下部“火”被誤釋爲“大”。簡文稱“銳喙、長腰”,亦類熊羆。古書記載羆爲黃色,如《詩·大雅·韓奕》“赤豹黃羆”,《爾雅·釋獸》“羆,如熊,黄白文”。簡文稱“色黃”,指羆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乙211“旄牛殹……其行丘丘殹,蒼晰色,善病頸項”。按,“丘丘”疑當讀爲“瞿瞿”。《易·大畜》上九“何天之衢”,馬王堆帛書本作“衢”作“瞿”,上博竹書本作“”,[45]”從“丘”聲,是“丘”可通“瞿”。古書多見“瞿瞿”,如:
    《詩·鄭風·東方未明》“狂夫瞿瞿”,毛傳:“瞿瞿,無守之貌。”朱熹《集傳》:“瞿瞿,驚顧之貌。”
    《唐風·蟋蟀》“良士瞿瞿”,毛傳:“瞿瞿然顧禮儀也。”朱熹《集傳》:“瞿瞿,却顧之貌。”
    《禮記·檀弓上》“瞿瞿如有求而弗得”,孔疏:“瞿瞿,眼目速瞻之貌。”
    《禮記·玉藻》“視容瞿瞿梅梅”,鄭玄注:“瞿瞿,不審貌也。”孔疏:“瞿瞿,驚遽之貌。”
    “瞿瞿”是驚遽卻顧之貌,簡文所說“善病頸項”,不知是否與“瞿瞿”詞義有關。
    乙212、213“其行延延殹”。按,“延延”疑當讀爲“㢟㢟”,《說文》:“㢟,安步㢟㢟也。”《廣韵·獮韵》“㢟,安步行之。”乙236有“長要(腰)延延殹”,此“延延”疑當如字讀。《廣雅·釋訓》:“延延,長貌也。”《楚辭·九思》有“鱣鮎兮延延”。
    乙215“兔殹,圓面”。按,所釋“圓”字作,似從“亘”,當隸定爲“”,讀爲“圓”。睡虎地秦簡《日書》甲77背“盜者園(圓)面”。“洹”與“園”通,[46]”可通“圓”,亦如“園”可通“圓”。
    乙217“谿,衷癃,長喙而脫,其行跌跌,善病肩手”。程少軒、蔣文先生認爲“谿”當即“豯”。[47]按,所釋“谿”字作,疑是“綌”字,當讀爲“鶴”。“鶴”屬匣母鐸部,[48]“綌”屬溪母鐸部,與“鶴”音近。“長喙而脫(銳)”,正是鶴的特徵。《埤雅·釋鳥》“鶴”條云:“食於水,故喙長。”《五行大義》引三十六禽异說有“鶴”。[49]
    所釋“癃”字作,疑是“𤸰”字。“𤸰”字《集韵·蒸韵》收爲“鷹”字或體,也見於古文字。[50]睡虎地秦簡“應”字作[51]上從“𤸰”聲,可以對照。簡文“𤸰”疑當讀爲“膺”,胸也。“𤸰(膺)”上之字作,整理者釋“衷”,不確。《埤雅·釋鳥》“鶴”條云“囘翎亞膺,則體輕”,可以參考。
    “其行跌跌”,“跌跌”疑當讀爲“秩秩”。《詩·小雅·賓之初筵》“賓之初筵,左右秩秩”,孔疏:“其折旋揖讓隨其左右,趍翔威儀甚肅敬而秩秩然,而不失禮也。”朱熹《詩集傳》:“秩秩,有序也。”“其行秩秩”大概是說鶴行走時顯得很有秩序。《埤雅·釋鳥》“鶴”條云“今鶴雌雄相隨,如道士步斗”,似乎正是“其行秩秩”的寫照。
    乙221、乙227有“啟顔”。所釋“啟”字作,左上尚有一橫,當非“啟”字。放馬灘秦簡“啟”字作(乙236),可以比較。疑是“叚”字,睡虎地秦簡“叚”字作(《秦律十八種》104)、 (《秦律雜鈔》36),可以參照。簡文中“叚”疑當讀爲“嘏”,《爾雅·釋詁》:“嘏,大也。”《方言》卷一:“秦晉之間,凡物壯大謂之嘏。”乙208也有“啟顔”,“啟”字看不清楚,待考。
    乙227又有“長兆”,所釋“兆”字作,疑是“北”字,讀爲“背”。
    乙230、231、238 有“負婁”。按,所釋“負”字作,當是“免”字。放馬灘秦簡“免”字作(乙371)、(乙257),可以對照。“免婁”當讀爲“俛僂”,《漢書·蔡義傳》“貌似老嫗,行歩俛僂,常兩吏扶夾乃能行”。
    乙230又有“惡行誇誇然”,“誇誇”疑當讀爲“偊偊”。“誇”、“偊”都是魚部字,聲母都屬喉牙音。《列子·力命》“偊偊而步”,《釋文》引《字林》云:“疏行貌。”
    乙238又有“惡行彼彼殹”,“彼”、“跛”幷從“皮”聲,“彼彼”疑當讀爲“跛跛”。《說文》:“跛,行不正也。……讀若彼。”宋吳則禮《北湖集》卷一《泗州南山贈呂少馮》:“跛跛踐危磴,行行把長蘿。”宋呂南公《灌園集》卷八《送劉進士序》:“而今也爲一切之溫飽,而跛跛於白襴之間,豈不可憐!”“行跛跛”大概是指行走趔趄,蓋與上文“免(俛)僂”有關係。 
    乙211“旄牛殹,兔顏”。按,所釋“兔”字作,似是“免”字(參看上文)。“免”疑讀爲“脕”,《楚辭·遠遊》“玉色頩以脕顔兮”。《玉篇·肉部》:“脕,色肥澤也。”乙220又有“兔頭”,所釋“兔”字作,“頭”字模糊,疑也是“免顔”。
    乙236“善病樊中”。按,所釋“樊”字作,疑非“樊”字。中間似從“糸”,待考。
    乙232“帚□□殹,負□□鼻長靖靖殹”。所釋“負”字作 ,疑是“免”字(參看上文)。下一字作,疑是“湏”字(《說文》“沬”字古文)。
    乙240“善病北癃瘇”。按,所釋“癃”作,疑是“𤸰”字,“北𤸰瘇”當讀爲“背膺腫”。“背腫”、“膺腫”(亦稱“胸腫”)都是古醫書常見症候。古人又常常“背膺”連言,如楚簡常見“背膺疾”。
    乙244“曰是是大贏以寘三以子爲貞”。按,所釋“寘”字作[52]程少軒先生已經有疑,而括注爲“(寅?)”。[53]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196號“慎”字作,放馬灘秦簡甲71“窴”字作,所從“真”旁“目”形之下都有一橫,與此不同,故疑非“寘”字,而可能是“買”字。睡虎地秦簡“買”字舉例如下:
    (《秦律十八種》18)  (《法律答問》5)
    (《法律答問》11)  (《法律答問》23)
    宋劉宰《漫塘集》卷二十三《二十三都義莊記》“歲取其贏,以買公田”,辭例可參。
    乙253“曰是是有聞大木有窌窴……”。程少軒、蔡偉先生讀“窌”爲“柳”,[54]這種讀法跟把上文“大木”有關。按,所釋“木”字作,似非“木”字。乙255“大木”之“木”作,可以比較。所釋“窴”字作,甲71“窴”字作,與之不同。疑是“罙”字,石鼓文《靈雨》“深”字所從“罙”旁作,小篆作,均可參照。“窌”即後世“窖”字,“罙”疑當讀爲“深”。“窌(窖)”常以“深”言,如《太平御覽》卷四百六十三《人事部·游說下》:“鬼谷先生弟子五百餘人爲之土窟,窖深二丈。”牛僧孺《譴猫》:“鼠竇,厚垣窌深也;猫,安薦茵堂室也。”
    乙254“曰是是於居作行,左右可望,日中爲期,聚此輸羊,有親弟兄,或死”。按,所釋“於”字作,疑是“作”字,疑當讀爲“乍”。“居”有停止之義,[55]與“行”對言。“乍居乍行”蓋即《說文》“乍行乍止”(“辵”字說解)之義,與《詩·齊風·東方未明》序“朝廷興居無節”之“興居無節”義近。“左右”蓋指追隨者,“可”疑當讀爲“何”,“乍居乍行,左右何望”大概是說行止不定,讓人難以取則。宋耿南仲《周易新講義》卷四“既不常其徳,則萬民何望焉”,辭例可參。所釋“輸”字作,疑是“羭”字。《說文》:“羭,夏羊牡曰羭。”文末“或死”後面的缺文大概是“或亡”,“行、望、羊、亡”押陽部韻。
    乙260“十月再唐,復其故所”。所釋“唐”字作[56]疑是“周”字。睡虎地秦簡《封診式》65有“再周結索”,“周”字作,可以參照。“再周”古書習見,如《舊唐書·文宗本紀》“灾氣上騰,天文謫見,再周期月,重擾星躔”;元毛應龍《周官集傳》卷四“若徒致詳於九九而御以爲叙,一月再周以爲時”;清徐彬《金匱要略論註》卷三“曰六十日愈,謂月再周而隂勝,則傷邪自平也”,辭例皆可參照。明潘士藻《讀易述》卷八“不過爻位一周,則復其故常”,與簡文句式相類。
    乙272“唐虞始訢,啻堯乃韋九州,以政下黔首,斬伐寔寔,殺戮安安”。“韋”疑當讀爲“圍”。古書常見把“九州”稱爲“九圍”者,如《詩·商頌·長發》“帝命式於九圍”,毛傳:“九圍,九州也。”孔疏:“謂九州爲九圍者,蓋以九分天下,各爲九處規圍然,故謂之九圍也。”《禮記·孔子閒居》引此詩,疏云:“九圍,九州之界也。”《周禮·夏官·量人》疏云:“故《詩》云‘帝命式於九圍’,是州各有圍限也。”簡文“圍”是動詞,指劃分範圍,“圍九州”就是劃分九州範圍。《尚書·禹貢·序》有“禹別九州”;《周禮·夏官·量人》有“以分國爲九州”;《左傳》襄公四年有“芒芒禹迹,畫爲九州”;《山海經·海內經》有“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簡文“圍九州”和“別九州”、“分國爲九州”、“畫爲九州”、“均定九州”意思相近。《詩·商頌·長發》“外大國是疆”,《大雅·綿》“乃疆乃理”,《左傳》宣公八年“楚子疆之”,“疆”均用爲動詞,指劃分疆界,可與簡文“圍”字參照。
    “以政下黔首”大概是說把“政”降下給“黔首”,“下”是降下給予之義。《戰國策·中山策》“君下壺飡餌之”,鮑彪注:“下,以與之。”“下”字用法與簡文同。簡文含義可能與西周公盨銘文“設征降民”類似,“下”、“降”同義。研究公盨的學者皆不以“設征降民”連爲一句,[57]也許可以重新考慮。銘文“征”裘錫圭先生讀爲正長之“正”,指五行之官,[58]簡文“政”大概也應當讀爲“正”,與銘文“征”同意。
    《說文》:“寔,止也。”“安”亦可訓“止”,[59]“斬伐寔寔,殺戮安安”大概是說斬伐殺戮之事停止下來,這是帝堯“以政下黔首”的功效。“寔寔”、“安安”是以內動詞而用叠字,[60]與《詩·大雅·公劉》“於時處處,於時語語”之“處處”、“語語”類似。[61]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卷九十二上載《元贈光祿大夫大司徒柱國追封楚國公謚孝肅程公行録》云:“公審機識變,决策全城,撫安境內,日惟以止殺戮、安凋殘爲勸戒,由是存活益衆。”“止殺戮、安凋殘”之語,可與簡文“斬伐寔寔,殺戮安安”參看。
    乙279“禹以成略溉旤溉成……憂心中中不可”。按,所釋“旤”字作,疑是“就”字,睡虎地秦簡“就”字作(《效律》49)、(《日書》甲56),可以參照。“成”、“就”同義,“溉就溉成”當讀爲“既就既成”,指禹略已經成就。“憂心中中”疑即《詩·召南·草蟲》及《小雅·出車》之“憂心忡忡”。
    乙281“是胃炙人襄襄”。按,所釋“炙”字作[62]周家台秦簡“炙”字作(《關沮秦漢墓簡牘》13),下部幷不相同。疑是“𢌳”字。睡虎地秦簡有“頯”字,作:[63]所從“𢌳”旁可以參照。《説文·廾部》:“𢌳,持弩拊。從廾、肉。讀若逵。”“𢌳”、“仇”並屬群母幽部,音近可通。《周易·夬》“壯於頄”,《釋文》引鄭本“頄”作“頯”,可證。“𢌳人”疑當讀爲“仇人”。
    所釋“襄”字作,睡虎地秦簡“襄”字作[64]幷不相同。疑是“競”字,秦漢簡牘“競”字作:
    (《關沮秦漢墓簡牘》21)  (同上22)
    (同上26)  (同上139)  (銀雀山漢簡[65]
    可以參照。《廣雅·釋訓》:“勍勍、競競,武也。”王念孫疏證:“‘勍’、‘競’古幷同聲,重言之則曰‘勍勍’、‘競競’也。”“勍”、“競”都是群母陽部字,表示强武之義的“勍”、“競”是同源詞。不過從用字習慣來看,古書多稱“勍敵”,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勍敵之人”。若讀“𢌳人”爲“仇人”可信,則“競競”可以讀爲“勍勍”。《說文》:“勍,强(强)也。”
    乙284“從天之令,乃下六正”。按,所釋“之”字作,似是“出”字。“天出令”與乙285“天降令”同意。《舊唐書》“漢文帝九年,齊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文帝出令:郡國無來獻。”“從天出令”謂令出自天,即《詩·大雅·大明》“有命自天”之意。
    乙296“處臣妾作逋……”。按,所釋“作”字作,疑當釋“逃”。甲18“逃”字作,乙122“逃”字作,可以參看。“逃逋”蓋即古書習見的“逋逃”之倒言。《通志·四夷傳》“更受其逃逋之臣”。
    乙321“吏官毋以壬戌歸及遠役”。按,所釋“役”字作,實“沒”字。《吳越春秋》佚文“至令相國遠没江海”。[66]
    乙321“中期如參合之數,遠數有參之,配以鐘音之數矣”。按,所釋“配”字作,當是“即”字。乙293“因而參之,即以所中鐘數爲卜”,辭例可參。兩處“即”疑並當讀爲“節”。
    乙334“篪篌,男子……□,女子如鬱聞聲殹,…… ”。“女子”上一字作,疑是“麇”字。
    乙345“凡卜來問病者,以來時投日、辰、時數和之,上多下,白病已……”。按,所釋“和”字作,當是“幷”字。乙241“投日、投辰、投時而三幷之”,“幷”字作,乙347“刑直並在土”,“幷”字作,皆可參照。所釋“白”字作 ,當是“占”字。《六壬大全》卷八“遊子稼穡亦名五墳卦,不宜占病已”。
    (編者按:    
[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馬灘秦簡》,中華書局2009年8月。本文引用簡文及“整理者”意見,凡出自此書者,不另注。
    [2]秦簡整理小組:《天水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釋文》,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秦漢簡牘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0頁。
    [3]程少軒:《放馬灘簡“剛柔之日”小考》引,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http://www.gwz.fudan.edu.cn/)2010年2月5日。
    [4]程少軒:《放馬灘簡“剛柔之日”小考》。
    [5]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114頁。下引睡虎地秦簡資料出處同此,不另注。
    [6]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中華書局2008年4月,第30頁。
    [7]參看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7月,第174頁“頞與齃”、“按與遏”、“按與偃”、“案與偃”條。
    [8]施謝捷:《簡帛文字考釋札記》,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71-173頁。
    [9]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盜篇〉研讀》,注9、10,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0月24日。
    [10]徐時儀校注:《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上册第140頁,中册第1186頁。
    [11]劉釗:《讀秦簡字詞札記》,收入氏著《古文字考釋叢稿》,岳麓書社2005年7月,第310頁。
    [12]方勇:《讀睡虎地秦簡〈日書〉札記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0月18日。
    [13]復旦讀書會:《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盜篇〉研讀》,注26。
    [14]甲31原釋文有誤,參看方勇《讀〈天水放馬灘秦簡〉小札(一)》,簡帛網2009年10月17日。另參看復旦讀書會:《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盜篇〉研讀》,注21。
    [15]李學勤:《〈日書〉盜者章研究》,收入氏著《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16]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盜篇〉研讀》,注22。又, 胡文輝先生早已提出這個猜測,見《放馬灘〈日書〉小考》,《文博》1999年第6期,第27頁。
    [17]曹方向:《讀〈天水放馬灘秦簡〉小劄》,簡帛網2009年10月3日。
    [18]“芻稾”整理者誤釋,此從曹方向:《讀〈天水放馬灘秦簡〉小劄》。又,復旦讀書會《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盜篇〉研讀》注36引施謝捷先生亦有相同改釋。
    [19]曹方向:《讀〈天水放馬灘秦簡〉小劄》。
    [20]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1年8月,第135頁。
    [21]曹方向:《試説秦簡“垤穴”及出土文獻所見治鼠措施》,簡帛網2009年8月4日。
    [22]曹方向:《讀秦漢簡劄記(三則)》,簡帛網2008年11月11日。
    [23]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93頁“愼與窒”條。
    [24]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409-410頁“置與置”條。
    [2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盜篇〉研讀》,注41。
    [26]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606頁“媺與美”條。
    [27]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49-150頁。
    [28]關于此處异文,參看王念孫《讀書雜志》,中華書局1991年10月,371頁。
    [29]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考述》,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秦漢簡牘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0頁。
    [30]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岳麓書社2000年7月,第268頁。
    [31]范常喜《孔家坡漢簡〈日書〉札記四則》,簡帛網2006年12月26日。
    [3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盜篇〉研讀》,注13。
    [33]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盜篇〉研讀》,注48。
    [34]乙77圖版取自李書敏策劃、馬建華主編《河西簡牘》,重慶出版社2003年1月,第15頁。
    [35]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第191頁。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第515頁。
    [36]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第41頁。
    [37]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第81頁。
    [38]程少軒、蔣文:《略談放馬灘簡所見三十六禽(稿)》,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1月11日。
    [39]“s21679”2009年11月11日在程少軒、蔣文《略談放馬灘簡所見三十六禽(稿)》文下跟帖。
    [40]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第36、83、153、155頁
    [41]方勇:《讀〈天水放馬灘秦簡〉小札(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0月17日。
    [42]“一上示三王”2009年11月11日在程少軒、蔣文《略談放馬灘簡所見三十六禽(稿)》文下跟帖。
    [43]程少軒、蔣文:《略談放馬灘簡所見三十六禽(稿)》。
    [44]劉樂賢:《簡帛數術文獻探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330頁。
    [4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參看廖名春:《楚簡〈周易•大畜〉卦再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16日。
    [46]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166頁。
    [47]程少軒、蔣文:《略談放馬灘簡所見三十六禽(稿)》。
    [48]陳復華、何九盈:《古韵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14頁。
    [49]劉樂賢:《簡帛數術文獻探論》,第329頁。
    [50]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33頁。
    [51]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第164頁。
    [52]此圖版據《河西簡牘》,第14頁。
    [53]程少軒:《試說放馬灘簡所見三合卦》,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1月28日。
    [54]程少軒:《試說放馬灘簡所見三合卦》。
    [55]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第620頁。
    [56]此圖版據《河西簡牘》,第11頁。
    [57]參看李學勤:《論公盨及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又收入氏著《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裘錫圭:《公盨銘文考釋》,同上;又收入氏著《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朱鳳瀚:《公盨銘文初釋》,同上。李零:《論公盨發現的意義》,同上。饒宗頤:《公盨與夏書佚篇〈禹之總德〉》,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周鳳五:《遂公盨銘初探》,同上。劉雨:《豳公考》,邢文主編《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三卷第二至第六期,美國達慕思大學2003年。艾蘭:Some preliminary comments on the 公盨,同上;《淺析公盨》,江林昌等主編《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與學術史——李學勤教授伉儷七十壽慶紀念文集》,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
    [58]裘錫圭:《公盨銘文考釋》。
    [59]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第560頁
    [60]《詩·大雅·皇矣》《書·堯典》皆有“安安”,其用法似皆與簡文不合。
    [61]參看丁聲樹:《詩卷耳芣苡“采采”說》,《國立北京大學四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乙編上,1940年。
    [62]此圖版據《河西簡牘》,第14頁。
    [63]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第141頁。
    [64]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第133頁。
    [65]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7月,第87頁。
    [66]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265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